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粟裕二讓司令,似乎沒有太多的異議。我來談談關於粟當元帥的問題。
一、粟迷常為粟不是元帥而不平。我看,粟這個元帥,就是他自己“二讓司令”給讓掉了。
華中軍區是1945年10月成立的,1947年1月北撤山東地區後,與山東軍區合並。
可以說,華中軍區司令這個職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標誌性職務。1955年授銜時,衡量標準是紅軍時期職務、抗戰時期職務、解放戰爭時期職務,職務當然以戰爭結束時算。
如果粟1945年接受了華中軍區司令員職,他抗戰勝利時就是軍區司令。但他不接受,隻當副司令。華中軍區還有一個副司令是張愛萍,換言之,粟裕此時的級別和張愛萍同等。
張愛萍因1945年11月破襲津浦路時腦部負重傷,去大連、蘇聯療傷,沒能參加解放戰爭。1955年授銜時,有原新四軍高級幹部向上反映,說張不能授上將,因為沒參加解放戰爭。上麵回答:張1945年就是軍區副司令了。於是照授上將。可見這個職務很重要。
但粟讓掉了。
1948年5月,陳毅去中原,毛要粟任司令,粟又讓掉了。這樣,解放戰爭結束時,粟仍是一名副司令。
如此,他的職務就根本不夠元帥了。看看陳毅、劉伯承、林彪、彭德懷,哪個不是正職?
如果沒有“二讓司令”,粟就不一樣了。抗戰勝利時,他是華中軍區司令,解放戰爭勝利時,他是華東軍區司令(有個陳毅怎麽擺,再敘),那麽,四野有兩個元帥,三野也完全可以要求有兩個元帥:陳粟。但現在不行了。淮海這麽關鍵性的大戰,你華野司令不過是中野副司令,比人家低半級,你有什麽話講?
二、粟這“二讓司令”,“一讓”有文字證據,有粟的電報為證。但二讓則隻是粟與毛的談話,並未見任何文字性證據。這裏就有一個疑問:毛當時是真的要粟當華野司令,還是看看粟的表態再說?因為陳毅到中原是副司令,明著把陳毅華野司令撤了去中原當副司令,太過分了吧?再說看看當時電報,陳這個中野副司令,在軍委電報中一直享受正司令待遇,排在鄧政委之前,可見在華東,毛打仗想靠粟,但真正安排職務,還是很費心思。正好粟謙讓,解決了毛的一個難題,毛正好讓他當“代司令”。但結果粟又丟了一個本錢。
如果粟當時說:“蒙主席信任,我一定好好幹華野司令政委。”毛還真犯難了呢。但很能毛估計粟會謙讓,故和他談話,等他謙讓。
三、粟為什麽總是謙讓?戰爭年代,誰有本事誰上。上級變下級沒什麽奇怪。他是因為具有謙虛的美德?還是因為心裏無底?覺得自己當正職甩不開?這個我吃不準。但他太謙讓了,我真不知是應該讚美還是應該批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