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澤東的最後安排(1)

(2005-03-21 03:38:41) 下一個

大家都知道,如果沒有毛澤東發動文革,那十年的生活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毛澤東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至於他為什麽要這麽作,和怎麽作的,是文革的最重要最中心的問題。

1958年毛澤東拋開當時的經濟領導部門,自己提出“三麵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發動大躍進,造成中國經濟大災難。這件事情成為毛澤東的心病。在中共曆史上,如果領導人有重大失誤,必然保不住自己的領導權。如陳獨秀因為大革命失敗而被開除黨籍,王明因為紅軍喪失江南根據地而失去領導權。張國濤因為西進失敗而被整肅。遵循這一傳統,躍進剛剛失敗,彭德懷就站出來向毛澤東的領導權挑戰。毛澤東在59年廬山會議鎮壓了彭德懷和其他人之後,為了挽回躍進失敗,在1960年搞了第二次躍進。伴隨這場二次躍進的,是毛澤東倡導的階級鬥爭。因為當時經過58、59年的一次躍進,人民生活已經十分困苦,再次躍進阻力很大。所以必須加強強迫性,才能推進二次躍進。這場二次躍進造成60年的全麵減產,農民生活最困苦,餓死人最多的時期,就是這二次躍進期間。毛澤東在60年秋收之後,得知二次躍進失敗,當年農民大規模餓死。就放棄了對經濟的領導權,讓劉少奇接任。他自己去專心研究階級鬥爭。毛澤東這次讓權,一來可以讓劉少奇對付最苦難的局麵,二來是他知道二次躍進的失敗,必然會誘發更多的人挑戰他的領導權。他專心研究的階級鬥爭,就是指對這些挑戰者的鎮壓。至於挑戰者是誰,在那時還不清楚。但是根據他的經驗,這些人的出現隻是時間問題。為此他組織了幾套人馬,其中包括:劉少奇一夥,林彪一夥,周恩來葉劍英一夥,這些是上層人士,下層的有陳錫聯許世友等人。並重點扶持劉少奇和林彪這兩位親信。但是64年劉少奇突然表露出對毛澤東的不敬,使毛澤東大感意外,也使他堅信: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隻有自己的老婆孩子才可以依靠。於是在64年起,他就開始組建自己的禁衛軍,也就是江青毛遠新二人。文革自始自終,這二人都是關鍵。討論文革必須重視這二人的作用和意義。毛澤東靠他們發動文革,也靠他們監視控製其他所有人,他們也忠實成功地完成了任務:直到毛澤東死去,其最高權力未曾有絲毫動搖。

一般來說,禁衛軍也必然是接班人。文革的最大的疑問,是毛澤東到底是否想讓江青和毛遠新接班。如果是這樣,為什麽在最後讓華國鋒擔任黨中央主席和總理。如果不想,為什麽給這二人以最大的權力。有人認為毛澤東隻想使用他們,為其保駕,並無意圖讓其接班。毛已經打算好,自己死了之後,讓別人把江青毛遠新解決。如果這樣,毛澤東以親人為自己殉葬。這倒是亙古未有的現象。筆者以為,毛澤東始終準備讓毛遠新和江青接班,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這一事情沒來得及做好。在他死的時候,認為已經作的差不多了。還剩下一些,靠這江毛二人自己能力,或許可以完成。另外,他也看錯了一批人物:葉劍英、華國鋒、汪東興和陳錫聯。毛以為葉可托孤,另外三人不足以對江青和毛遠新構成威脅。而且因為資曆淺薄,必須依靠江毛才能保住高位。所以應該說毛澤東最後還是準備讓江毛即位,隻是安排不當。我們就先看看毛澤東如何培養毛遠新。因為毛澤東不但依仗他作禁衛軍,也準備讓他當繼承人。


