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蘇區鬥爭史
(2004-12-29 17:11:41)
下一個
湘鄂西蘇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十多個蘇區中,形成較早、規模較大、堅持時間較長的一個。
湘鄂西蘇區以洪湖根據地為中心,包括湘鄂邊、巴興歸、鄂西北、襄棗宜等幾塊革命根據地。地跨湘、鄂兩省。雖然各個根據地之間並未能聯成一片,但都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後來成立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省委的統一領導下,互相配合地進行鬥爭,構成了湘鄂西蘇區的整體。它在全盛時期,遍及五十三個縣市,擁有近三萬紅軍和近二十萬地方武裝。控製了新灘至沙市間沿長江近五百七十公裏的地帶。根據地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建設方麵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塊重要戰略區。
現將湘鄂西蘇區鬥爭史簡介如下:
一、紅六軍的建立和洪湖根據地的開辟
大革命失敗後,洪湖地區的革命鬥爭,同全國革命形勢一樣,轉入了低潮。但是,在革命低潮中,洪湖地區的一些堅強的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瘋狂的屠殺政策所嚇倒,他們在腥風血雨中仍繼續苦鬥著。
一九二七年秋,南昌起義的槍聲,黨的“八七”會議的決議,給正在堅持鬥爭的洪湖地區的黨組織和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九月十日,沔陽戴家場(現屬洪湖市)首舉義旗,揭開了湘鄂西地區土地革命的序幕。接著,沔陽的府場、鄭道湖、小沙口、付家灣、白廟(現均屬洪湖市)、周何灣(現屬監利縣)段家場和監利的螺山(現屬洪湖市)、豇口等地先後舉行了暴動。在這些武裝暴動的基礎上,在洪湖蚌湖創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五軍,肖仁鵠任軍長,“以洪湖為中心,沿湖出沒無常地殺戮土豪劣紳”。九月中旬,公安、江陵兩縣的農民暴動隊伍聯合攻占了江陵重鎮彌陀寺。十一月,天門、漢川兩縣暴動隊伍攻打分水嘴等地,曆時九天。十二月初,工農革命軍第五軍一舉攻克沔陽縣城。其他各縣,如石首、潛江、華容等縣,均相繼爆發了農民秋收暴動。在鬥爭中,建立了幾支農民武裝和幾個小塊遊擊區。
一九二八年元月下旬,以周逸群為書記、賀龍為委員的湘西北特委到達洪湖,集中肖仁鵠、吳仙洲、賀錦齋所領導革命武裝,共三百餘人,稱“中國共產黨湖北沔陽工農革命軍第五軍”,發動了荊江兩岸的年關暴動。二月下旬,周逸群、賀龍等,按中央原來的計劃前往湘鄂邊活動。
四月,分散活動在監利、沔陽、石首、公安的遊擊隊,因盲動主義和地方主義的影響,在強敵攻擊下,遭到很大的損失。於五月二十日,由桑植、鶴峰邊界回到石首的周逸群,集中了四縣遊擊隊,攻克沔中重要據點峰口鎮(現屬洪湖)。隨後,轉到洪湖西北沿岸活動。與此同時,設於沙市的鄂西特委機關,遭敵破壞,張計儲等大部分領導人犧牲。七月中旬,湖北省委正式組織了周逸群為書記的鄂西特委,繼續領導鄂西的遊擊戰爭。
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鄂西特委為了貫徹黨的“六大”決議,在江陵沙崗召開了特委第一次擴大會議。這次會議,是黨的“六大”的決議在洪湖地區的貫徹的開始,它進一步糾正了過去盲動主義的錯誤,製定了新的工作方針,把工作重點放在恢複黨與群眾組織,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武裝鬥爭上。會議還決定周逸群為書記,萬濤為副書記,並增補鄒資生,段德昌為委員,加強特委的領導力量。
