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路軍軍史

(2005-01-01 18:13:32) 下一個
八路軍軍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1937年蘆溝橋事變以後,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逐步形成。統一戰線後,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決定取消紅軍的名義和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稱為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下轄115、120、129三師。115師師長為林彪,120師師長為賀龍,129師師長為劉伯承。全軍編製4.5萬人。8月25日,中央軍委B命總指揮為朱德,副總指揮為彭德懷,參謀長為葉劍英,副參謀長為左權。原紅軍政治部改為八路軍g政治部,主任為任弼時,副主任為鄧小平。同日,朱德、彭德懷通電宣布就職,決心“效命疆場,誓驅日寇,收複失地,為中國之獨立自由幸福而奮鬥到底。”改編後,根據中共中央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3萬多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深入敵後,與共產黨的地方組織配合,展開獨立的遊擊戰爭,創建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和山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1940年後,日軍在國民黨頑固派的配合下,對華北抗日根據地多次進行“掃蕩”,妄圖達到摧毀八路軍的生存條件,徹底消滅八路軍的目的,給八路軍造成嚴重困難的局麵。根據中央製定的對敵鬥爭方針,八路軍堅持鬥爭,深入發動群眾,實行精兵簡政,開展生產和整風運動,大力發展民兵,廣泛開展遊擊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粉碎了日偽的“掃蕩”,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多次進攻。1944年轉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抗日戰爭進入決戰階段,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一起,開始大反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據統計,八路軍對敵作戰10萬多次,斃傷俘敵137萬人。八路軍也在鬥爭中發展壯大,由原來的3萬餘人發展到100萬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而英勇戰鬥。 八路軍第115師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同時將原第1軍團、15軍團及74師合編為陸軍第115師。師長為林彪,副師長為聶榮臻,參謀長為周昆,師政訓處主任為羅榮桓,副主任為肖華,供給處長為任農。轄第343旅(轄685、686團)、344旅(轄687、688團)和獨立團、4個直屬營、一個教導隊,共二.55萬餘人。各旅、團主要負責人是:343旅旅長為陳光,副旅長為周建屏;344旅旅長為徐海東,副旅長為黃克誠。685團團長為楊得誌,686團團長為李天佑,68?團團長為張紹東,688團團長為陳錦秀,直屬獨立團團長為楊成武。各旅和其他負責人是:343旅參謀長為陳士榘,集政訓處主任為唐亮,685團副團長為鄧華,686團副團長為楊勇;344旅參謀長為盧紹武,687團副團長為韓振紀,688團副團長為田守堯。10月中共中央決定恢複政治委員製度和政治部名稱,政委為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為羅榮桓,政治部副主任為肖華,兼343旅政委,344旅政委為黃克誠。8月22日和25日,第115師(炮兵、輜重營留屬延安八路軍總留守處)奉命分兩批由陝西三原縣出發,經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9月25日,在平型關設伏殲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威震敵膽,大揚八路軍聲威。