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當代韓信

(2005-05-29 06:59:34) 下一個


兩漢最傑出的軍事家當屬韓信。和白起相比,韓信有著非常鮮明的統帥特點:就是靈活用兵,以少勝多。他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兵法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靈活用兵。以多打少,誰都會打,以少勝多,才是最難打的,這也是林彪不如粟裕的地方。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白起之後,嶽飛之前,中國最為卓越的將領。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大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漢軍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韓信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旗易幟,半渡而擊,四麵楚歌,十麵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曆代兵家所推崇。韓信的缺點不是在軍事上,而是在政治上,韓信在政治上犯有嚴重的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婦人之手,後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實無虛言。

那麽,誰是解放軍中的韓信呢?

誰是解放軍將領中的韓信,這可能是一個永遠爭論不完的話題。粟裕,徐向前,劉伯承,林彪,彭德懷五位解放軍中的佼佼者,每個人都有忠實的擁戴支持者,都可以說上一大堆理由。我個人的選擇是粟裕。我認為粟裕強於林彪彭德懷,但是不是強於徐向前劉伯承呢?還真是有些不好說,因為後兩人都沒有得到充分展示的機會。

比如劉伯承,作為中共軍隊裏資深的蘇俄海龜,其人軍事理論修養是中共將帥中最好的,平生最擅長以最小的傷亡換取最大的勝利。要不是毛澤東強令其千裏躍進大別山為兄弟野戰軍作出巨大的犧牲,解放戰爭中豈能讓粟林獨輝?不過,曆史是沒有假設的。劉伯承自己的評價是他不及粟裕。我以為是真心推許,而不是謙虛之言。這點本文第二部分有詳述。

再如我認為最難與粟裕分上下的徐向前。這是沒機會發揮的典型。徐向前在紅軍時期,軍威無敵,將一個幾百個人的小隊伍發展成當時最強大的一個方麵軍紅四方麵軍。後來八路軍解放軍的最硬的底子都是紅四的。東北林彪的三隻老虎之39軍,是徐向前手下第一悍將徐海東紅二十五軍團的老底子。紅二十五軍團是毛澤東初到陝北時紅軍最厲害的部隊,遠非毛澤東的中央紅軍可比。我一向認為徐向前是共軍中最擅長於練兵治軍的將領。徐向前訓練部隊,強調一股幹勁,一股狠勁。“咬緊牙關挺住”,“堅持最後五分鍾”是他關於治軍的名言。徐向前手下陳賡大將評徐帥有一句話,“指揮有方,決心硬,帶兵嚴。”四方麵軍出來的高級將領,最突出的特點是作風硬,戰鬥力強。粟裕平生最喜歡的也是手下清一色的原四方麵軍將領。

徐向前紅軍時期不但治軍厲害,指揮更是“有方”。隻是毛出於政治考慮,徐在川陝的業績被淡化。實則紅四打的仗絲毫不比五次圍剿前的中央紅軍遜色。我們看一看數據便知:

第一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約4萬——約10餘萬 殲1.2萬
第二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20萬 殲3萬
第三次反圍剿 毛澤東、朱德 3萬餘人——30萬 殲3萬
第四次反圍剿 朱德、周恩來 約7萬——近40萬 殲萬餘人
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徐向前 近3萬——不詳 殲6萬餘人
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 徐向前 近8萬——20萬 殲8萬人

看看吧,徐向前一個反六路圍攻,殲滅敵軍數目就有中央紅軍四次反圍剿殲敵數目的總和!

要知道,紅軍時期朱德毛澤東徐向前三人是一個級數的,國民黨其時的懸賞令就隻有他們三人得到最高金額。徐當上紅四總指揮後,主動出擊外線發動四大戰役,其戰功不是當時朱毛,後來彭林堪比的。而且徐向前在紅軍時期,敢於而且善於打大規模殲滅戰,在作戰理念上應該說比當時單純強調遊擊戰的毛澤東朱德更為先進。對比林彪,徐向前對圍點打援戰術使用的巧妙比林彪後來在東北玩得好,打得也硬。對比三戰四平和蘇家埠,林徐兩人在選擇戰場,兵力使用及做戰決心上高下立現。以劣勢兵力全殲三萬多人的戰果紅軍時代此戰成果最大,毛澤東當時便沒有這個本事。林彪即便後來也沒有這個本事。他也就到了48年初打新五軍時才一次殲了兩個師2萬多人,可他的條件又遠不是徐當時麵臨的條件堪比的。

