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杜魯門回憶錄》第2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年1月版,第395頁。
②1950年6月29日《人民日報》。
③澤東會見蘇共中央代表團時的談話記錄,1956年9月23日。
④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的談話記錄,1970年10月10日。
⑤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講話記錄,1950年8月4日。
⑥1950年7月7日和10日中央軍委會議曾經決定,由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後因他們不能到職,7月22日,周恩來、聶榮臻在給毛澤東的報告中提出:“請主席考慮邊防軍目前是否先歸東北軍區高崗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並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蕭、蕭去後,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毛澤東23日批示同意。
⑦《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92-94頁。
⑧毛澤東會見蘇共中央代表團時的談話記錄,1956年9月23日。
⑨周恩來致倪誌亮電,手稿,1950年9月20日。
⑩周恩來關於朝鮮軍情給毛澤東的報告,手稿,1950年9月29日。
⑾周恩來在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的建國一周年慶祝大會上的報告,1950年9月30日。見1950年10月1日《人民日報》。
⑿[美]詹姆斯·F·施納貝爾:《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2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12、213頁。
十月三日淩晨一時,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再次對美國當局提出強烈警告:“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①
然而,美國當局過低地估計了中國人民的力量和反侵略的決心,對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竟然聽而不聞,不屑一顧。②十月七日,美軍在開城地區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③十二小時以後,美國操縱聯合國通過一個“統一”朝鮮的提案。與此同時,美國將戰火從鴨綠江邊燒到中國東北,派出B—29重型轟炸機和其他作戰飛機,對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安東、輯安等地進行頻繁的轟炸和掃射,炸毀建築物、工廠及車輛,炸死炸傷中國平民,襲擊正常行駛的商輪。從十月起,美國還派飛機襲擾山東半島的青島、煙台等地,大有將戰火從中朝邊境進一步擴大之勢。美國擴大朝鮮戰爭的囂張氣焰,迫使中國人民為了捍衛來之不易的民族獨立,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和平,必須挺身而出,“保衛中國,支援朝鮮”。④
形勢已經發展到這一步,有如彭德懷在回顧這段曆史時所說:“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⑤
就在十月一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當天的深夜,金日成緊急召見中國大使倪誌亮,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請求。同時,金日成與樸憲永(當時任朝鮮政府副首相兼外務相)聯名致信毛澤東,要求中國給予軍事支援。
對於美軍在仁川登陸,毛澤東早有所料。他在一九五0年十月二日起草的給斯大林的電報中曾經這樣說過:“還在今年四月間,金日成同誌到北京的時候,我們就告訴他,要嚴重地注意外國反動軍隊侵略朝鮮的可能性。七月中旬,七月下旬和九月上旬,我們又三次告訴朝鮮同誌,要他們注意敵人有從海上向仁川、漢城前進切斷人民軍後路的危險,人民軍應當作充分準備,適時地向北麵撤退,保存主力,從長期戰爭中爭取勝利。”⑥
盡管毛澤東對出兵已有思想準備,但是要使一個剛從戰火中獲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再次麵臨血與火的考驗,同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美國決一雌雄,下這個決心要有何等的氣魄和膽略!中美兩國的國力相差懸殊。一九五0年,美國鋼產量八千七百七十二萬噸,工農業總產值二千八百億美元。而當年中國的鋼產量是多少呢?隻有六十萬噸,工農業總產值隻有一百億美元。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和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就連實力雄厚的蘇聯,也不願因為援助朝鮮而冒同美國直接衝突的危險。中國出兵會不會導致同美國直接對峙?美國大舉轟炸中國的重工業基地東北和內地大城市怎麽辦?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考慮的問題,稍有疏忽,都會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況且,他還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說服中央決策層的其他成員,當時在出兵的問題上意見不一。這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
毛澤東接到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的信息已是十月一日深夜。二日淩晨二時,毛澤東立即致電高崗、鄧華:“(一)請高崗同誌接電後即行動身來京開會;(二)請鄧華同誌令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按原定計劃與新的敵人作戰。”⑦他還在周恩來給駐朝鮮大使倪誌亮的電報稿中加寫了一段話,要他轉告金日成:“盡可能將被敵切斷的軍隊分路北撤外,凡無法撤退的軍隊應在原地堅持打遊擊,切勿恐慌動搖。如此就有希望,就會勝利。”⑧
十月二日下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原擬派林彪率兵入朝,林彪托病推辭。毛澤東便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戰。會議決定十月四日召開擴大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誌願軍入朝作戰問題。毛澤東要周恩來派飛機到西安,將彭德懷接到北京參加會議。