之後,奉中央軍委、八路軍總部關於轉入日軍翼側和後方開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精神,林彪、羅榮桓率第343旅隨總部南下正太鐵路陽泉至壽陽段兩側地區作戰;聶榮臻率師獨立團、騎兵營等共約2000餘人,留在太行山地區創造晉察冀邊抗日根據地。11月7日,成立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為聶榮臻;第344旅在總部直接指揮下,轉戰於晉東北、正太鐵路東段地區。1937年11月,師部率343旅於晉南擴充一個補充團。為保衛黃河河防和陝甘寧邊區,師部率343旅艱苦轉戰於晉西廣大地區。3月2日,林彪受傷離職,代師長為陳光。3月數次伏擊日寇於午城等地,予敵一定殺傷。9月,連續伏擊敵寇三戰三捷,挫敵犯我黃河河防企圖。1938年1月,按總部指示344旅屬129師指揮,仍在正太鐵路東段作戰,並增建了第689團。3月,第344旅同115師由685團M營擴編的第5支隊,進至晉東南地區,配合129師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隨後344旅、第5支隊隨徐向前副師長率領的129師挺進冀南。第344旅則在1939年1—3月,配合129師在晉南粉碎了日偽軍3萬餘人的“掃蕩”。11月,688團劃歸 129師386旅旅長陳賡統一指揮。是年2月,第344旅特務團、獨立團進入冀魯豫地區,4月與當地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下轄3個大隊。1940年2月,第344旅編入八路軍第2縱隊。1938年7月,第5支隊和129師津浦支隊轉赴冀魯邊地區,不久肖華率129師機關一部由山西至山東樂陵,成立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肖華任書記。整編當地武裝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為肖華並兼政委。下轄5、6支隊和津浦支隊。到1939年上半年武裝擴大2萬餘人,開辟15個縣的地區。創建了冀魯邊平原抗日根據地。1938年10月,第343旅、第685團奉命由晉西南開往山東微山湖以西,685團與山東縱隊合編為八路軍蘇魯南支隊,轄l、2、3、4、7大隊,後一部偽軍反正編為獨立大隊。。至4月,隊伍增至8000餘人,創立了以湖西為中心之革命根據地。後支隊整編,轄1、4、7大隊。1938年12月,除留守343旅補充團與晉西3個遊擊大隊編為獨立大隊堅持晉酉鬥爭外,115師343旅686團主力,在代理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帶領下挺進山東。首戰樊壩殲敵500餘人,繼續東進,會合山東第6縱隊後,在肥城以南粉碎日偽軍“九路圍攻”,殲敵1300餘人。此間,留運河以西之686團3營擴編為師獨立團,師直2個連擴編為遊擊第7支隊,不久,師獨立團和遊擊第7支隊合編為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為楊勇(10月編入山東縱隊第2支隊)。8—10月,115師師直屬隊一部,在魯西南又殲敵5000人,686團一部會合山東縱隊蘇魯支隊,創立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9月,7大隊奉調由蘇北返回湖西,改稱第3大隊。將湖西4大隊改為2大隊I 月入魯南。1940年初,115師改編了魯南的地方武裝,實施統一領導。3月擊退日偽8000餘人對抱犢崮的進攻。開辟了天寶地區。從3月一10月,協同冀中、冀南軍區部隊兩次討伐石友三部,恢複了343旅番號,成立魯南、魯西、湖西、晉冀邊軍區,部隊發展到7萬人。1941年,敵後抗戰進入困難時期,115師與山東縱隊等部隊密切配合,多次粉碎敵人的“掃蕩”和“蠶食”,取得了重大勝利。1943年,115師和山東軍區合並為新的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為羅榮桓,並兼115師政委、代師長,副政委為黎玉,政治部主任為肖華。下轄魯南、魯中、膠東、清河、冀魯邊、濱海軍區。為迎接大反攻,115師等番號取消,統一整編為13個主力團。一年中共開辟7000多個村莊地區。1944年和1945年趁敵兵力不足,重點守備之際,連續發動進攻,共殲日偽軍11萬眾,迫使偽軍反正1.5萬人,收複縣城10座,為大反攻創造了條件。1945年根據中央大反攻的命令,山東軍區將部隊編成8個師、12個警備旅、一個海軍支隊,近一個月作戰殲滅日偽軍6萬,解放除鐵路沿線外大片國士。抗戰勝利後,羅榮桓率6萬餘部隊由陸路海路分三批開赴東北。115師從1937年8月一1943年春,進行戰役戰鬥3840餘次,殲滅日偽軍18.2萬餘人。