後來,黨中央和省委先後派許光達,孫德清等人來到洪湖,加強遊擊隊的領導力量。八月,遊擊隊在監利李家場整編為鄂西遊擊總隊,周逸群任隊長,段德昌任參謀長,下轄三個大隊,全軍近千人,槍五百多支。由於遊擊戰爭的勝利發展,割據區域日益擴大。一九二九年春末,在洪湖西南沿岸,便形成了一片較穩定的紅色區域,“縱橫五,六十裏完全成為割據的形勢”。
十二月間,在石首袁家鋪召開了鄂西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這次大會製定的各項決議,基本上符合洪湖地區革命鬥爭的實際,體現了黨的“六大”的路線和方針,對洪湖地區的遊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不久,特委根據中央指示,在洪湖峰口將鄂西遊擊總隊改編為中國紅軍獨立第一師,師長段德昌,下轄三個縱隊,共六千人。
一九三O年二月五日,獨立第一、二縱隊會師於監利汪家橋,升編為紅六軍,軍長孫德清,政委周逸群,副軍長段德昌,參謀長許光達。紅六軍成立之後,在江、石、監、沔等地,連戰告捷,下旬,分三路攻占潛江縣城。至此,五縣割據區域大體聯成一片。
四月,在石首調弦口召開了鄂西第一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成立了江、石、監、沔、潛五縣聯縣政府,選舉周逸群為主席團主席。聯縣政府設秘書處、土地、財經、水利、軍事、文化各部和政治保衛局。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的建立,標誌著洪湖蘇區的形成。從此,洪湖蘇區的革命鬥爭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二、紅四軍的建立和湘鄂邊根據地的形成
賀龍、周逸群等於一九二八年三月初,到達湘西桑植的洪家關。由於賀龍親屬和舊部的支持,下旬便組建了一支三千人、七百餘支槍的工農革命軍,並攻占了桑植縣城,建立了縣革命政權。
四月初,由於以舊部為主的工農革命軍未經改造,在強敵圍攻下,部隊大部消失。周逸群返回洪湖地區,賀龍則收集失散隊伍,恢複到四百多人,在桑、鶴邊一帶遊擊。這時,湖南省委“決定湘西北特委與湘西特委合並,統一指揮。湘西特委並決定在此間成立湘西前敵委員會,管轄紅軍所在地的縣委或特支”。不久。工農革命軍正式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部隊發展到一千五百多人。八月,向石門挺進。在開辟石門西北鄉的鬥爭中,先後在諜陽、泥沙兩地遭敵突然襲擊,參謀長黃鼇,師長賀錦齋不幸犧牲,隊伍大部失散。十月間,紅四軍回到桑、鶴邊,在堰埡、紅土坪、梅坪一帶休整,隊伍隻剩下九十多人,七十多支槍。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二九年元月,紅四軍在鄂西宣恩、鹹豐、利川,建始、鶴峰一帶山區活動,隊伍又發展到四百人,並把湘西前委改組為湘鄂西前委。一九二九年元月七日,紅四軍攻占了鶴峰縣城,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在此期間,前委先後接到中央和湘西、鄂西的指示和信件,收到了黨的“六大”文件,特別是收到了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七日,周恩來代表中央給前委賀龍的指示信。根據這些指示和信件,紅四軍進行了整訓。
六月間,紅四軍又攻克桑植縣城,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六、七月間,紅四軍接連取得了南岔、赤溪河戰鬥的勝利。至此,以桑鶴為中心的湘鄂邊根據地便初步形成了。
接著,紅四軍先後向大庸、慈利、五峰、長陽一帶出擊,經過一年多的鬥爭,根據地擴大到宣恩、恩施、巴東、長陽、五峰、石門等部分地區,部隊也發展到五千多人。
與此同時,巴興歸、鄂西北等根據地也先後建立。
三、紅二軍團的建立,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蘇區的形成