打陣地戰,反六路圍攻的艱難對比之下並不比中央蘇區反五次圍剿簡單。老蔣在中央蘇區周圍投入的總兵力也就三十來萬,像陳繼棠他就不出力,何芸樵也不賣力,這些人是雜牌。而且攻中央蘇區的蔣中央軍主力部隊不多,至少上一線拚命的沒幾支。四方麵軍在四川那可是要劉湘命的,他安川之戰一打玩就傾力而為,20多萬大軍可是拚命攻了快八個月。有人貶川軍戰鬥力,可就這支四方麵軍的手下敗將不也在土城讓毛澤東無可奈何而去嗎?當初張國燾不聽徐的話不肯大迂回兜擊劉主力三個師,後來在另一側反攻成功後又不聽徐言不過嘉陵江,讓人無可奈何。這也證明徐在多不利的指揮條件下做戰,對比彭林二人解放戰爭時有這種困難嗎?總之,徐的指揮環境與解放戰爭時的粟裕是類似的,其戰功類型也與粟裕相近——徐紅軍時期戰功最大,粟解放戰爭作用最大。

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將他派到山西打仗,啃最硬的一塊“骨頭”閻錫山。劉鄧“躍進大別山”帶走了晉冀魯豫的精華,隻留給他六萬地方武裝加少許土匪。徐向前把這些軍隊改編起來,先打了幾個試探性質的小仗,馬上寫了一篇詳盡的報告,細細地分析了部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切實的訓練方針。這篇報告我曾讀到,說老實話我是被征服了。限於篇幅,就不引了。文章也易查到。讀者可查查什麽《徐向前軍事文集》之類。徐向前在簡短地訓練了他的六萬部隊之後,攻破了臨汾太原等國軍最堅固的城防工事,殲滅了閻錫山強於中央軍精銳且足以與桂係比肩的12萬晉綏大軍。要知道,白崇禧在中原可是劉伯承不敢去碰的。而臨汾,又遠非林彪打的四平長春可及。太原是閻錫山經營三十年的老巢,比粟裕打的濟南還堅固。林彪當時打長春不力,毛澤東便寄去徐向前臨汾攻堅的材料,希望林能借鑒。臨汾戰役打出個“臨汾旅”,成為共和國軍史上最大的榮譽授予單位;徐的晉中戰役又是運動戰的傑作,以不足六萬人於臨汾苦戰後斷然出擊,運動做戰一個多月,全殲閻軍十萬人,主力超過三萬,也隻有粟裕的蘇中七戰七捷之妙可比。太原戰役,也成為共和國軍史上最難攻堅、費時最久、傷亡最大的“三最”城市攻堅戰。徐帥是唯一一個在紅軍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都打出了最高質量仗的中共戰區級將領。但由於不是嫡係,長期以來一直隻是毛澤東“限製使用”的高級軍事領導人,雖有曠世帥才,卻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說實話,鼎定三晉雖是偉大的傑作,但畢竟隻是兵團級的行動,不能與粟裕排山倒海的淮海相提並論。我曾看到這樣一個報道,說是抗戰後期及解放戰爭前期,閑置陝北的徐向前屢屢向毛請戰。毛澤東很關切地對徐說,“向前同誌,你的首要任務是好好養病,至於仗,以後有得你打的。”“你是教書先生出身,還是去延安辦抗大吧。”後來,毛澤東對徐海東的病也有批示:“海東同誌,安心養病,天塌不管。”中國的病,就跟中國的中醫一樣,某些時候是有點玄的。徐向前身體不好是事實,但恐怕有的病也隻是“奉旨”而養的吧。君不見,羅榮桓也是個老病號,然而毛澤東卻硬要將其往前線上推,幾次打報告回延安都不許。沒辦法,羅是毛澤東秋收起義的人,以後文家市決策,上井岡都是一直緊跟毛左右。如同曾慶紅之於江主席,那是嫡係中的嫡係。與羅榮桓相比,林彪還隻是井岡山的人,是從朱軍長那裏投向毛澤東懷抱的。戰錦州的時候,林彪遲疑不決,是羅榮桓充當了毛澤東督軍的角色。故而毛有悼羅詩: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大家都知道羅榮桓在遼沈的作用(毛詩為證),可是未必都清楚羅榮桓另一個在戰略上幾乎不遜於戰錦的重大作用:經營山東。正如解放戰爭初期毛把眼光透向東北(具體部署是劉少奇的功勞,這個下文有詳述),抗戰初期毛把眼光投向了遙遠的山東,這是毛大戰略家的第一手神來之筆。山東淪陷之後,1939年初毛即派115師羅榮桓陳光部主力開赴山東微山湖地區(林彪由於被閻錫山部誤傷,赴蘇養病去也),主要人物有羅榮桓、陳光(名將,文革為林彪所害致死)、肖華(人品有問題,文革是為徐帥力保,後來對徐帥以怨報德)、陳士榘(華東掣肘粟裕的人物之一)、梁必業等。當時山東還有一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即八路軍山東縱隊。山東縱隊是在抗戰爆發後由天福山起義等組成的武裝,領導人為郭洪濤、黎玉、張經武等。較長時間內兩支力量各自為陣很不協調,當時少奇同誌從華中回延安高就軍委副主席,毛專門委托他去山東協調解決(小時候看鐵道遊擊隊,最後有一章掩護過路,就是寫的這段曆史)。1943年實行“一元化”領導,兩支武裝組成統一的山東軍區,由羅榮桓任司令、政委和山東分局書記。到抗戰結束時,山東根據地成為我黨最大的一塊根據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山東是解放戰爭新的戰略支點,簡稱新支點。沒有山東就談不上後來的東北,毛有句話:“山東放了個羅榮桓,全盤就活了。”這也是一句名言。自古齊魯多豪傑,山東的部隊是東北的底子,很有戰鬥力。山東八路大部分主力開赴東北後,留下的部隊連同北上的新四軍合編為山東野戰軍,司令陳毅;留在華東華中的新四軍編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即粟裕。後二部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老陳任司令兼政委。這就是華野的淵源。話題說回來,與徐劉不同,客觀條件上即戰功上隻有林彪與粟裕真正可以一比,讓我得出了林不如粟的結論。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成敗論英雄,戰績定將帥。故而粟裕還是我心中第一人。