1943年與山東軍區合並後,又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蠶食”鬥爭,積極開展攻勢作戰及大反攻,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八路軍第120師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同時紅軍第2方麵軍和西北紅軍及總部直屬隊各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師長為賀龍,副師長為肖克,參謀長為周士第,政訓處主任為關向應,副主任為甘泅淇。下轄第358旅、第359旅、教導團和騎兵、工兵、炮兵、輜重、特務等營。全師共1.4萬人。8月下旬,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命令,120師師部率358旅挺進到晉西北,第359旅挺進到五台平山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不久,120師以716團2營為基礎組成雁北支隊深入雁門關以北開展遊擊戰爭,直逼大同。在忻口戰役中取得雁門關、王董堡戰鬥的勝利。1938年部隊整編,將由地方遊擊隊發展起來的獨立團,分別編為第358旅第714團和第 359旅第 718團、719團。全師8000多人發展到2.5萬多人。2月下旬,敵偽1萬餘人對晉西北根據地進行首次圍攻。經40天艱苦作戰殲滅日偽軍1500多人,收複縣城7座,鞏固了晉西北革命根據地。5月,雁北支隊奉命進至北平以西與晉察冀軍區鄧華支隊合編為4個縱隊,挺進冀東,第359旅挺進恒山地區,開展抗日鬥爭。8月,以715團等編成大青山支隊,進軍塞外,協助當地蒙漢人民遊擊隊開展大青山革命根據地。9—11月間,日軍5萬餘人向晉察冀多路圍攻。359旅在晉察冀軍區指揮下,參加反圍攻作戰,取得了邵家莊等戰鬥的勝利。第120師其他部隊為配合反圍攻作戰,積極向同蒲鐵路北段和平綏鐵路西段出擊,取得了滑石片等戰鬥的勝利。1938年12月受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命令,120師挺進冀中,幫助八路軍第3縱隊和擴大自己,為統一指揮,成立了冀中總指揮部。總指揮為賀龍,副總指揮為呂正操,政委為關向應。隨後連續取得了黑馬張莊伏擊戰和齊會戰鬥的勝利,以及上下細腰澗戰鬥的勝利。共殲敵1200餘人。此間,715團與冀中軍區獨立第4支隊合編為師獨立第1旅,716團與冀中軍區獨立第5支隊合編為師獨立第2旅(後改為358旅)。調張宗遜、張平化到冀中,組成縱隊指揮部,統一指揮獨立第1、第2旅。同時,將留晉西北部隊擴編為358旅,旅長為彭紹輝(後改為獨立第2旅)。1939年除359旅因保衛陝甘寧邊區未隨隊行動外,120師始終轉戰於晉察冀區,先後進行了陳莊戰鬥,殲敵1200餘人,打退了閻錫山舊部發動的進攻,並組成了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總指揮為續範亭,政委為羅貴波。下轄暫編第1師,青年抗日敢死隊,第2、4縱隊和工人武裝自衛旅等。1940年 6月,120師參加夏季反“掃蕩”戰鬥,取得了米峪戰鬥的勝利,殲滅日軍500餘人。從1940年8月起,120師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殲滅日軍 3500餘人。11月成立晉西北軍區,司令員為賀龍兼,政委為關向應兼,副司令員為續範亭,參謀長為周士第兼,政治部主任為甘泅淇。轄6個軍區,部隊發展到5.1萬多人。從1940年開始,奉中央指示,359旅在駐地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生產自給,減輕人民負擔。在抗戰極端困難階段,為爭取勝利,晉西北兩次精兵簡政,部隊由3·9萬多人,減至2.5萬人,並調整了軍分區機關。建立了主力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體製,開展整風、生產和擁政愛民活動,大大增強了部隊實力。1942年6月,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成立,120師及西北軍區隸屬於聯防軍建製。9月晉西北軍區改為晉綏軍區。並開始按中央指示“把敵人擠出去”,到二943年上半年基本實現了上述戰略意圖。1943年秋,呂正操率八路軍第3縱隊主力9個團到達晉綏地區,隨即中央任命晉綏軍區司令員為呂正操,政委為林楓,副司令員為續範亭和周士第。10月,粉碎日軍秋季掃蕩,並在山西興縣以南殲滅日軍700餘人。1944年至1945年夏,晉綏軍區部隊連續舉行三次攻勢作戰,全區麵積由1944年的8.3萬餘平方公裏,擴大到8·7餘萬平方公裏。