一九三O年二月,紅四軍接到東下洪湖會師的指示。但因敵人重兵防阻,無法前進,直到七月四日,四、六兩軍才於公安會師。七日,兩軍前委開聯席會議,組織二軍團前委。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總政委兼前委書記,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孫德清為參謀長,下轄二(四軍改稱),六兩個軍,近萬人。紅二軍團總指揮部和二軍駐洪湖府場、六軍駐洪湖峰口。
一九三O年九月,紅二軍團基本上肅清了“白極會”反動武裝,拔除了蘇區內除監利少數城鎮外的敵人據點,鞏固了蘇區。這時的洪湖蘇區,除江、石、監、沔、潛已聯成一片外,根據地擴展到荊門、鍾祥、天門、漢川、公安、華容、南縣、安鄉等縣的部分地區。
九月二十日,鄧中夏受中央派遣,到達洪湖蘇區,進一步傳達貫徹“立三路線”。二十二日,紅二軍團攻占了監利縣城。二十四日,在監利召開了鄂西特委與前委聯席會議,把鄂西特委改為湘鄂西特委,鄧中夏任書記。後來又“決議周逸群同誌調地方工作,代理湘鄂西特委書記(中夏事實上順隨軍工作)及充任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十月初,紅二軍團揮師北上,攻占沔城、仙桃等到地。在峰口休整一周之後,決定南征。十月中旬,紅二軍團渡江南下,連克南縣、華容、公安等縣城。十一月,又相繼攻占津市、石門等地。由於紅軍遠離蘇區,公安、華容重陷敵手,退路被切斷,處境十分被動。十二月中旬,楊林寺一役,又遭重大損失,紅軍被迫向五峰、鶴峰一帶轉移。
紅二軍團在楊林寺失利後,失去了返回洪湖蘇區的信心,試圖開辟五、鶴、石、長新蘇區。但是,“由於沒建立根據地的深刻觀念,隻單純的軍事觀點,依靠紅軍打天下,所以沒有采取任何的具體步驟,發動群眾,建立地方組織,開始土地革命,進行建立根據地的工作”,以致開辟新的蘇區的計劃未能實現。
四、洪湖蘇區的三次反“圍剿”和抗災鬥爭
一九三O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五月,敵人向洪湖蘇區連續發動了兩次“圍剿”。一九三一年五月以前,敵重點進攻江北蘇區,以後重點進攻江南蘇區。這時,洪湖的地方武裝已大部分編入二軍團,離開了蘇區,留下的武裝“僅三百上下”,“槍八十餘支”。後來,在楊林寺戰鬥中失散的紅二軍團戰士,陸續歸來,有槍千餘支,由段德昌指揮,編為新六軍,特委廣泛發動群眾,實行人民戰爭。正如特委給中央的報告中所說:“在這次敵人圍攻的過程中,全憑群眾力量去抵禦,因新六軍力量有限,並且四處受敵,更無法兼顧,所以,我們的主要方法是,運用遊擊戰術,各個擊破敵人”。在特委和周逸群、段德昌的正確領導下,洪湖軍民打破了敵人的“圍剿”。在鬥爭中,段德昌指揮的新六軍發展到兩千多人。
在反“圍剿”鬥爭中,周逸群曾到洞庭湖特區指導工作。一九三一年五月,他在返回江北,途徑嶽陽賈家涼亭時,遭敵伏擊,不幸犧牲。
一九三一年一月,黨中央召開的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在中央取得統治地位。三月,派夏曦到洪湖瞿家灣,建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二十一日發出指示信,撤消鄧中夏紅二軍團前委書記和政委的職務,把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下轄七、八兩個師,要求紅軍主力返回洪湖。六月中旬,在瞿家灣成立了臨時省委,取代湘鄂西特委,並將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改組為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這時,由於敵人又發動第三次“圍剿”,加上洪湖蘇區發生嚴重水災,所以左傾政策尚未能順利貫徹。七月,蔣介石調集了約二十四個團的兵力,乘洪湖地區發生水災之機,向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圍剿”。此時,紅二軍團尚未回到洪湖蘇區。洪湖地區隻有新六軍改編的紅三軍九師,和三個警衛團,又因洪湖蘇區水災嚴重,給反“圍剿”鬥爭增加了更大的困難。八月初,九師二十五團留守蘇區,二十六團出擊天門、潛江一帶。不久,省軍委決定與紅三軍主力聯係,並接應其返回洪湖蘇區。特派萬濤隨九師行動,以代替鄧中夏為紅三軍政委的職務。