那麽作為解放軍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他眼中的韓信是誰,這題目就要小許多。毛澤東公開對粟裕的評價就有如下幾次:

1、前述與蒙哥馬利算一次。

2、毛澤東正在指揮平津戰役的時候,傳來了淮海戰役勝利結束的捷報,毛澤東聞報,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1948年他提出了3個縱隊暫不過江是正確的。這樣就保證了淮海戰役在短時間裏取得了徹底勝利。”後來劉伯承、鄧小平到西柏坡向毛澤東匯報,毛澤東與他們交談,又一次提到粟裕,稱粟裕具有傑出的戰略預見才能,預測杜聿明逃竄方向,是戰史上精彩的一頁。

3、還有毛澤東在1958年8月15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關於大會批判粟裕的所犯錯誤的部分講話:“粟裕比較驕傲些,勝利多了,衝昏了頭腦,韓信也是這樣,說我帶兵多多益善。你粟裕是不是這樣呢?我看是有一點,同誌們也是這樣看的。淮海解決了三個兵團,老子天下第一……·”上麵這段話是毛批粟裕時講的,決不會有讚賞粟裕的原意,可是拿粟裕與韓信直接進行比較,又確實透露出毛潛意識中對粟的真實評價。

粟裕生於1907年,與林彪同年,還大林元帥幾個月。把粟裕與林彪作一比較,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像。粟林同庚,都是1907年生人,都在將帥中年齡靠後而排名靠前,粟裕在大將中排名第一,年齡倒數第二;林彪在元帥中排名第三,年齡最小,這就等於兩人以上將的年資做出了元帥的貢獻。兩人都出身於地主家庭,身材不高,敏於思而訥於言,不善人際交往,但都是公認的軍事天才。粟林是解放戰爭中立功最大者,是真正率大軍縱橫捭闔的統帥。在客觀上,林彪手上有中共最精銳的野戰軍,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打敗了國民黨幾乎所有名將,“三大戰役占其二”,蔣介石稱之為“戰爭的魔鬼”,抗戰時在蘇聯養病期間,斯大林曾向毛澤東提出以十五個精銳軍交換林彪。這些都是事實,不必諱言。一般略通軍事的人都認為林彪是中共將領的最傑出代表,就是因為這些。像我這裏說粟裕徐向前最強,他們可能還不怎麽知道這兩人。他們也許會說是傳奇上將許世友最厲害,也許會說是什麽後來大出風頭的“三楊”最行,等等。故而要說明粟裕是韓信而林彪談不上是韓信,必須將此二人作一個較為詳盡的、實事求是的比較。這裏我們借用田忌賽馬的古事。這樣評價起來清晰一些,有說服力一些。

首先,從馬匹的檔次上,粟裕的部隊和林彪的部隊作比較,就好比徐向前的部隊與劉伯承、陳賡的部隊作比較。

粟裕的華野,是林彪把主力部隊帶到東北去後,留下的非主力發展起來的。徐向前的18兵團,也是劉伯承和陳賡把主力帶走,留下的非主力發展起來的。林彪的東野與粟裕的華野“血肉相連”,而劉伯承、陳賡的二野與徐向前18兵團“血肉相連”。