為建立以五嶺山脈為依托的抗日根據地,把中原地區和廣東東江地區的遊擊戰爭聯結起來,使華南成為戰略一翼,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以359旅為基礎,組成第18集團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又稱南下支隊),挺進湘粵邊。於1945年8月,到達廣東南雄地區,因日本投降遭到國民黨頑固派重兵圍攻,遂旋師北返,10月抵達中原地區,同新四軍第5師共同堅持中原地區的鬥爭。1945年8月,晉綏軍區部隊在賀龍、李井泉指揮下,向日偽軍展開大反攻。為加強組織指揮,成立了呂梁、雁門、綏蒙3個軍區。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為張宗遜,雁門軍區司令員為呂正操兼、政委為高克林,副司令員為許光達,綏蒙軍區司令員為姚紹,政委為張達誌。晉綏軍區之大反攻作戰,共分南北兩線:南線以太原為中心,由張宗遜指揮;北線以歸綏為中心,由呂正操、許光達指揮。9月初,賀龍、李井泉率領358旅和獨立第1旅從陝甘寧邊區出發東渡黃河,參加反攻作戰。經連續奮戰,收複了離石、中陽、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雲、右玉、朔縣等許多城鎮,斃傷日偽軍l·6萬餘人,俘日偽軍 5100餘人。在大反攻中主力軍發展到4.5萬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4萬餘人,民兵發展為10萬眾。在八年抗戰中,120師及晉綏部隊作戰近兩萬次,還協同晉察冀軍區部隊開辟了恒山區,加強了平西區,鞏固了冀中區,並保衛了陝甘寧邊區,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八路軍第129師 1937年 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同時紅軍第4方麵軍、第4、第31軍、西北紅軍第29、30和獨立第l一第4團,以及15軍團的騎兵團等,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全師共1.3萬餘人,師長為劉伯承、副師長為徐向前,參謀長為倪誌亮,政訓處主任為張浩,副主任為宋任窮。下轄第385、386旅及教導團和特務、工兵、炮兵、輜重、騎兵等營。385旅旅長為王宏坤,副旅長為王維舟,下轄第769、770團。9月 30月,第129師師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團、教導團、騎兵營等9100餘人,東渡黃河牙赴抗日前線。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團及工兵、輜重、炮兵、特務營等留守陝甘寧邊區。10月,根據中央決定,團以上單位恢複政治委員製度,張浩改為師政委(1938年1月,由鄧小平接任)。王維舟任第385旅政委,王新亭任第386旅政委。10月19日,第 129師的先遣部隊第 769四夜襲山西代縣陽明堡日軍前線飛機場,毀傷敵機24架。隨後師主力挺進正太鐵路以南,打擊沿正太鐵路西進之日軍,取得了長生口、七亙村等戰鬥的勝利。11月中旬,奉命建立以太行、太嶽為依托的抗日根據地。為配合晉南國民黨軍和晉西北、晉西南的八路軍作戰,129師在晉西北、晉西南和邯(鄲)長(治)公路沿線展開交通破襲戰、伏擊戰,殲敵2000餘人。粉碎日軍3萬人的“九路圍攻”,收複縣城18座,鞏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4月下旬,擴大了冀南根據地,開辟了豫北安陽、林縣、輝縣山區抗日根據地,成立了晉冀豫軍區。一年多的鬥爭,129師擴大發展了不少旅、團建製,隊伍達到5萬餘人。12月下旬,第129師師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隊一部,挺進冀南和魯西北地區,於1939年l—3月與冀南軍區部隊一道粉碎日偽軍3萬人的“掃蕩”,取得了香城固戰鬥的勝利。3月以後,當日軍“掃蕩”重點轉向山區時,129師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據地,粉碎日軍對太行山區的夏季“掃蕩”。1939.年冬,當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瘋狂向我晉西等地區八路軍和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進攻時,129師奮起反擊,粉碎了敵人的反共高潮。