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編輯】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二

(2005-04-19 21:08:58) 下一個

【原創編輯】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二

 

處於政治方向的考慮,中央認為隻有在六個月內外時間中戰勝蔣軍才能爭取到和平前途。為此, 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軍委製定了外線出擊的戰略方針:蔣軍向北,我軍向南,敵進我進,迫蔣議和。毛澤東於626日為中共中央起草致華中分局並告陳毅、舒同的電報,指令華中野戰軍西出津浦線作戰。電報說:“你區應以一部在蘇中吸引並牽製通揚線上之敵,粟譚率主力(不少於十五個團)位於三分區(津浦路以東、運河以西地區),與陳舒配合,一舉占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之敵,恢複三、四分區失地,並準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陳毅隨即電令華中野戰軍主力西進淮南,執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戰任務,首先“集中陶()、王(必成)兩縱、五旅及謝(祥軍)縱在六台、天長之間整訓”。

 

對此,粟裕有不同的看法。粟裕說:“仗是非打不可的,南邊走得脫,北邊也走不脫。蘇中是我們的老根據地,地形複雜,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好,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方策應,條件是很好的。要打就在這裏打。”627日,粟裕發電報給中央軍委、陳毅軍長和華中軍區,提出了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的建議。但是630日,陳毅給軍委並告華中野戰軍的電報說:“我們認為七月間非打不可,則王陶縱隊應立即西開,保證於七月十五日到七月二十日前後能按時發起戰鬥”。陳毅對於粟裕的意見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還是堅持中央的戰略方針。

 

毛澤東考慮了雙方的意見,於630日發出兩個複電。一電給華中軍區,指示:“部隊暫緩調動。待與陳軍長商酌後,即可決定通知你們”。 另一電給陳毅,指出:“華中二十九日酉時電,主力留蘇中確保財源,而將淮南作為鉗製方向,以九個團擔任破路阻敵,此意見似有理由,你們覺得如何?望告。” 此時的中央軍委顯然在考慮了粟裕的意見後,已經傾向於華中的建議。

 

隨著時局的發展,蔣介石向南線各解放區發動進攻的情報紛紛傳來。中共中央判斷:“膠濟、徐州、豫北、豫東、蘇北之頑可能同時向我進攻”。74日,中央軍委毅然決定先在內線作戰,指出:“我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 這個決定,實際上批準了華中軍區的建議。   

 

這是一次很大的戰略調整。 粟裕回憶這一段經曆時說:“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這是戰爭初期中央軍委對原定戰略計劃的一次重要調整,對於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蘇中戰役,就是在中央調整了的戰略計劃指導下發起的。”應當指出的是,粟裕的幾次建議,對中央軍委調整戰略計劃作出了重要貢獻

 

宣(家堡)秦(興)之戰,是蘇中戰役的第一仗。戰鬥於713日打響。經過3天激戰,華中野戰軍第一次作戰勝利結束,殲滅國民黨軍整編八十三師2個團另2個營共3m0多人,首創殲滅美械裝備的蔣介石嫡係部隊的紀錄。毛澤東親擬電文詢問:打的是否即整編第83師?該師被消滅了多少,尚有多少?

 

再戰如(皋)南(通),粟裕利用敵人的錯誤判斷,令王力強行軍100多裏,長途奔襲敵第49師,結果又一次出敵不意,萬餘敵人被殲。一次殲敵如此之眾,解放戰爭開始以來還是第一次。  第二天,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發給粟裕的電報:“()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敵情尚嚴重,望將參戰主力集中休整,補充缺額,恢複疲勞,以利再戰”。

 

蘇中初戰的實踐證明,實行內線作戰的方針是符合戰爭初期的客觀規律的。一向尊重實踐經驗的中共中央,進一步調整了原定的戰略計劃,決定由先在蘇中打一仗改變為打四五仗。在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和支持下,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中,粟裕逐步爭取實現了內線作戰的戰略構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