閑談十大將(上)
(2005-05-12 00:12:29)
下一個
閑談十大將
粟 裕: 把粟裕與林彪作一比較,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粟林同庚,都是1907年生人,都在將帥中年齡靠後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將中排名第一,年齡倒數第二,林彪在元帥中排名第三,年齡最小,這就等於兩人以上將的年資做出了元帥的貢獻。兩人都出身於地主家庭,身材矮小,敏於思而訥於言,不善人際交往,但都是公認的軍事天才。解放戰爭時期,粟林隻是我軍四大支柱中的兩支,但消滅國民黨部隊的數量是彭德懷劉伯承部隊所無法比擬的。這固然有客觀因素,如西北地區地瘠民貧、人口稀少,不可能是國共決戰的主戰場;劉鄧則是挺進大別山損耗太大、元氣不足。但指揮員的主觀原因也不能忽視,比如中央也讓粟裕南下江浙,挺進敵後,就被粟裕拒絕了,而後來的事實證明粟裕的拒絕是正確的。
粟林兩人的發展道路則不盡相同。起步階段,即南昌起義、井岡山時期,兩人差距並不大,但後來逐漸拉開,林彪擔任紅軍主力軍團軍團長時,粟裕隻是江西地方部隊的一個師長。到北上抗日先遣隊被打垮時,粟裕步入了人生的穀底,甚至到了給劉英之輩當打手的地步。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抗戰初期,林彪是赫赫有名的八路軍115師長,粟裕僅是新四軍二支隊副支隊長。直到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江南,和陳毅搭檔,粟裕這塊金子才開始熠熠發光,他的軍事才能開始淋漓盡致的展現,直至三大戰役時期達到一生的頂峰。但建國後,粟裕的命運開始逆轉,58年反教條主義後,默默無聞了20多年,最後沉冤未雪而悄然辭世。與此同時,林彪則繼續攀升,直到成為一人之下、億人之上的副統帥。
分析林粟的經曆,不能不使人想起“性格即命運”這句名言。粟裕是個標準的軍人,其他方麵則並不突出,與林彪的靈活相比,甚至顯得死板,比如他處理“南陽事件”的做法,比如他從1934年與中央分手,直到1948年才與毛澤東再見麵,比如他建國後與彭帥聶帥等關係不睦等等。粟裕性格謙虛恬淡,隻是一個為戰爭而活著的人。當他與陳毅搭檔時,兩人優勢互補,陳毅性格開朗、大度,擅長政治工作,擅長統戰、外交,但軍事指揮能力稍弱,這種情況下,粟裕的軍事才能就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但建國後,陳粟分手,沒有了戰爭,粟裕沒有了用武之地,被迫陷入了錯綜複雜的政治旋渦,這就注定了粟裕必然的悲劇結局。
林彪爭強好勝,競爭心理極強,但成於此也敗於此。粟裕相反,謙虛謹慎,但也是成於此敗於此。如果粟裕不過於謙虛,不兩讓司令,作為第三野戰軍司令兼政委,55年不可能不授元帥軍銜。如果粟裕當上元帥,50年代彭聶對他的態度顯然不可能和大將一樣,起碼58年的衝擊波不會那麽嚴厲。當然也正由於他的謙虛,他得以安度晚年,不至於產生象彭、林那樣的激烈後果。
徐海東: 徐海東和彭德懷性格頗為相似,(兩個人在將帥中的位置都是第二位,這也許是個巧合,也許是毛的有意為之。)兩個人都是紅軍中著名的猛將,但兩個人又有很大的不同。徐海東是一個標準的軍人,又是一個單純的軍人,而彭德懷也是一個標準的軍人,但也熱中於政治,而又不懂政治,結果最後終於栽到在了政治上。
毛澤東曾說過,徐海東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這並不是指他在鄂豫皖的貢獻,也不是指陝北根據地給中央提供了一個落腳點的功績,(後者首先應歸功於劉誌丹)主要是指他對中央紅軍的態度。當時中央紅軍剛剛與四方麵軍決裂,跌跌撞撞的來到陝北,人地兩生,人困馬乏,兵疲將惰,窮困潦倒。這時,同樣來自四方麵軍的徐海東,卻毫無驕嗔之色,對中央保持了極大的尊重和絕對的服從,而且傾囊相助支援中央,(7000塊錢給中央5000,自己隻留2000)這種雪中送炭之舉和剛剛差點兵戎相見的張國燾相比,反差太強烈了,不可能不給毛澤東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時我想,如果當年紅15軍團長是彭德懷,會發生什麽樣的情況呢?)所以,盡管徐海東後來在勸阻毛江結婚問題上使毛不快,但毛仍然一直善待於他,大將排第二(他的戰功有限,主要是紅軍時期),九大當中央委員,都是明證。
黃克誠: 黃克誠是大將中我最敬仰的人,讀《黃克誠自述》時,感覺與他有許多心靈相通之處。王平上將對他有很準確的評價:“他是一位有馬列主義水平、對中國革命中的重大問題有主見的人。……他性格直爽,胸懷坦蕩,不唯書,不唯上,也不盲目從眾,對重大問題敢爭辯,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盡管他品德高尚、有頭腦,有才幹,但他的性格難以見容於這個複雜的社會,盡管是在革命隊伍中,這使得他一生命運多蹇,屢遭挫折,飽受打擊。但他曆盡苦難,信仰不變、宗旨不變、觀念不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晚年的雙目失明使他的形象升華到了入聖的境界。我覺的,黃克誠的經曆就象一本豐厚的人生教科書,可以教育我們怎樣做人。
讀黃克誠時我有兩點疑問:1、紅軍時期,黃克誠屢屢被人視為右傾而加以批判,多次撤他的職,那麽當時整他的人是誰呢?彭德懷?滕代遠?袁國平?楊尚昆?按說當年的紅三軍團是彭德懷的一言堂,但共產黨的隊伍中政工人員的權力有多大很難說清楚,估計彭、袁可能性大一些。2、黃克誠曾隨湘南農軍上井岡山,後湘南農軍被打散後,他為什麽不就近返回井岡山,而要東躲西藏、最後千裏迢迢跑到上海去找黨呢?是對井岡山道路有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