一.太子毛遠新

毛遠新受毛澤東的精心培養。文革之前的1964年,有這麽一篇“毛主席和毛遠新的談話”,在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可以說是點燃文化革命的第一把火。毛遠新的名字也就和學生革命,發生了最直接的聯係。在文革開始的時候。毛遠新已經從哈軍工畢業。文革一開始,毛澤東就派他回到哈軍工,指揮當時的學生造反。哈軍工的教學水平,比不上清華北大複旦等學校。一來是因為63年以前的入學標準,注重出身和政治表現。對於學習成績並不是很重視。二來是好的老師,到軍工教學的不多。毛遠新這樣的學生,如果想學科學技術,應該到清華複旦這樣的學校。但是哈軍工有他的特點:該校培養下一代軍隊的領導人。毛遠新如果在軍工成為學生領袖,對他以後在軍隊建立領導地位,有特別大的好處。

毛澤東的觀點大家都知道:槍杆子裏麵出政權。他對毛遠新的生涯設計,是讓他成為新一代軍隊幹部的領袖,從而掌握軍隊的領導權。並以軍隊為依托,掌握政權。

66年毛遠新回到哈軍工,領導文革,他還沒有明確的地位。隻是作為老校友。當時人們對後來流行的“關係學”還不了解。學生們還錯誤的相信“大公無私”,所以很多學生不把毛遠新放在眼裏。實際上他的代表著毛澤東本人或當時的文革小組。當時軍工的保守派“八八派”曾出言不遜,說“毛遠新算是什麽”。毛遠新說他什麽也不算,隻是個紅衛兵。這隻能說明八八派的工農子弟對中國的政治不了解。他們不知道毛遠新的背後是什麽。過不了幾天,八八派就被中央文革宣布為保守組織。該派領導宣布組織解散。這是六六年底發生的事情。毛遠新從軍工獲得文革經驗之後,在68年被派到遼寧,這次是作為“總理聯絡員”。這種頭銜可能隻有他有過。在當時的遼寧,他就代表著中央文革和總理,所以有最高決定權。當時遼寧分成三派。這三派分別是1,中央文革支持的“8。31”派;2,地方幹部支持的遼聯;3,軍隊支持的遼革站。互相之間衝突激烈。因為後麵都有上層支持,所以哪一派都不能獲勝。毛遠新去後,以他至高無上的權威性,選中沈陽軍區作為依靠力量,支持遼革站,壓製了其他兩派。讓沈陽軍區成為遼寧的領導力量。其他兩派當然很不高興。8。31派一個領導說:毛遠新算是什麽。毛遠新回答:我什麽也不是,隻是個總理聯絡員。就在不久之後,那造反派領袖被逮捕。

在解決遼寧三派鬥爭方麵,毛遠新是主持者,實際上是由他作裁判。其他人不可能反對。當然這完全是依靠他背後的力量,這力量就是毛澤東。他是毛澤東指定的領導人。在這之後,他被任命為沈陽軍區政委,主管東北地區的軍政。因為當時整個東北的地方行政也都由軍隊接管。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當時任當時遼寧省革委會(當時的省政府)主任。黑龍江省的革委會主任是黑龍江省軍區司令汪再道。(原為潘複生,後潘失勢)。都在毛遠新的領導之下。毛澤東讓毛遠新主管東北,是為毛遠新以後的發展作準備。東北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基地。也是糧食、棉花和木材的生產基地。從經濟上說,東北可以獨立。而且東北有港口,有對外航運和鐵路交通。東北和關內的聯係。在陸地上主要靠三海關一個主要通道(其餘通道,如承德,當時隻通單軌鐵路,不很有用)。如果一旦發生不利情況,可以把三海關一封,東北就變成獨立王國,或反攻基地。也就是說,東北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在中國曆史上,內地政權征服東北的事情,很少出現。而東北地方力量征服關內的情況,比比皆是。清朝是一例子。後來的張作霖的東北軍占領北平,打過江南,也是例子。毛澤東在解放戰爭的時候,派他的心腹愛將林彪到東北,也是為了加強林彪的實力。在以後成為他毛澤東的軍事支住。林彪靠著日本遺留下來的裝備和蘇聯的支持(日本裝備由蘇聯移交給林彪)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建立起中共最強大的軍隊—四野。這都證明掌握了東北,就有力量圖謀關內。但是掌握了關內,卻不容易圖謀東北。而且,關內地方太大,統一關內非常困難。如果發生內亂,最可能的情況是關內發生混戰,而東北則保持穩定。這樣更有助於建立東北對全國的優勢。所以毛澤東讓毛遠新坐鎮東北,是老謀深算的一招兒。