就在十月二日這一天,毛澤東親筆寫了一份給斯大林的長電報,回複斯大林一日的來電。斯大林來電要求中國立即派出至少五六個師到三八線,以便讓朝鮮組織起保衛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戰鬥。以下是毛澤東起草的電文主要內容:
“(一)我們決定用誌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誌。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占去了,朝鮮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們認為既然決定出動中國軍隊到朝鮮和美國人作戰,第一,就要能解決問題,即要準備在朝鮮境內殲滅和驅逐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略軍;第二,既然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和美國軍隊打起來(雖然我們用的是誌願軍名義),就要準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就要準備美國至少可能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沿海地帶。
(三)這兩個問題中,首先的問題是中國的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有效地解決朝鮮問題。隻要我軍能在朝境內殲滅美國軍隊,主要地是殲滅其第八軍(美國的一個有戰鬥力的老軍),則第二個問題(美國和中國宣戰)的嚴重性雖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時的形勢就變為於革命陣線和中國都是有利的了。這就是說,朝鮮問題既以戰勝美軍的結果而在事實上結束了(在形式上可能還未結束,美國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承認朝鮮的勝利),那末,即使美國已和中國公開作戰,這個戰爭也就可能規模不會很大,時間不會很長了。我們認為最不利的情況是中國軍隊在朝鮮境內不能大量殲滅美國軍隊,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爭狀態,使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歸於破壞,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對我們不滿(他們很怕戰爭)。
(四)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決定將預先調至南滿洲的十二個師(五六個不夠)於十月十五日開始出動,位於北朝鮮的適當地區(不一定到三八線),一麵和敢於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敵人作戰,第一個時期隻打防禦戰,殲滅小股敵人,弄清各方麵情況;一麵等候蘇聯武器到達,並將我軍裝備起來,然後配合朝鮮同誌舉行反攻,殲滅美國侵略軍。
(五)根據我們所知的材料,美國一個軍(兩個步兵師及一個機械化師)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內,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徑的各種炮一千五百門,而我們的一個軍(三個師)隻有這樣的炮三十六門。敵有製空權,而我們開始訓練的一批空軍要到一九五一年二月才有三百多架飛機可以用於作戰。因此,我軍目前尚無一次殲滅一個美國軍的把握。而既已決定和美國人作戰,就應準備當著美國統帥部在一個戰役作戰的戰場上集中它的一個軍和我軍作戰的時候,我軍能夠有四倍於敵人的兵力(即用我們的四個軍對付敵人的一個軍)和一倍半至兩倍於敵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門至三千門七公分口徑以上的各種炮對付敵人同樣口徑的一千五百門炮),而有把握地幹淨地徹底地殲滅敵人的一個軍。
(六)除上述十二個師外,我們還正在從長江以南及陝甘區域調動二十四個師位於隴海、津浦、北寧諸線,作為援助朝鮮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預計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當時的情況逐步使用上去。”⑨
毛澤東在這個電報裏,分析了中國出兵支援朝鮮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說明了中國出兵作戰的戰略部署和作戰方法以及國內策應部隊的調動情況;同時也向蘇聯提出為保障作戰勝利所必需提供的支援。毛澤東提出來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他考慮得全麵,周到,又很慎重。這份電報沒有發出,但它非常詳盡地反映了毛澤東個人當時對出兵朝鮮的基本態度和各種考慮,因而是一份具有很高價值的文獻。
根據有關情況判斷,毛澤東這個電報很有可能是在十月二日下午召開書記處會議之前起草的,原準備在書記處會議作出出兵決定後發給斯大林。但在這次會議上,多數人不讚成出兵。毛澤東隻能把這份電報擱置下來,而將多數人的意見,通過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告斯大林。
在轉告斯大林的意見中,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表示:“關於這個問題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我們將舉行一次中央會議,中央各部門的主要同誌都將出席”。⑩這說明,毛澤東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主張,為這個問題最終而正確的解決,留下了回旋餘地。
十月四日下午,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董必武、彭真、陳雲、張聞天、彭德懷(會議中間趕到)、高崗。列席會議的有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李富春、胡喬木、楊尚昆。
①周恩來同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的談話記錄,1950年10月3日。
②[美]詹姆斯·F·施納貝爾:《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第2卷,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15、218頁。
③同上書,第221頁。
④毛澤東致中共中央中南局、華東局、西南局負責人電,手稿,1950年10月19日。