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編入129師序列。5—6月,129師進行了整編,共編9個旅,調整了軍區和軍分區的機構和區劃。撤銷晉冀豫軍區,成立太行、太嶽、冀南軍區。整軍同時,連續對正太路之敵實行破襲戰,予敵沉重打擊。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極端困難階段,129師主動實行主力軍地方化,分期分批將一部分主力旅與軍分區合並,加強地方武裝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敵敢死隊第1縱隊,政治保衛隊第212旅編成太嶽縱隊,司令員為陳賡,政委為薄一波,縱隊機關兼太嶽軍區機關。針對日軍實行的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總力戰”,129師采取以武裝鬥爭為核心的全麵對敵鬥爭方針,挫敗敵人“掃蕩”、“蠶食”、“治安強化運動”,開辟了太嶽以南的新區。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為了實現“變華北為大東亞戰爭兵站基地”的野心,對抗日根據地實行頻繁地“掃蕩”,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使各根據地受到嚴重損失,許多根據地淪為遊擊區。129師沒有因困難而後退,相反采取了“敵進我進”方針,派出大批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敵占區,開展軍事、政治攻勢,建立小塊根據地。1943年伊始,華北各根據地進入恢複和發展時期,129師派出近千支武裝工作隊和小部隊深入淪陷區打擊偽軍。7—8月,進行了衛南——林南戰役,殲敵1.2萬餘人,恢複了老根據地,開辟了新區,勝利地打退三次反共高潮中頑固派的進攻,有力地配合了陝甘寧邊區的鬥爭。10月,應中共中央的指示,129師機關與八路軍總部機關合並(保留129師番號)。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等軍區由八路軍總部直接指揮。同時,另組建太行軍區機關(原由129師兼),司令員為李達,政委為李雪峰。1944年4月,129師在繼續深入開展整風、生產運動同時,開展攻勢作戰,拔除日偽軍大量據點。5月,冀南與冀魯豫軍區合並為新的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為宋任窮,政治委員為黃敬。7—9月,129師先後派部隊挺進豫西,開辟革命根據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軍區,司令員為王樹聲,政委為戴季英。從1945年繼軍、政整訓,提高部隊戰術和技術水平,為大規模正規兵團培養骨幹的同時,各部隊於1945年春、夏,開展了大規模攻勢作戰,收複縣城28座,將日偽軍壓縮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線上,為舉行大反攻創造了條件。從8月11日開始,129師所屬各部隊,熱烈響應毛澤東《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遵照中國解放軍抗日軍司令員朱德的命令,參加大反攻,向平漢、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隴海等鐵路線和部分中小城鎮的日偽軍發起進攻,收複縣城59座,解放大片國土,使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邊4個區連成一片。8月20日,成立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為劉伯承,政委為鄧小平,副司令員為滕代遠、王宏坤,副政委為薄一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為張際春,參謀長為李達。下轄太行、太嶽、冀南、冀魯豫4個軍區。在八年抗戰中,129師殲滅日偽軍達42萬餘人,解放城鎮109座。在115師一部配合下,創造了東起津浦鐵路,西抵同蒲鐵路,南跨隴海鐵路,北至德石、正太鐵路的晉冀魯豫解放區,麵積達18萬平方公裏,人口達2400餘萬,為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部隊發展到近30萬人,成為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基礎。 