在反“圍剿”鬥爭的同時,黨和蘇維埃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大力地進行抗災鬥爭。
五、紅軍主力返回洪湖,洪湖蘇區的擴大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紅三軍七、八師與九師會師於荊門的劉猴集。十月八日返回洪湖。
當時,為了打破敵人自北向南的“圍剿”,紅三軍在賀龍,段德昌的指揮下,出擊襄河兩岸。一九三二年元月初,九師在應城附近的龍王集、陳家河殲敵一個旅。七師在漢陽侏儒山、黃陵磯殲敵人一個營。二月初,七、九兩師在天門錢家場殲敵一個旅。紅三軍在襄河兩岸的勝利,使洪湖蘇區迅速擴展到襄河以北。省委為了鞏固新的蘇區,決定撤消原漢川中心縣委,成立了襄北特委。特委下轄天潛、天漢、鍾祥、京山、雲孝五個縣委和應城區委。
六、湘鄂西蘇區的喪失,紅三軍遊擊湘鄂西川邊
自從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省委成立以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即開始貫徹,但由於廣大幹部的抵製,還未能全麵深入的貫徹。一九三二年一月下旬,在洪湖瞿家灣召開了湘鄂西省委第四次黨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後,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得到全麵貫徹。
在軍事上,夏曦要求紅三軍無休整的強攻硬打,實行陣地戰、城市戰、堡壘戰、消耗戰。一九三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六日,在京山瓦廟集進行七晝夜的陣地戰,就是執行這一錯誤原則的典型事例。
在組織上,夏曦進行了反所謂的“改組派”的錯誤“肅反”。第一次錯誤“肅反”是一九三二年五月開始的,共連續地進行了四次大的“肅反”。一九三三年三月,更進一步作出了解散黨、團組織和省蘇維埃的錯誤決定。在這場錯誤的“肅反”中,湘鄂西蘇區和紅軍的大批創始人和黨、政、軍領導骨幹,遭到了誣陷而被殺害。其中著名的領導人有段德昌、萬濤、潘家辰、柳直荀、張昆弟、宋盤銘、彭國材等等,黨的革命力量受了嚴重的摧殘。
正當我們黨和革命力量大大削弱的時候,蔣介石調集了十萬多兵力,向洪湖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反革命“圍剿”。飽受創傷的蘇區軍民,在反“圍剿”鬥爭中,前仆後繼,英勇戰鬥,但終因軍事上推行左傾的指揮方針,“分兵堵口”,“陣地防禦”,十月初,便導致了洪湖蘇區的喪失。在此前後,鄂西北、鄂北、巴興歸、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鬥爭,都相繼失敗了。紅三軍突圍到大洪山一帶遊擊。
一九三三年元月,紅三軍到達鶴峰。到六月,湘鄂邊蘇區得到部分恢複。後因湘、鄂西兩省敵人圍攻,紅三軍向川東一帶發展,在湘、鄂、川邊界流動遊擊。一九三四年七月,建立了黔東蘇區。八月,湘鄂贛蘇區的紅六軍團奉黨中央和軍委的命令,在任弼時、王震和肖克等率領下開始突圍,十月下旬,六軍團於貴州東部鬆桃縣石梁場和印江縣木黃地區同紅三軍會師,根據中央指示,紅三軍改為紅二軍團,組成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李達任參謀長,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二六軍團亦作了相應調整。二軍團團長賀龍(兼),政委關向應,六軍團軍團長肖克,政委王震。從此,兩軍團團結互助,共同創造湘鄂川黔新蘇區而鬥爭。
湘鄂西蘇區的黨、軍隊和人民,從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堅持了七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