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粟裕真的對陳毅心悅誠服嗎?

(2005-03-31 01:32:50) 下一個

佚名

粟裕真的對陳毅心悅誠服嗎?



粟裕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在進軍井岡山途中初見陳毅時,即被陳毅富有激情的演說所感染,堅定不移的革命意誌所鼓舞,對陳毅不乏溢美之詞。由於當時粟裕年輕,剛剛參加革命,在軍事上尚未嶄露頭角,懷著崇敬的目光看陳毅,也許是可以理解的。



應該說,粟裕和陳毅真正的第一次合作是黃橋戰役。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揮部改為蘇北指揮部,陳毅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陳毅在此戰中主要做的是統戰工作,而戰役的籌劃與全程指揮則完全是粟裕一人,擔任作戰任務的又是粟裕的老部下葉王陶,黃橋大捷我軍以少勝多,粟裕會怎樣看待這次作戰?是如官方明知而不言、民間普遍認同的是陳毅指揮的,還是自己指揮的?還是像在回憶錄中所寫的,陳毅坐鎮領導全局,自己僅僅是一線戰場指揮?



解放戰爭初期,就內線還是外線作戰,粟裕和陳毅展開了激烈爭吵,最後中央支持了粟裕的內線作戰方案,特別是陳毅在山東魯南一敗再敗又固執己見之時,粟裕創造了蘇中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這時,粟裕會怎樣看待陳毅的軍事才能,陳毅這位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在粟裕心中還真的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區統帥嗎?



陳毅的山東野戰軍與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合兵一處,整編為華東野戰軍時,粟裕又一次任陳毅的副手,並且他嚴格要求部下不許再稱他為“粟司令”,而要稱“粟副司令”,後來就有了“501”“502”的代號。以前陳毅可是名不虛傳的常敗將軍,兩軍合編後中央明令戰役指揮交由粟裕負責,華東戰局立刻改觀,打了宿北和魯南大捷,迎來了一九四七年的開門紅。麵對中央的信任和自己打開的華東地區的新局麵,粟裕又會怎樣看待陳毅這位“文武全才”的統帥、統戰家兼詩人、棋手?



譬如下棋,華東有了粟裕這顆子全局皆活,華野如虎添翼,身處四戰之地,運動於魯南逼仄山區,卻能奇謀迭出飄忽不定連殲強敵,戰泰蒙攻城略地,打萊蕪俘獲敵酋,孟良崮上將王牌授首,這一切無一不是粟裕軍事天才的洋溢揮灑,可以說,此時的粟裕已從黃橋戰役、七戰七捷中高明的戰役指揮員成長為天才的軍事指揮家。陳毅在幹什麽呢?戰略籌劃戰役指揮當然用不著他,他在等粟裕的戰役計劃成熟後自已拍板,他把軍帽啪地往桌子上一摔,濃眉倒豎虎目圓睜地大吼一聲:“老子不走了,打他娘的!”他在宣布戰場紀律:“作戰不利者查辦,臨陣脫逃者殺頭!”他在對攻打七十四師的各縱隊司令打電話:“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陳毅的命令!”他在對保存實力討價還價的許和尚拍胸脯許願:“損失一千我給你補一千,損失三千我給你補三千,隻要攻上孟良崮!”大戰過程中,他陳毅躲在指揮部裏悠閑地下棋,而粟裕卻在老君洞(將軍洞)裏指揮作戰。大獲全勝後,他緊緊握住粟裕的手說:“老夥計,這個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他說:“我不能讓兒子當兵了!”他詩興大發:“孟良崮上鬼神號……”但是,粟裕卻緊張地犯了頭痛,戴上了金屬頭箍健腦器。