林彪的東北部隊,主要是以華東部隊發展起來的。當時去東北的,絕對是華東的骨幹。絕對是八路軍115師的老底子。比如說山東軍區的1、2師,後來發展成了彭德懷在朝鮮封的“萬歲軍”38軍。山東軍區的3師,後來發展成了旋風部隊40軍。山東軍區的5、6師,後來發展成了塔山英雄41軍。山東軍區的7師,後來成為東北大名鼎鼎的43軍的“攻堅老虎”128師。華中新四軍戰鬥力最強的3師,是原八路軍115師所屬部隊,是個“大塊頭”師,比山東軍區的一個師大多了,後來發展成東北的39軍,前身就是徐海東紅二十五軍團,其中包括東北最厲害的116師。另一部分則發展成了43軍的另一個主力師127師。

而這些部隊走後,給粟裕留下了一個爛攤子,打過長征的主力紅軍上東北了。剩下的就是非主力。這些非主力發展成了華東野戰軍。

林彪的東北野戰軍,如果與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比較的話,就如同八路軍115師與新四軍相比。前者是主力紅軍,後者是由遊擊隊發展而來。比“部隊基礎”的話,華野是絕對比不過東野的。林彪的東北野戰軍,繼承了主力紅軍的衣缽,而粟裕的華東野戰軍,繼承了“南方八省遊擊隊”的衣缽。

其次,從“草料”上看,林彪到了東北,撿了蘇方提供的70萬關東軍的裝備,以及少量蘇製武器,還有蘇方幫助建的全國第一的兵工廠。粟裕靠什麽?粟裕隻有靠“以戰養戰”四個字。,以戰養戰作為尋求戰爭延續的最高境界,在冷兵器時代,已經不多見,在現在戰爭武器裝備對後勤要求非常之高的條件下,是很難辦到的。但粟裕卻做到了。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等一係列戰役最具典型意義。華東野軍以繳獲補充武器以俘虜補充兵員。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並且完全靠繳獲成立了一支炮兵縱隊。該炮縱在淮海戰役幫助劉鄧吃掉黃維兵團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國軍在華東從以旅為編製行動,到以一個整編師為規模,華東戰場上的國軍出現過九個師集結在一起的方陣,最後淮海戰役中的華東國軍完全是以兵團為規模行動,由此可見粟裕給國軍的壓力。南麻臨朐兩個戰役為什麽對華野來說算作失敗?損失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沒有殲敵,武器彈藥不能從繳獲中補給。兵員不能通過俘虜補充。對靠戰爭補給的華野來說,這種無形的損失更大。如果放在東北根本不成為問題,四平攻堅戰、德惠戰役、農安戰役林彪受的損失也不少,但背靠蘇聯的強大武器補充能力。東北的兵源沒了還有朝鮮。因此不熟悉曆史的人根本看不出來。48年初粟裕發給中央電報中就提到目下部隊大炮不少但炮彈極為緊缺。陷入了有槍炮無彈藥的尷尬境地。粟裕在豫東戰役中打開封的目的之一就是開封城內的彈藥裝備。淮海戰役規模前所未有,實際彈藥消耗差不多是遼沈平津兩戰的總和。靠豫東濟南兩次戰役的繳獲根本無力供給。於是才有大連到煙台的海上運輸線。所以粟裕在戰役結束後就說,戰役取得勝利第一功是山東的民工(陳毅有“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之語),第二就是大連的炮彈。這其實也正是一個天才軍事家的受後勤條件製約的無奈感歎吧。

而且,東北的糧業全國第一。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爭史》第一卷的資料顯示東北1945年的糧穀產量是2000萬噸,而山東省1946年的糧食產量是650萬噸。大家應注意的是東北是糧穀,一般指大米和小麥等穀類,而山東是糧食,涵義就比糧穀寬得多了,因此東北的農作物產量還要包括居全國第一的大豆,及玉米等等,估且共計算作3000萬噸。經濟是戰爭的後盾,可以看出,東北的經濟後盾是遠比粟裕的華東雄厚。讓上等馬吃上等草料,讓華野這群中等馬吃中等草料。草料進一步拉大了華野和東野部隊的差距。