八路軍第1縱隊 1939年5月 4日,中央書記處決定組建八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為徐向前,政委為朱瑞。下轄陳光、羅榮桓率領的八路軍115師一部,肖華率領的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以及一些遊擊隊。在成立第1縱隊不久,徐向前、朱瑞率部到達山東沂水、蒙陰地區,領導魯中地區軍民粉碎了日偽軍2萬餘人的大“掃蕩”;在萊蕪、新泰、蒙陰、沂水、臨胸、東平,平陰、寧陽、長清、泰安等縣相繼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權。8月1日,徐向前、朱瑞通電就職,第1縱隊正式成立。8月9日,組成了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為朱瑞(兼),委員為徐向前、郭洪濤、羅榮桓、黎玉、張經武。軍政委員會為統一該地區黨政軍民工作的領導機關,第1縱隊屬於她直接指揮;第一縱隊領導統一指揮山東省與江蘇省北部地區的八路軍各部隊。8月下旬,第fi縱隊根據中共中央對國民黨頑固派采取的“又鬥爭又團結,以鬥爭求團結”的方針,指揮山東縱隊第l、第3、第4支隊,在魯中區的淄河流域反擊了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挑釁,收複了淄川、博山以東的峨莊、大河、朱崖等地。10月13日第1縱隊機關與山東縱隊機關合並,組成統一的指揮機關。爾後,第1縱隊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泰(山)西、冀魯邊等地區的“掃蕩”,取得了五井、孫祖、楊家橫等戰鬥的勝利。1940年6月,徐向前返延安後,指揮機關做了新的調整,第1縱隊番號延用至1941年1月撤銷。 八路軍第2縱隊 是由115師344旅和冀魯豫支隊等合編而成。1940年2月6日,集總根據當時形勢,有力擊退國民黨的反共逆流,鞏固太南根據地,決定成立八路軍第2縱隊。縱隊司令員為集總副參謀長左權(兼),政委為黃克誠,副司令員為楊得誌(兼冀魯豫支隊司令員),參謀長為韓振紀。下轄344旅,新編第1旅,決死3縱隊,獨立遊擊支隊,民軍第4團等部。1940年2月16日,第2縱隊主力離開晉東南東進。2月20日,冀魯豫支隊發動第1次討伐叛逆石友三戰役。4月上旬,留新1旅堅持太行區鬥爭,344旅取道冀南進入冀魯豫,與新2、3旅會師。4月底,2縱隊和冀魯豫支隊統一整編,成立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縱隊司令員為楊得誌,政委為黃克誠,軍區司令員為黃克誠(兼),政委為崔田民,下轄第344旅,新編第2旅、第3旅及河北民軍第1旅。5月下旬,黃克誠奉命率第344旅和新編第2旅主力南下豫皖蘇邊區,參加華中的抗日鬥爭。楊得誌率第2縱隊的新編第3旅,河北民軍第1旅,繼續堅持冀魯豫邊區的抗日鬥爭,粉碎了日軍的多次“掃蕩”,擊退了國民黨頑固派頻繁的軍事進攻。1941年7月,為便於統一領導和加強根據地建設,經集總批準魯西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並為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仍兼軍區機關,軍區司令員為崔田民,政委為蘇振華(兼),政治部主任為唐亮。下轄7個軍分區。第2縱隊司令員為楊得誌,政委為蘇振華,副司令員為楊勇,參謀長為盧紹武,政治部主任為崔田民,副主任為唐亮、下轄教導第3旅、第7旅,河北民軍第1旅和冀中南進支隊等,仍屬八路軍總部指揮。12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第2縱隊領導機構與冀魯豫軍區合並。1942年6月,第2縱隊進行第二次整編,2縱隊番號取消,一切武裝歸軍區指揮。 八路軍第3縱隊 是以河北遊擊軍和國民黨東北軍一部為基礎擴編而成的。1938年4月,第3縱隊成立,司令員為呂正操,政委為王平(後為程子華),副司令員為孟慶山,參謀長為孫毅,政治部主任為孫誌遠。同時,成立了冀中軍區,縱隊首長兼軍區首長。軍區下轄4個軍分區,部隊改編後曾發展為第7、8、9、10支隊,獨立第1支隊共21個團及1個回民支隊。第3縱隊歸晉察冀軍區指揮,以後又組成第5軍分區。第3縱隊依靠冀中人民,粉碎了日偽軍多次圍攻。至9月,北起平津鐵路,南至倉(縣)石(家莊)公路,西起平漢鐵路,東至津浦鐵路之間的冀中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1939年1月,八路軍第120師主力由晉西北挺進冀中。在第120師的幫助下,第3縱隊進行了整訓,軍政素質得到提高。9月,120師主力回師晉西北,第3縱隊繼續堅持冀中的抗日鬥爭。