殊不知,智者千慮,總有一失,得意忘形,樂極生悲。百戰百勝的華東野戰軍,迎來了高潮後的低穀,連粟裕這樣的大宗師也無法主宰部隊去向。麵對老毛七月分兵的命令,“文武全才”統帥、統戰家兼詩人、棋手陳毅和打了敗仗就拿部下是問的譚震林毫不猶豫地把雞毛當了令箭,懷著對華東戰局已經扭轉革命高潮的已經到來的滿腔熱情,陳譚二位軍隊政治工作者左右了華野的前途命運,於是有了華野的滑鐵盧——魯西南葉飛陳士榘的失敗,臨朐南麻戰役的失敗。是粟裕這位華野主管作戰的副手在給中央寫檢查,請求處分。幸好中央體諒粟裕的難處,並委婉地承認了分兵的壞處。華東局的饒漱石給了粟裕真切的安慰,大力肯定他的功績,熱情問候他的病情。那麽陳毅呢?他很快也仿中央的做法,先檢討自己事先沒有預見,事後也無匡救,並給中央寫信說:“我黨有史以來創造的傑出軍事家並不多,近來,粟裕、陳賡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可與彭、林、劉比肩。”臭皮匠譚震林在指責粟裕目光短淺,缺少遠見,並在去膠東之前寫了一封信要幫助粟裕,天哪,誰應該幫助誰啊!粟裕此時除了堅持陳譚二位過於樂觀導致敗績之外,心中會作何感想?後人不得而知,這也是我向各位求證的。



沙土集戰役扭轉了被動局麵,可我不解的是,粟裕真的不能服眾嗎?不會吧,因為從各方麵他已充分證明了自已卓越的統帥才華,誰都看得出來,華野離了粟裕隻有死路一條。為什麽粟裕還要拉上陳毅到魯西南呢,自己獨當一麵不更好嗎?



在中央和老毛的率三個縱隊渡江的嚴令下,陳毅又一次表現出了無主心骨隨風倒的牆頭草品性,力主粟裕渡江,我不明白,中央為什麽命令粟裕這個二把手而不是陳毅這個“文武全才”的一把手渡江呢?可能答案根本不需要回答,那就是——陳毅無能,讓他去隻會葬送華野這支生力軍。粟裕則又一次表現出了他卓越戰略家成熟深刻的思考,他堅決要求在江北打大仗,並不惜立下軍令狀。陳毅見狀,轉而又支持粟裕,他早幹什麽去了?五月會議結束後,老毛要粟裕當華野司令兼政委,粟裕忙不迭地推辭,堅持讓陳毅兼任,自已隻是代行一把手職權。難道粟裕真的對權力毫無興趣嗎?難道他沒有看出老毛對陳毅已經失望乃至厭倦了嗎?難道他沒有認識到自已“不能服眾”不是沒有才能,而是沒有一把手的生殺予奪任命指揮大權?以粟裕的智慧,不會認識不到這種弊病,“不會的呀,不會的,絕不會的!”我一直以為,粟裕的二讓司令是個天大的錯誤,他本人當時可能意識不到此番謙讓導致了七年以後一個終身無法彌補的遺憾——與元帥軍銜擦肩而過,僅被授大將,一級之差,千古莫贖啊!我也猜想,若粟裕想到天下已定論功行賞這些問題,他是不會二讓司令的。不由得又想到和粟裕同年同庚的林彪,林粟二人的軍事天才一時瑜亮,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但林彪在指揮大軍橫掃東北時,對有利於自己更有利於作戰的指揮大權當仁不讓,給己身清除了多餘的麻煩,為革命減少了人為的障礙,一大幫年紀資曆比林彪深的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也沒見有誰不服氣,可見,威望不是喊出來的,更不是論資排輩排出來的,而是實戰打出來的。而粟裕在這方麵缺少一種“霸氣”,因而理所當然的指揮環境惡劣,內部關係不順,也給我們這些後人留下了難言的惋惜和說不盡的話題。



中央明令陳毅不參加豫東戰役,調他去中原給劉鄧打下手,陳毅這位“文武全才”的統帥、統戰家兼詩人、棋手此時又會作何感想?我也不得而知。反正我沒讀到陳毅這段時間充滿激情的“詩作”。而陳毅不在旁邊指手畫腳,粟裕指揮豫東戰役更是如魚得水,左右逢源,不光取得了睢杞大捷,還向中央發出了著名的“子養電”,為未來的軍隊打仗和建設指明了一條正規化道路,粟裕已經無愧於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而陳毅卻是大權旁落,秋扇見捐,“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其失意亦可想見。我敢說,此時粟裕的光芒已遠遠蓋過了陳“詩人”“棋手”,二人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再無知地說什麽“粟不離陳”隻能貽笑大方。“粟不離陳”隻是一個彌天大謊,“陳離開粟”倒是寸步難行,每況愈下,畢竟,真要說陳毅有什麽功勞,那也隻能是粟裕給他打來的!陳毅在遇到粟裕的前前後後,都沒有獨立指揮過一次大規模戰役並大獲全勝,常敗將軍名副其實。



