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2005-04-21 21:31:05) 下一個

【原創】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1958年的反教條主義中,粟裕中箭落馬, 而且在事後, 粟裕的戰功竟然被當作錯誤被大批特批。粟裕轉中寫到1958年原華東軍區和野戰軍的主要負責人,在蘇中有的縣提及粟裕七戰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這並不好,也無必要。從此粟裕指揮的毛澤東高度評價過的七戰七捷在蘇中大地也不敢提了。 誰是原華東軍區和野戰軍的主要負責人呢? 華東軍區主要領導人是陳、饒、張,華東野戰軍主要領導人是陳、粟、譚。那麽華東軍區和野戰軍主要領導人隻能是指陳。

 

實際上, 七戰七捷是第一次打敗美式裝備的敵軍。 不僅受到中央軍委的大力表揚, 而且是作為榜樣推廣, 被林彪稱之為“神仙仗”的。

 

當七戰七捷傳到延安時,朱德、彭德懷在劉少奇的住所一起慶祝這一勝利。 朱德在後來的一次會議上說:粟裕是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延安總部發言人829日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指出:“我粟裕將軍所部在廣大民兵配合之下保衛蘇中,自713日至827日七戰七捷,這一事件對於今後的戰局的發展,是有重大影響的, 我中原大軍之突圍勝利,及蘇中保衛戰勝利,已奠定解放區軍民之勝利信心”。

 

毛澤東無比興奮地向全軍推薦粟裕和他的戰法,稱"蘇中戰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的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但是就在七戰七捷的時候,陳毅粟裕在一係列的問題上有了分歧。 首先在中央(1946611日的電報)決定要外線作戰,敵進我進,攻其敵後時, 粟裕表示要采取內線作戰的方式。並且早在1946531日,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曾山聯名發電給陳毅和中央軍委,提出內線作戰,而且粟裕首次提出向陳毅要兵, 讓陳毅配合粟裕。

 

陳毅在接到中央的電報後,於612日發出致華中分局並告中共中央的電報,表示“中央巳真(611)電悉。請分局根據此方針執行”。而且陳毅明顯的不讚同粟裕的看法,認為有優先淮南,保衛(津浦)路東, 執行中央的指示, 而且拒絕給以兵援。 粟裕卻堅持認為在蘇中作戰比在淮南作戰更為有利。 在兵力使用上,應當集中於主要作戰方向。為此建議將五旅調至高郵附近,首先集中兵力於蘇中方向。待蘇中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再適時將主力西移,以挽回淮南一時之損失。

 

陳毅於618日和19日先後發出給華中野戰軍的複電,表示“一般同意粟所提主力集結使用原則”,但是堅持將五旅調往淮南。對於敵情的判斷,認為我們對“頑之進攻情況素不明了”,敵人“目前先進攻天長可能性大”。在作戰部署上,主張“讓敵先動,放開兩手,讓敵深入,然後擇一路殲滅之,再逐次橫掃。作戰方案不可預先肯定”。

 

626日陳毅在接到中央的電報後即電令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執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戰任務,首先“集中陶()、王(必成)兩縱、五旅及謝(祥軍)縱在六台、天長之間整訓”。

 

對此,粟裕有不同的看法。粟裕說:“仗是非打不可的,南邊走得脫,北邊也走不脫。蘇中是我們的老根據地,地形複雜,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好,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方策應,條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這裏打。”627日,粟裕發電報給中央軍委、陳毅軍長和華中軍區,提出了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議。但是630日,陳毅給軍委並告華中野戰軍的電報說:“我們認為七月間非打不可,則王陶縱隊應立即西開,保證於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後能按時發起戰鬥”。陳毅對於粟裕的意見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還是堅持中央的戰略方針。

 

後來中央再考慮了粟裕的意見後,逐漸傾向於內線作戰方針。74日,中央軍委毅然決定先在內線作戰,指出:“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 這個決定,實際上批準了華中軍區的建議。   