第三,從場地上看。在蔣介石的棋盤上,華東、中原是第一位的。東北遠離京滬,自古以來,決戰多發生在中原。蔣介石看了不少古書,他眼裏一直重視東北不夠。他太想著徐蚌乃當年楚漢戰爭的主戰場,反而忘了明清舊事。來看看蔣介石自己的說法:“我們在全國各剿匪區域中,應先劃定匪軍主力所在的區域為主戰場,集中我們部隊的力量,首先加以清剿,然後再及其餘戰場。”“在主戰場決戰的時期,其他支戰場唯有忍痛一時,縮小防區,集中兵力,以期固守。”“匪軍的主力集中在山東,同時山東地當衝要,交通便利,有海口運輸,我們如能消滅山東境內共匪的主力,則其他戰場的匪部就容易肅清了。”甚至到了淮海戰役,他還把這次戰役喻為淝水之戰來教育蔣緯國要擊敗強秦,到那時尚未覺悟。蔣之失敗,首先在於對東北的輕視。而且是整個解放戰爭中一直重視不夠。以至於在三大戰役前,我軍280萬人,國民黨365萬。可是在東北,東北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103萬人,國民黨卻隻有55萬人。假如蔣介石非常重視東北的話,他大可以向東北增兵,畢竟當時全國總局勢還是“敵強我弱”,並不是“無兵可調”。在國民黨全軍占很大優勢的條件下,東北卻成了“二打一”,可見蔣介石多麽忽視東北。三大戰役前,華東消滅敵人比東北多,成建製殲滅國民黨整編師(相當於軍)的仗更多。可華野消滅了這麽多敵人,華東在三大戰役前仍然是敵強我弱,可見蔣介石多麽瞧得起華東和中原。國民黨的“重點進攻”目標是山東和陝北,初中的教科書上都寫得有。這樣,從“場地”的角度,林彪的跑馬場又好於粟裕的跑馬場。假如國民黨的首府不是南京,而是哈爾濱,那就是粟裕的跑馬場要好於林彪的跑馬場了。那“二打一”的可就是粟裕了。

第四,從對手上來看。東北國軍新1軍在之前的作戰中傷亡慘重,到了遼沈戰役前都沒緩過勁來。原因就是蔣介石對東北重視不夠,而且東北離大後方遠,補給不便。於是新1、6軍隻得合編在一個兵團中,組成一個兵力10萬人的小兵團。這麽一個孤零零的廖耀湘兵團,竟然成了東北國民黨賴以生存的王牌。而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賴以生存的王牌,則是杜聿明集團。杜聿明合三兵團之力,以30多萬兵力集中作戰哪!與東北的新1軍相比,中原戰場上國民黨第5軍在豫東戰役中傷亡也很慘重,但由於第5軍是在中原打仗,蔣介石極為重視,結果一個勁地補充,到了淮海戰役的時候,它不僅完全恢複了元氣,而且還組成了15萬人的大兵團。至於另一個主力18軍,則是組成了12萬人的兵團,並且是蔣介石的“戰略預備隊”,在全國軍隊中享受著最好的待遇。待遇上的差距,使東北的國民黨部隊,在戰鬥力上遜色於中原部隊。這樣,就對手而言,東北國民黨軍隻是“中等馬”,吃的是中等草料。而中原國民黨軍是“上等馬”,吃的是上等草料。據說在遠征印緬的時候,新1、6軍吃的是上等草料,可到了解放戰爭,就不是那麽回事了。新1、6軍二匹駿馬餓成“瘦馬”了!這就是被杜聿明帶到東北去的結果。離“天子”遠,“照顧”自然就不周。

這裏還有我非常非常奇怪的一點,不得不插上一段(本段與粟裕沒有直接關聯,讀者不感興趣可以跳過)。如果猜測屬實的話,遼沈戰史都得改寫,林彪的“打敗國軍幾乎所有名將”還得劃上一個問號。仔細看遼沈戰史,有三分之一的仗幾乎是“剿總”老總衛立煌幫著林彪打的。——他表露得非常弱智,以至於像幫著林彪獲勝一樣。可是要知道,衛立煌可絕對不是等閑之輩。

在老蔣嫡係中央軍中領軍的主要有所謂五虎上將(就是可和白崇禧閻錫山輩平起平坐的方麵大員,也就是可以比照共軍的粟林一個級數)——衛立煌(俊如)、劉峙(經扶)、顧祝同(墨三)、蔣鼎文(銘三)、陳誠(辭修)。遠征軍中大出風頭及在遼沈淮海之間疲於奔命的杜聿明,在西北和彭老總玩蘑菇的胡宗南,都還夠不上這個級數。當然五虎中劉峙和陳誠都是紙老虎。陳誠人稱“草包”,在東北為林彪所敗;劉峙人稱“豬司令”,在淮海為粟裕所敗。但衛立煌不一樣,除衛之外,另四個均是浙江人,而且是穿過黃馬褂子的(黃埔係)。而老蔣在用人上講究“穿黃褂子的兩浙人物”,與老毛講究用根正苗紅的“老井岡加兩湖人物”如出一轍。而衛立煌是安徽人,又沒進過黃埔軍校,因此老蔣隻是借重衛立煌會打仗,戰事一結束就把兵權收走了。為此衛立煌從內戰就和蔣介石結下了恩恩怨怨且愈演愈烈。