令我尤為憤怒的是,明明是粟裕指揮的濟南市戰役,濟南戰役紀念館裏卻赫然把陳毅的“大名”排在了粟裕的前邊;在許世友和眾多將軍的回憶錄裏,濟南戰役指揮者的名字換成了許和尚,難怪《粟裕傳》的作者感歎:“濟南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這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卻成了今天需要考證的問題,不能不令人感慨係之。”豈止是“感慨係之”,簡直令人忍無可忍!而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粟裕對此現象卻視若無睹一言不讚,隻是平靜地回憶自己組織實施濟南戰役的經過,當然,主要還是講他在戰役過程中的謀略規劃。在撥亂反正不久,昔日的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剛剛重掌大權之際,那麽多人阻撓給粟裕平反,對濟南戰役指揮者問題,粟裕本人是不敢、不願還是不屑置辯?後人都把這歸結為粟裕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而粟裕的沉默不語卻令我懸想再四,他留給後人的謎團實在太多了!



濟南戰役尚未進入尾聲,粟裕早已搶占戰略之先機,率先提出了淮海戰役的作戰構想,並得到中央和老毛的充分肯定,認為“極為正確”。為什麽僅僅是粟裕這個華野的副司令(其時為華野代司令兼政委,還是“妾身未分明”的狀態),而不是中野資曆深年紀大粟裕許多的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這些袞袞諸公?比較合理的解釋隻能是,粟裕的戰略眼光明顯高於以上三人,他又想抓住有利戰機完成中央在江北大量殲滅敵人的重大任務;在當時的中原戰場上,有本錢完成此次大戰的隻能是粟裕統率的華東野戰軍,而非劉陳鄧的中野,中野自顧不暇安能擊敵?饒有趣味的是,是粟裕提出的淮海戰役構想,可他偏向中央要求“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這不是要二位的好看嗎?俗話說,兔子能駕轅還要大騾子大馬幹嗎呀?(當然,這是我小人之心,而非粟裕的君子之腹。)有挺粟、張雄文、水長東等粟派高手已經分析得深刻:粟裕隻不過是為了達成戰役目標,讓中野配合華野,名義上指揮權在劉陳鄧手中,其實真正的靈魂和統帥是粟裕自己!我過去不明此節,經高人點撥,方才如夢初醒。高,實在是高!當浮一大白。



渡江戰役時,粟裕的華野指揮部在江蘇泰州白馬廟,而總前委設在安徽瑤崗,兩地有千裏之遙。陳毅、鄧小平名為坐鎮總前委,事實上,他們的活應該很輕鬆,不外乎聽聽戰況報告,看看地圖標標小紅旗而已。否則,為什麽不讓能征善戰的粟裕和劉伯承坐在大後方,讓“文武全才”詩人、棋手和油印工、鉗工去江邊指揮大軍?我對那份《淞滬杭作戰實施綱要》據傳出自總設計師之手原本就心存狐疑,後來終於得知是粟裕張震手筆,隻不過被總前委書記刪繁就簡成自己的而已。等粟裕血戰打下上海後,擔任上海第一任市長並後來為眾多愚夫愚婦所津津樂道的就是這個“將軍本色是詩人”的陳毅,而不是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不善於張揚的粟裕;等陳毅回到三野,照舊當他的司令兼政委,粟裕依舊給他當副手:這真是粟裕前頭來種樹,陳毅後腳來摘果啊!古人雲:“為他人做嫁衣裳“,“為誰辛苦為誰忙”,信夫斯言!粟裕此時真的心靜如水嗎?他會怎樣看待不勞而獲的陳毅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天下大定後,老毛圈定的攻台總指揮是粟裕,抗美援朝的邊防軍司令兼政委也是粟裕,這早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為什麽放著三野的一把手陳毅這個大人才不用,偏偏用粟裕這個三野老扶不正的副司令呢,甚至陳毅厚著臉皮主動請纓都引不起老毛的興趣來?連我這個後學也能回答,用詩人會斷送誌願軍,斷送朝鮮命運的,我這麽說各位不會拍磚吧?而粟裕這匹千裏駒,隻有到打仗時才好鋼被用到刀刃上,為什麽在馬上打了天下,他又被閑置一邊呢?難道粟裕真的生來隻是打仗的,天生的軍人嗎?可和平時期,更應充分發揮他的軍事天才才對啊!



