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最後的安排(12)

(2005-03-23 20:53:34) 下一個
太子在遼寧作了什麽

在文革的時候,毛遠新在遼寧繼續實驗毛的公社化。劉少奇的三自一包之中,三自是自由市場、自留地和自留畜。在文革之中,其他地方沒有敢廢除這三條。可能是基層幹部都知道這三條對農民生活太重要。但是在遼寧毛遠新搞了個“趕社會主義大集”和 “割資本主義尾巴”。幾乎就把這三條廢除了。其中趕社會主義大集是在75年才開始的。以前農民在集市上可以自由買賣。但是在75年毛遠新命令農民到集市上把東西賣給國家的收購站。當然那價錢比市場上低一些。農民當然不願意。不願意就抓。從城市裏麵派出工作隊,在集市的外麵等著,看那個老鄉提著雞蛋白菜葵花籽,花生玉米大蒜頭,就讓他放下,雞蛋是7分一個收購。在集市上可以賣到一毛或一毛一。其他的也按這種比例低價收走。有的老鄉說雞蛋是給自己的作月子的女兒的,那也不行,你不賣可以,但是要懲治你。就是把你的雞蛋打破,讓你賣不成。當時從城市裏麵抽調來的工作隊員,多是在工廠裏麵不幹活的年輕工人,其手段也類似流氓。收購上來的東西,本來不多,因為人們知道了這回事,都不敢來趕集。收上來的東西,大部被這些人私分。

對自留地和自留畜下手的辦法,是勒令每戶農民以國家收購價上繳一定數量的雞蛋。有的農民並不養雞。那也不管。你就是花錢買雞蛋,也得繳上。有的地方要把自留地合在一起種。實際上就是沒收自留地。

毛遠新還繼承當年公社化的辦法,大搞水利和“大寨田”。搞水利的結果和公社化的時候一樣,變成一場勞民傷財的經濟災難。當時為了表現積極性。各村都派青年人“夜戰”。就是在晚上點篝火,晚上挖水渠。要使平原“水網化”。這事情沒有一點科學性。一來是在挖水渠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地勢的高低,和水的來源。結果隻是破壞了大量的農田。而且人在晚上幹了活,白天必然睡覺。和白天幹活並無區別。當時東北農村的勞動力並不富裕。這樣大量地浪費勞動力,對生產有很大壞處。

也就是說,毛遠新在遼寧,幾乎把當年大躍進的事又作了一邊。目的似乎是要證明,當年那麽幹還是對的。但是實際情況與他期望的相反。當時遼寧是全國供應最差的地區。當時全國各省的食油供應,為每人每月5兩。而遼寧為每月3兩。人們戲稱陳錫聯為陳三兩。軍區幹部在作報告的時候,對群眾說,以遼寧的情況,每人三兩油已經好得很了。做到每人五兩根本是不可能的。而且,為了支援世界革命,每人吃三兩油就夠了。但是軍官每人可有一斤油。而且,軍隊自己有農場,每年的收獲可給軍官一些油。當時為了提高產量,種的吃的多是雜交高粱。這種東西很不好吃。隻有軍官每月有三十斤大米。所以當時軍官在遼寧的地位最為崇高。姑娘們以嫁軍官為榮。軍官的生活水平確實比平民強了不少,但實際水平(絕對水平)還是相當低。當時軍官每月可有一斤肉和一斤雞蛋。如果全家分吃,也就沒有什麽了。

毛遠新也把毛澤東知識份子的態度,發揮到了極致。大家都知道有個張鐵生。這件事不能怪張本人。他隻是一個下鄉青年。毛遠新把他抬起來,目的是要把已經很倒黴的知識份子,再狠狠地整一遍。從此發明了用高中或大學式卷考教授。北京大學的軍管會遲群等人就對北大教授作了一次突擊考試。並公布成績。全國大學考教授成為風氣。並讓“工農兵學員”上學,在學校裏監視管製教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