在十年內戰中,衛立煌是蔣係將領中最能打仗的一個,他曾經在第三次圍剿中進攻過江西蘇區,在第四次圍剿中和紅四方麵軍打得難解難分,把個徐向前也纏得是焦頭爛額。當紅四方麵軍為了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而撒出根據地之前,衛立煌率先領軍突入鄂豫皖邊區的軍政中心金家寨,擊破留守紅軍的防守,占領了金家寨。老蔣喜出望外,給了他巨額獎金,並將金家寨地區新成立了一個縣,叫立煌縣,在國民黨時代,以人名命名縣的,除了孫中山外,衛立煌是第二個。

到了抗戰時期,衛立煌又成了國軍幾個戰區方麵大員中第一號悍將。這時與他有得一拚的是晉綏的閻錫山及其手下一號名將傅作義。他們正當日軍鋒銳,故而打得比白崇禧好看多了。當時衛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冀察戰區總司令,第十八集團軍屬他節製。近朱(德)者赤,他開始和八路軍的朱德徐向前等稱兄道弟的,一次他和徐向前等人聊天,談內戰時的情況,衛老總說打仗還是你們紅軍八路行,紅軍八路又數你徐老總最厲害,說在哪次哪次剿共時,差點就被“共匪”捉去了,徐向前說衛老總你也行,國軍中就是你把我們打得最慘了,說完雙方哈哈大笑。

其實,這時衛立煌身邊心腹秘書中,已有我黨的地下黨員了,叫趙榮聲(比較胡宗南身邊的熊向暉)。這位地下黨員在衛老總身邊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也沒有資料可以查。但是,遼沈中衛立煌表現反差之大似乎與此人存在天然的邏輯關係。還有一說,時在歐洲賦閑的衛老總在得到老蔣遼沈委令狀之後,已秘密地通過汪德昭(一個科學家)收到我黨的指示:“前次在巴黎發出的電報,已到目的地,對方有回信,謂可以利用目前的情況相機行事。”

你說,林彪在東北好不好打?後來呢,在沈陽解放前夕,蔣介石派機將衛立煌接回南京後追究其責任(還不知是他是不是故意的),把他軟禁起來。經過一番折騰後,衛老總跑到香港當了寓公,後回祖國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常委民革常委,於1960年患病去世。

這段文字如果屬實,那可真是莊嚴寓於詼諧之中,千古曆史一台戲了。這樣,林彪與粟裕的對手和跑馬場更不可相提並論了。

林彪以“上等馬”,上等草料,上等場地,跟國民黨的“中等馬”賽跑。粟裕以“中等馬”,中等草料,中等場地,跟國民黨的“上等馬”賽跑。三年解放戰爭打下來,林彪所得“獎項”卻不如粟裕憑“中等馬”所得“獎項”。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大辭典》所說,解放戰爭殲敵數:三野:國軍245萬。四野:國軍180萬。而且四野並不是第二。劉伯承那麽瘦弱的部隊殲敵數就占了第二位。可見,粟裕以自己遠勝林彪的軍事才能,克服了客觀的劣勢,取得了更大的戰功,令林彪相形見拙。

當然,客觀地說,解放戰爭中林彪打的追殲戰是最好的。這並不是說粟裕隻長於打圍殲戰,也不是說林彪就比徐向前強。隻是他手中有毛澤東最精良的部隊和裝備,本人雖不是最頂尖的將才,畢竟也是一代名將,絕對不是聶榮臻陳毅等人可比的,騎上等馬還跑不快,除非他是劉峙那樣的豬頭將軍。四野出關後,兵臨北平城下,巨炮如林(對比華北聶榮臻手下那些叫化子部隊),這個陣勢當時國共其他部隊無一可比。平津之後,林彪把與晉綏軍隊齊名的桂係從東北追到海南,好似秋風掃落葉。這裏插一段。國軍中央係部隊作戰意誌差,凝聚力差,指揮官差,但人多,裝備好。解放軍打他們總有俘虜和繳獲。但桂係7軍48軍,傅作義35軍,人數裝備雖差一點,但其他方麵都很強,解放軍即使是優勢情況下打這幾個部隊,也隻能是拚消耗,還滅不了他們。所以毛澤東很有意思,解放戰爭初期幹脆下令不打桂係部隊。結果桂係7軍48軍在大別山,敢以一個師(少的時候才5000多人),橫衝直撞,劉伯承就是不敢打(這裏不單是老毛的戰略問題,劉伯承一生打巧仗,沒有徐向前那樣硬)。桂係部隊直到林彪南下,實力完好無損!7軍48軍清一色是老兵,兵齡短的也有4-5年!這兩個軍,在林彪部隊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仍四處主動攻擊,以攻為守,到處設伏,還差點把林彪的王牌49軍146師給滅了(這兩個軍才3萬多人,林彪隨便一個師就1.5萬以上)。林彪吃7軍48軍的小虧不少,由此也是恨白崇禧恨到肉裏去了。最後4個軍追擊7軍48軍,途中45軍135師先插到7軍48軍中間,遲緩了他們的行動,其他部隊蜂擁而上,一天就把7軍48軍給滅了。四野部隊厲害,行軍打仗都拚命。行軍時不吃不睡,硬趕上7軍48軍,打得白崇禧老淚橫流。7軍48軍一滅,大陸上就再也沒有值得一提的國民黨部隊了。相比之下,中共其他將領打追殲戰都比林彪差,不必諱言粟裕也沒他漂亮。但關鍵的因素是林彪的部隊戰鬥力強,運動速度快,總能出敵意料。加上部隊作戰勇猛,先追上的部隊都敢追上就打,能一下子就把敵人打亂了。敵人稍微一慢,其他部隊就立刻趕到,輕輕鬆鬆就能把敵人滅了。用一句當代大學生的話說,叫“有實力才有魅力”。如果我有那個實力,我或許比你還有魅力呢。