至1940年底,第3縱隊下轄警備旅、第6至第10支隊、回民支隊和騎兵團共4.6萬餘人。1941年,日軍對冀中加緊進行“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的鬥爭。1942年5月1日石萬餘日偽軍開始對冀中瘋狂“‘掃蕩”。第3縱隊主力轉到外線打擊敵人,留一部配合民兵、遊擊隊就地堅持鬥爭,經兩個月激戰,殲滅日偽軍1.1萬餘人,頑強地堅持了冀中平原的抗日遊擊戰爭。1943年8—9月間,第3縱隊主力9個團開赴晉西北地區,編入晉綏軍區建製,第3縱隊番號撤消。 八路軍第4縱隊 史載第4縱隊有兩支。一支為宋鄧支隊改編的第4縱隊;一支為八路軍第2縱隊一部與新四軍第6支隊合編而成。1937年9月28日,八路軍120師以第716團第2營組成支隊,支隊長為宋時輪。宋支隊深入敵後大同酉南等地區活動;1938年3月為進一步開辟平西地區以晉察冀軍區1分區1支隊3大隊為主組成鄧華支隊。5月25日,宋鄧支隊合編為第4縱隊,司令員為宋時輪,政委為鄧華,參謀長為李鍾奇,政治部主任為蘇梅。同時組成7人縱委,書記為鄧華。宋鄧支隊分別改稱為第11、第12支隊,改編後的4縱歸聶榮臻司令員指揮。6月8日,第4縱挺進冀東。沿途連克昌平、延慶、興隆等縣城i主力於6月下旬抵薊縣以北將軍關、靠口山集等地區。7月,4縱配合中共冀熱邊特委發動和領導了冀東20餘縣及開灤煤礦20多萬人的抗日武裝暴動,建立了10萬人的抗日武裝。1939年1月,在八路軍第4縱隊基礎上,成立冀察熱挺進軍,司令員為肖克,統一指揮平西、冀東、平北地區的武裝鬥爭。一支為1940年6月底,以新四軍第6支隊與八路軍南下之344旅、新2旅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司令員為彭雪楓,政委為黃克誠,新編第2旅改為第2旅;第344旅改為第4旅,其第687、688、689團改為第7、第8、第9團;第6支隊第1、第2、第3團編為第5旅;第6支隊第1、第3總隊編為第6旅;另設1個遊擊司令部。同年8月,第2旅和第7團編入第5縱隊。1941年皖南事變後,第4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 八路軍第5縱隊 是1940年8月,由蘇魯豫支隊和八路軍第2縱隊新2旅、687團以及八路軍隴海支隊、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合編而成oJ司令員兼政委為黃克誠。下轄第1、第2、第3支隊,共9個團,近兩萬人,歸中共中央中原局指揮。8—9月,第5縱隊主力東渡運河,打退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多次進攻,開辟了淮海區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留在皖東北地區堅持抗日鬥爭的第5縱隊第2支隊一部,配合新四軍第5支隊開辟了淮安、寶應地區抗日根據地。10月初,第5縱隊主力挺進鹽城、阜寧地區,配合新四軍開辟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同月10日,與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會師於東台以北之劉莊、一白駒鎮一線地區。此後,隸屬於華中總指揮部。1941年皖南事變後,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 八路軍駐各地辦事處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設在各地的公開辦事機構。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紅軍曾在西安、太原;南京等地設立辦事處。1937年9月中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各紅軍辦事處遂改為八路軍辦事處。先後在西安、太原、上海、南京、長沙、桂林、重慶、成都、貴陽、迪化(今烏魯木齊)、蘭州、香港、南寧、韶關、洛陽、豫北、隴東等地設立了八路軍(或第18集團軍)辦事處。其主要任務是: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向國民黨當局沿領軍餉,采購和轉運軍需品,宣傳八路軍抗戰活動,接待過往八路軍人員,營救被國民黨政府關押的政治犯等。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各地八路軍辦事處陸續撤銷。駐重慶辦事處一直工作到1947年3月7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