 

隨後粟裕取得了宣(家堡)秦(興)之戰的勝利,這是蘇中戰役的第一仗

 

隨著形勢的發展, 粟裕感覺到兵力不夠,要大量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需要增兵。 因此於725日向華中軍區、陳毅軍長、中共中央報告:“我們經十天或半個月之休整與兵源及幹部補充,尚可再戰。但以當麵尚有頑十師()之眾,而我們僅能集中三萬五千人(官兵在內)之野戰軍於一個突擊方向,於短時期中恐難使戰局打開更大局麵。現目前我淮南部隊形勢,很難保住天長與盱眙。果若如此,則淮南僅以少數堅持即可。故建議在淮北戰役尚未大打時,仍將五旅調至蘇中參戰,比留淮南更為有效。如何?盼考慮。”

 

但是這個時候的陳毅還在執行外線出擊的作戰計劃,已率領山東野戰軍主力從魯南到達淮北。接到粟裕的電報後,陳毅於727日複電,提出:“淮南五旅不改東調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漸向西轉移”。728日,再次強調,“五旅不宜東調,因津浦線是主戰線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到陳毅的複示,認為有必要向中共中央、陳毅軍長、華中軍區陳述自己的意見,再次提出五旅東調、集中兵力殲敵的建議,同時對“隻有全麵大打才能製服蔣分區蠶食的狡計”的論斷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說:“我各戰略區除在戰略上應互相配合外,在戰役上似不應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實上也很難做到),而在單獨作戰,以自己力量解決當麵敵人,否則會影響到另一戰略區之機動。依目前華中兵力,實無法組成兩個野戰軍。現天長、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已無大作用。因此建議將淮南主力大部東移蘇中參戰。隻要蘇中局麵打開,則淮南形勢亦可能逐漸改善,而後我再以主力西移,則淮南局麵亦可能打開。”

 

兩個人的不同意見已經呈與中央軍委麵前。對此,82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粟裕並告和華中軍區的電報,詢問:“一個月內在蘇中再殲敵兩個旅有可能否?如你們能在八月內殲敵兩個旅,南線情況即將改觀,那時粟可率主力轉至淮南作戰” 85日,粟裕答複中央軍委82日電報的詢問,第三次建議五旅到蘇中參戰,集中兵力在蘇中大量殲敵。在戰爭年代,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下級向上級提建議,同樣的內容,隻允許提出3次。這是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了。因此,粟裕采取十分鄭重的態度,使用了“鬥膽直陳”的措辭。現有資料表明,解放戰爭期間的電報中,這是他第一次使用這樣的措詞。

 

86日和7日,毛澤東先後為中央軍委起草兩份電報:一份電報給陳毅,說“似以同意粟裕意見在蘇中再打一仗,然後主力西調為有利。因粟部西調過早,一則蘇中人心不順;二則敵軍亦將早日西調。如西麵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讓粟部在蘇中再打一仗(不論勝負)然後西調,各方皆無話說”

 

此時,蘇中出現有利戰機;粟裕急電報告“殲敵良機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蘇中作戰,則蘇中戰局很可能於最近有新的開展”。中央軍委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 這個指示表明,中央軍委已經確認蘇中為主要作戰方向,並接受了粟裕的建議。

 

最後陳毅終於在88日複電,“同意以一、六師、七縱及五旅集中東()()間待機殲敵”

 

事後的戰事的發展卻充分證明了粟裕的戰略眼光是對的。陳毅既不同意粟裕的看法,也不給以兵力的增援。最後,在中央軍委的幹預下,五旅終於配給粟裕,得以嚐到勝利的滋味。

 

隨著粟裕的“七戰七捷”的結束, 徹底證明了粟裕的正確的戰略思想,但是粟裕和陳毅的關係是否因此而受到影響, 則是人見仁智了。 不過, 1958年後的批倒批臭“七戰七捷”卻還是說明了點什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