五八年粟裕蒙冤,罪名本就是“莫須有”,然而又是百口莫辯。到底是誰想搞掉粟裕,僅僅是彭德懷看他不順眼嗎?是否還有更深刻的背景?眼看著批判升級升溫,軍界對粟裕落井下石牆倒人推者多,援之以手雪中送炭者少。在此生死之機,老毛對粟裕的賞識到哪兒去了?陳毅被人稱道的急人所急豪爽仗義又都到哪兒去了呢?為什麽隻是在老毛聽了肖勁光說粟裕“是個好人,沒有二心”的類似忠君的話後,老毛才說粟裕“不是為私”,陳毅才肯定粟裕“吃屎”的態度好,在此之前他不是也有許多“精彩的表演”嗎?是陳毅在阻止宣傳蘇中七戰七捷,在抹殺粟裕的蓋世奇功,把粟裕的功績據為己有,難道不是嗎?否則,《粟裕傳》上不點名批評的那位華東主要領導人會是誰呢?譚震林嗎?好像他還不配吧?粟裕在此時對陳毅的表現又會作何評價呢?在回憶錄中,我們看不到,其他方麵的資料上我們也看不到,隻能陷入無邊的猜想了。不過,我在論壇的帖子上看到這麽一條,粟裕說:“陳老總關鍵時刻還是陳軍長”,他真的這麽說過嗎?對此我深表懷疑。

不錯,後來,粟裕之女粟惠寧是嫁給了陳毅之子陳小魯,但這能充分證明粟陳二人親如一家嗎?因為,在中國類似這樣的政治婚姻比比皆是。



粟裕在逆境中不甘消沉,在軍事科學領域又有諸多新的創見,他對未來現代化戰爭的認識和理解,在當時幾乎無人可比。陳毅在幹什麽呢?當他在井岡山時期就向老毛提出來的外交部長,至於他在外交上有何建樹,恕我孤陋淺薄,我不知道。他除了戴著墨鏡招搖,放放大炮,說幾句“陳毅是個好同誌”之外,外交上實在乏善可陳。軍事呢,我想他也會羞於啟齒,過去戰爭年代是個外行,難道和正平時期又搖身一亦變成了行家裏手?“不會的呀,不會的,絕不會的!”不錯,六九年中蘇關係緊張時,他是與徐向前、葉劍英等參加了老毛的每周座談會,但這就能說明他穩定乾坤嗎?陳毅逝世後,粟裕到八寶山參加了他的追悼會,老毛基於林彪事件對他的沉重打擊,已是日薄西山,他握著粟裕的手說:“井岡山上下來的老同誌已經不多了!”言下不勝感慨。老毛還對陳毅之妻張茜說:“林彪是反我的,陳毅是保我的。”在我看來,這實在是十足的政治語言。逝者陳毅已是蓋棺定論,和他並肩合作了多年的粟裕此時又會怎樣評價他這位老上級呢?往事如風,肯定會曆曆浮現在粟裕的麵前,他會撫今追昔感慨些什麽呢?請各位粟裕研究者賜教!



打打停停,一時思緒所至,想起屈子的《天問》,遂信手寫來。拉拉雜雜地說了這麽多,其實問題隻有一個:粟裕真的對陳毅心悅誠服嗎?請各位粟裕研究高手有以教我,我一定虛席以待洗耳恭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蓑笠翁 回複 悄悄話 有道理得, 馬上得天下,不證明這些人可以馬下治天下。
清雲 回複 悄悄話 詩(文)人治國,帶兵,必然誤事。最好毛陳專門去作詩。
粟裕應被追授元帥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