但是曆史不能假設。還是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大決戰。

遼沈戰役時,林彪以百餘萬之眾,完全能夠打一場漂漂亮亮的殲滅戰,但由於他的過分小心,使得一場殲滅戰變成了擊潰戰,廖耀湘差點兒撤兵成功,隻是由於一次小分隊突襲了廖的總部,使廖驚惶失措,這才最終完成了殲滅戰。毛澤東悼羅榮桓詩句“長征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就是說羅榮桓在戰錦中代替自己起了對林彪的督促作用,故而遼沈毛澤東的因素很大。100萬對50萬,一看華北來人了,便說出那句經典名言:“我隻準備了一桌飯,現在卻來了兩桌客人。”在長春與錦州之間還出現了軍人最忌諱的長時間的僵局。毛澤東曾發電:“長春在四、五月間、七月間本來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卻因並不很大的敵情變化,你們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我們認為這是很不妥當的。”語氣是少有的嚴厲。

而淮海戰役截然不同,六十萬對八十萬,很少有人能夠相信共產黨能勝,更不用說是一次殲滅戰了。然而情況就是這樣,一個最多隻能夠完成擊潰戰的行動,硬是變成了一個大的殲滅戰,國民黨失去了最後最大的機動兵團,隻有等待滅亡。粟裕以20多萬兵力,敢對杜聿明的30多萬兵力展開圍追堵截。換了林彪,以這點兵力,根本不敢對杜聿明展開追殲。他非得手裏有七、八十萬軍隊,才敢對杜聿明的30多萬展開圍追。打廖耀湘就是以三、四十萬打廖兵團十萬。

歸結一下粟林比較及誰是韓信的問題。韓信是中國軍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統帥,而且是勇氣過人的統帥。粟裕的勇氣勝過林彪多倍。韓信背水之戰是何等勇氣!況且韓信多為以弱勝強,手中之兵非劉邦最精銳力量,這同粟裕相似。而林彪以強勝弱,手握精銳,這與韓信大不相同了。林彪在東北的時候,指揮作戰不免顯得有些優柔寡斷,後世卻都以“用兵謹慎”一語概之。評書裏,諸葛亮“用兵謹慎”是出了名的,評書裏把他吹成了最優秀的軍事家。其實,單從軍事上講,諸葛亮是不行的,他不如曹操。曆史上,曹操是毛澤東最佩服的軍事家政治家。而用兵謹慎這個詞,常被用來作為“優柔寡斷”的掩飾之詞。林彪在東北遼沈戰役前打不開局麵,還有三打四平最後關頭不願冒險進攻,選擇撤退。粟裕在豫東、在孟良崮,打得何其緊張,敗則全軍覆沒,而三打四平時林彪就沒膽子放手一搏?所謂藝高人膽大。林彪手握的兵比粟裕多,但也不是說誰握的兵多,誰就打得漂亮;誰的兵少,誰就縛手縛腳,什麽險都不敢冒了。宋義手握重兵,難作決策,結果被項羽殺了。險中取勝,危然後安,自古以來為軍人所尚。隻有諸葛亮那種軍事上很平庸的人才會崇尚“此生唯謹慎”。