再看當時的軍區司令陳錫聯,也是毛澤東安排在那裏的一個合適的人。陳錫聯善戰,在政治上極善於見風使舵。陳錫聯原屬四方麵軍係統(徐向前,張國濤)。後隨徐向前加入129師,任團長,在劉伯承鄧小平手下工作。他和林彪並無任何曆史關係。自從五十年代末調任沈陽軍區司令,該軍區的部隊,多由四野林彪係統的部隊組成。當年毛澤東讓他到沈陽軍區,就是讓他監視四野部隊。毛澤東對四方麵軍的幹部,相當注重。因為該軍善戰,但是在西進失敗,張國濤走後,四方麵軍在軍事上一敗塗地。政治上失去山頭。這時候他們成為共產黨內無家可歸的孩子,被毛澤東收留而且優待。其中兩員大將(軍銜為上將):陳錫聯和許世友,是毛澤東的禁衛軍。帝王對禁衛軍領導有特殊要求,就是必須絕對忠於自己。保證其忠誠的最好或惟一的辦法,就是除了自己,他們沒有其他可以依靠的人物。陳許二位就是這樣。在四方麵軍解體之後,四方麵軍幹部隻能依靠毛澤東。而且,他們是“吃過虧的人”。這“吃過虧”很重要,沒有吃過虧,不知道政治有多險惡,也不知道自己的腦袋,有多麽不結實。吃過虧就不一樣了。他們親眼看見自己的領導張國濤,不管功有多大,官有多高,還不是像芝麻綠豆一樣,被政治磨盤碾的粉碎。四方麵軍剩下那幾個劫後餘生的人,都是被“打服了”的乖乖仔。打仗很勇敢,政治很小心。堅決地忠於和感謝毛澤東本人。人們千萬不要小看了陳許二將和毛澤東的關係。沒有這二人,在軍區一級幹部中就沒有人製衡林彪。後來毛又提拔起李德生。如無這幾個大軍區司令,而讓林彪掌握了沈陽北京和南京三大軍區,在毛林之爭中毛可能就不能取勝。另外毛還始終讓周恩來、葉劍英參與軍委工作。這都是毛製衡林彪的辦法。

在文革一開始,陳錫聯是被衝擊目標。筆者估計,在林彪的計劃中,陳錫聯屬於應該被清除的人物。因為林彪從來隻相信自己的四野的老部下。當時駐東北的部隊大多是四野的後代。高中級幹部主要是四野的。林彪用東北作基地,最為方便合適。所以整肅或趕走陳錫聯,可能是林彪的計劃。但是毛澤東不能讓林彪這麽幹。毛一定要把東北控製在自己手中。所以他著力支持陳錫聯。而且派了自己的侄子來支持陳。這是對陳的大恩。當然陳錫聯也不敢得罪林彪,他作了一些樣子。他整肅了沈陽軍區非四野出身的幹部。這類幹部在沈陽軍區本來就不不多,而且也不在重要崗位上。主要有劉轉連和黃立清。當時任沈陽軍區空軍政委黃立清是賀龍老部下。在文革初期和陳錫聯說悄悄話:如果他們(指四野幹部)要整我,我就到賀老總那裏去告他們。這事隻有陳和黃知道,陳也揭發了。黃在文革中被關押近十年之久,到了文革結束才放出來。另外還有一個劉轉連,在沈陽軍區本無大權,平時也小心,但也被整肅。陳錫聯還靠攏軍區中的四野幹部。對他們廣泛越級提拔。當時的軍隊的一個部門,常有二十幾個副部長。而整個部的編製也是二十幾個人。雖然有了這樣的表現,但是陳錫聯仍然難以得到林彪的信任。

當時林彪在軍隊中全麵地清除一野(澎德懷)和二野(賀龍)的實力,打壓三野(陳毅)勢力。如無毛澤東的支持,上述幾個軍區必然落入林彪之手。在“解放軍支持左派”之後,林彪的軍隊全麵接管地方政權。毛江等人苦心發起的文革,其勝利果實大部份落入林彪之手。而且林彪的收獲過程,如此輕鬆便利:造反由中央文革發動,到後來局勢失控,必須由軍隊接管。這使毛林之間的衝突迅速激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