⑤彭德懷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記錄,1955年2月11日。
⑥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0年10月2日。
⑦毛澤東致高崗、鄧華電,手稿,1950年10月2日。
⑧毛澤東對周恩來致倪誌亮電的修改稿,手稿,1950年10月2日。
⑨毛澤東致斯大林電,手稿,1950年10月2日。這個電報未發出。
⑩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轉呈毛澤東關於中國暫不出兵的初步意見致斯大林電,1950年10月3日。根據俄羅斯總統檔案館檔案。
派誌願軍出國同美軍作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牽動全局的大事。中國共產黨麵臨著一個新的重大抉擇:出兵,或者不出兵。會議一開始,毛澤東首先讓大家講講出兵的不利情況。與會者各抒己見。多數人不讚成出兵或者對出兵存有種種疑慮。理由主要是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複;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還沒有進行,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我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更沒有製空權和製海權;在一些幹部和戰士中間存在著和平厭戰思想;擔心戰爭長期拖下去,我們負擔不起等等。聽到大家的發言後,毛澤東講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裏也難過。”①
會議進行中間,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彭德懷趕到了會場。彭德懷對這個會議毫無思想準備,連會議內容事先都不知道,隻是側耳細聽,沒有發言。散會後,他來到楊尚昆住處,詳細了解會議情況。②
十月五日上午,受毛澤東委托,鄧小平將彭德懷從北京飯店接到中南海毛澤東辦公室。毛澤東非常清楚,在這個時候彭德懷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他們兩人進行了一次情真意切的談話。彭德懷表示擁護毛澤東出兵援朝的決策。當毛澤東把掛帥出兵的重任交給彭德懷的時候,彭德懷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毛澤東略帶感慨地說:“這我就放心了。現在美軍已分路向三八線冒進,我們要盡快出兵,爭取主動。今天下午政治局繼續開會,請你擺擺你的看法。”③
下午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仍然有兩種意見。在別人發言之後,彭德懷講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④會議最後作出決定,由彭德懷率誌願軍入朝作戰。
從十月二日到五日,中央開了三天會議。會上充分發揚民主,毛澤東盡管有了自己的主張,仍然認真聽取各種不同意見,讓大家把出兵的不利方麵和困難方麵充分地說出來,然後再說服大家。其實,對於打不打的問題,毛澤東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如聶榮臻所說,毛澤東對這件事確實是思之再三,煞費心血的。不是毛澤東好戰,問題是美國已經打到我們的國境線上了,不打怎麽辦?⑤後來毛澤東對金日成講起這件事,說:“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麽一翻,那麽一翻,這麽一翻,那麽一翻,嗯!最後還是決定了。”⑥這是毛澤東對當年中央政治局關於出兵援朝決策過程的一個形象的描述。這是一個何等艱難的決策啊!
十月六日,周恩來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開包括各地區負責人在內的黨政軍高級幹部參加的中央軍委會議,根據五日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決定,討論入朝作戰方案和布置有關方麵的工作。
十月八日,在美軍已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以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組成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命令:“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著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任命彭德懷同誌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我中國人民誌願軍進入朝鮮境內,必須對朝鮮人民、朝鮮人民軍、朝鮮民主政府、朝鮮勞動黨(即共產黨)、其他民主黨派及朝鮮人民的領袖金日成同誌表示友愛和尊重,嚴格地遵守軍事紀律和政治紀律,這是保證完成軍事任務的一個極重要的政治基礎。”⑦
同日,毛澤東將這一曆史性的決定電告金日成,並請他派朝鮮政府內務相樸一禹到沈陽,與彭德懷、高崗會商誌願軍入朝作戰的有關問題。
八日上午,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命令,立即與高崗率領臨時指揮人員飛往沈陽。次日上午,彭、高召集誌願軍軍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要求各部在十天內作好一切出國作戰的準備。
也是十月八日這一天,周恩來和林彪代表中共中央,秘密飛往蘇聯,同斯大林商談抗美援朝和蘇聯給予軍事物資支援特別是提供空軍掩護問題。盡管中國共產黨已經決定出兵,但周恩來還是帶著兩種意見,出兵或者不出兵,去同斯大林商討的。如果中國出兵,那就要求蘇聯給予武器裝備和提供空中支援。
雙方談得並不很順利。十月十一日,斯大林和周恩來聯名致電毛澤東,其中說到,蘇聯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提出的飛機、坦克、大炮等項裝備,但是蘇聯空軍尚未準備好,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才能出動空軍。事實上,斯大林擔心如果出動蘇聯空軍在朝鮮境內同美國交戰,將造成嚴重後果。
這樣,在中國抗美援朝的決策過程中又出現一個波折。毛澤東認為需要與政治局的同誌再次討論此事,以作定奪。十月十二日,他致電彭德懷、高崗,要求:“(一)十月九日⑧命令暫不實行,十三兵團各部仍就原地進行訓練,不要出動。(二)請高崗、德懷二同誌明日或後日來京一談。”⑨
十月十三日,毛澤東就出兵問題,與彭德懷、高崗和其他政治局委員再一次商量。大家一致認為,即使蘇聯不出空軍支援,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北進的情況下,我們仍應出兵援朝不變。當天,毛澤東把這個決定電告周恩來:
“(一)與高崗、彭德懷二同誌及其他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在第一時期可以專打偽軍,我軍對付偽軍是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線以北大塊山區打開朝鮮的根據地,可以振奮朝鮮人民重組人民軍。兩個月後,蘇聯誌願空軍就可以到達。六個月後可以收到蘇聯給我們的炮火及坦克裝備,訓練完畢即可攻擊美軍。在第一時期,隻要能殲滅幾個偽軍的師團,朝鮮局勢即可起一個對我們有利的變化。
(二)我們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製。
(三)真日⑩菲裏波夫⑾和你聯名電上說,蘇可以完全滿足我們的飛機、大炮、坦克等項裝備,不知它是用租借辦法,還是要用錢買,隻要能用租借辦法,保持二十萬萬美元預算用於經濟、文化等項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則我軍可以放心進入朝鮮進行長期戰爭,並能保持國內大多數人的團結。
(四)隻要蘇聯能於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除出動誌願空軍幫助我們在朝鮮作戰外,又能出動掩護空軍到京、津、沈、滬、寧、青等地,則我們也不怕整個的空襲,隻是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如遇美軍空襲則要忍受一些損失。
(五)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⑿
當時,毛澤東關注又擔心的是兩點:第一,蘇聯提供武器裝備,是用租借辦法,還是用錢買。這是關係到用於國內建設和一般軍費的資金能否保證,從而影響國內經濟是否穩定的問題。第二,蘇聯能否真正做到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之內提供空軍支援。為此,毛澤東要周恩來在莫斯科再留幾天,與蘇聯就上述問題重新商定。
周恩來將毛澤東此電內容通過莫洛托夫轉達斯大林。斯大林作出了這樣的回答:蘇聯將隻派空軍到中國境內駐防,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也不準備進入朝鮮境內作戰。
斯大林這個決定,對中國出兵作戰十分不利,但沒有動搖毛澤東的決心。
①《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57頁。
②訪問楊尚昆談話記錄,1995年10月16日。
③德懷傳記組訪問楊尚昆談話記錄,1995年7月20日。
④《彭德懷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58頁。
⑤《聶榮臻回憶錄》下冊,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10月版,第735頁。
⑥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時的談話記錄,1970年10月10日。
⑦《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00、101頁。
⑧疑為8日。
⑨毛澤東致彭德懷、高崗電,手稿,1950年10月12日。
⑩真日,即11日。
⑾菲利波夫,指斯大林。
⑿《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03、104頁。
此時,正值平壤告急。十月十五日淩晨一時,毛澤東以周恩來的名義起草了一份電報,要倪誌亮大使轉交金日成。電報說:“請即派一位熟悉道路的同誌於十月十六日到安東接引彭德懷同誌和金日成同誌會麵。如倪大使找不到金日成同誌,則請倪大使派人去安東接引。”①同一天,金日成派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到沈陽,會見剛剛從北京返回的彭德懷,要求中國盡快出兵。十六日,彭德懷和高崗趕到鴨綠江北岸的安東,召開誌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宣布中央的決定。嚴陣以待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如箭在弦上,隻待最高統帥部一聲令下,立即跨過鴨綠江。
作為最高決策人毛澤東,這時更加冷靜而周密地考慮和布置一切重大問題,使出兵做到萬無一失。十七日下午五時,他電告彭德懷、高崗,要他們十八日來京,並說:“對出兵時間,以待周(恩來)十八日回京向中央報告後確定為宜。”②
十八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會議,在聽取了周恩來和彭德懷的匯報後,把誌願軍渡江作戰和渡江時間最後敲定下來。遂於當晚二十一時,電令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等:“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十九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③
從十月一日晚金日成要求中國出兵,到十九日晚中國人民誌願軍渡過鴨綠江,僅僅十八天。但對毛澤東來說,卻似乎走過一個漫長的路程。在這決策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出現在他麵前。他要對世界大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對敵我友三方的情況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麵的了解。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要能應付自如,迅速作出決斷。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耐心地去說服自己的戰友和同誌。這是多麽不容易!
二十年以後,一九七0年十月十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曆史過程:
毛澤東:“事情總是這麽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
周恩來:“兩種意見,要他選擇。我們出兵就要他的空軍支持我們。”
毛澤東:“我們隻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幹。”
周恩來:“開始的時候,莫洛托夫讚成了,以後斯大林又給他打電話說,不能用空軍支援,空軍隻能到鴨綠江邊。”
毛澤東:“最後才決定了,國內去了電報,不管蘇聯出不出空軍,我們去。我看也還是要感謝蘇聯,它總幫助了我們軍火和彈藥嘛,算半價。還有汽車隊呀。”④
對毛澤東出兵援朝的決策,彭德懷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複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曆史進程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