這裏的謹慎與冒險,都是辯證的觀點。林彪打仗,有他自己的特點。從東北橫掃白崇禧到海南,當得上動如飛瀑四字,著實漂亮。但這是他有絕對把握時的傑作。但實際上戰陣上對手很多時候不會給你“絕對把握”的機會。這也就是林彪在遼沈前期打不開局麵的原因。真正高明的軍事家不隻是林彪一樣耐心的獵人,更是像粟裕一樣主動出擊,示形以敵,在敵人的運動中尋求破綻,利用之,並壯大自己,繼續擴大勝利的天才式的指揮員。林彪的特點是“穩,狠”。他穩穩地抓住機會,抓住了就不給敵人一絲一毫的機會。粟裕則是“險,狠”。細數粟裕的一係列經典戰役,個個都是虎口拔牙的驚心動魄之作,非雄才大略不能為。像前述“孟良崮戰役”,粟裕可說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真是膽大如鬥,心細如發。這樣的現代戰爭下的奇跡簡直是世界戰史上的藝術品。豫東戰役,孤軍深入,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棄“糧草先行”之古法,其兵鋒之妙,難度之高,我已找不出語言形容。對粟裕,已經不能用簡單的“智勇兼備”來評價。膽識勇氣固是足堪韓信複生,智計籌策也早已臻入化境,進入天馬行空,羚羊掛角的境界。這就是說,粟裕的勇,不是項羽的“匹夫之勇”(韓信評語),而是謀略家的大勇。我們來看看粟裕老部下遲浩田將軍的文章:大勇若怯,精勤慎重,是粟裕在激烈和複雜的軍事鬥爭中能夠勝敵一籌的堅實基礎。粟裕素以敢打大仗、硬仗和惡仗著稱於世。他22年疆場征戰,總是以少勝多,以弱搏強,摧堅挫銳,迭克勁敵,具有非凡的革命膽略。然而,這位戎馬幾十年,身經數百戰的沙場宿將,在回顧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輝煌經曆時,不言豪勇,卻一再寫下了“擔子沉重”、“心情緊張”的文字。他在憶及當年黃橋決戰前的心情時說:“成敗的責任完全在我們,在敵眾我寡的條件下,肩上的擔子是很沉重的。”在憶及蘇中戰役時說:“麵對即將進犯的敵人深感重擔在肩。”在憶及宿北戰役時說:“我協助陳毅同誌指揮宿北戰役深感責任重大,心情緊張”。在談到沙土集戰役時說:“此時,我深感責任重大。”說到受命經略豫東時的心情,“我深感自己的擔子沉重,覺得這次是向中央立下了‘軍令狀’”,直到打下開封,“心情才踏實下來。”這些發人深省的記載,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粟裕為將大勇若怯、精勤慎重的可貴品格。兩軍對陣,不僅是兵力、火力、士氣的較量,也是雙方指揮員謀略水平和指揮藝術的較量,在一定情況下,勝負往往取決於指揮員的一念之間,擔子不可謂不沉重,心情不能說不緊張。“擔子沉重”和“心情緊張”的心理感受,正是粟裕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和對用兵打仗極其謹慎的表現。學習研究粟裕指揮過的許多戰役,都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細細剖析,卻沒有絲毫僥幸取勝之處,其深邃的謀略造勢思想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令人敬服。(遲浩田《粟大將軍雄風長在 指揮藝術曆久常青——紀念粟裕逝世十周年》載1994年解放軍報)這就是說,與我們乍看之下粟裕的“冒險”,“放膽”相比,謹慎才是粟裕的真實指揮狀態。在謹慎的前提下,來看這些戰役,隻能說這些仗已經進入了他必勝的算計之中。事實上,倘若隻是勇氣過人,僥幸得勝,是打不出“常勝”的業績的。這樣,我們就更能看出粟裕指揮藝術的高明。即便是我們這裏與粟裕作比較的對像,一向高視闊步的林彪,每逢華野打了勝仗,也總是發電詢之粟裕,問問是怎麽回事。結果對粟裕讚不絕口,稱其打的仗是“神仙打的仗”。林彪是名將,金口難得誇人一回。他自然知道粟裕打的仗之難度,且明白自己打仗之軟肋,知道粟裕這些大手筆是自己做不出來的。劉伯承後來在淮海與粟裕共事,目睹了粟裕的大手筆,也是心悅誠服。故而後來對粟裕有“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評語(見下文)。我常想,如果林彪在華東,是否能像粟裕那樣以弱擊強,一步一步打開局麵?粟裕在東北,是不是可以早一兩年解決東北戰事並提前入關?那麽粟裕是不是就是“三大戰役占其三”了?

然而,曆史是不可以假設的。我們隻有說,以弱敵強,靈活用兵,大勇若怯,精勤慎重,當之無愧者,粟裕一人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