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為什麽要林彪一個病人去蘇聯談判之一

(2004-12-01 13:32:13) 下一個

【原創】為什麽要林彪一個病人去蘇聯談判之一

 

可以說林彪是一個政治和組織性都很強的一個人。在很多問題上,雖然不同意上層的意見,但是還是堅決執行上層的命令,例如戰四平,打錦州等。後來的抗美援朝掛帥也是如此。隻是913之後,很多事情都是變了味的。要不你解釋不了為什麽林彪的威信一直很高-既使林很孤傲-說明了林在被抹黑之前確實有獨到之處-除了其本人個人生活沒有多少問題外。

 

雖然13兵團調動,兵團部臨陣換將,均為林彪一手操辦。楚成瑞的回憶則提到,林彪家為準備林彪入朝事,很是忙亂了一陣。林彪雖然在抗美援朝的問題上配合中央的部署進行人員的安排和調動,但是在要不要抗美援朝的問題上是堅持己見的。

 

《周恩來傳》中是這樣描述的,要下這樣大的決心赴朝參戰,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中央內部,也存在不同意見。雷英夫回憶道:例如林彪就提出反對出兵。並不願擔任我誌願軍統帥。當時,他在軍委常委居仁堂會議上說,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口的國家,而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劃不來。我軍打敗蔣介石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過美國軍隊很難說。……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不能打就不打,這是上策”(雷英夫1994年發表在《黨的文獻》第1期上)

 

整個政治局呢,作出的決定,和林的想法差不多。毛轉記載,從十月一日晚金日成要求中國出兵,到十九日晚中國人民誌願軍渡過鴨綠江,僅僅十八天。但對毛澤東來說,卻似乎走過一個漫長的路程。在這決策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出現在他麵前。他要對世界大勢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對敵我友三方的情況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麵的了解。在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要能應付自如,迅速作出決斷。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耐心地去說服自己的戰友和同誌。這是多麽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要以充足的理由耐心地去說服自己的戰友和同誌。這是多麽不容易! 這說明大多數人是不同意出兵的。我們來看,參加會議的名單,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林伯渠、董必武、彭真、陳雲、張聞天、彭德懷(會議中間趕到)、高崗。列席會議的有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李富春、胡喬木、楊尚昆。據考證,現在知道持不同意出兵的有劉周高聶等人。

 

二十年以後,一九七0年十月十日,毛澤東、周恩來會見金日成時,共同回憶了這段曲折的曆史過程: 毛澤東:事情總是這麽彎彎曲曲的。在那個時候,因為中國動動搖搖,斯大林也就泄了氣了,說:算了吧!後頭不是總理去了嗎?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吧?”

 

毛親自講了周林是帶了不出兵的意見去的。

 

但是為什麽要派周林去呢?不僅僅是周是管外交林同斯大林相識之因的,我們來看下老毛在曆次“鬥爭” 中的策略。 老毛開會,若會議通不過他的想法,一般是采用暫不做結論,緩議的手法,然後私下做工作。洛川會議,是老毛在遵義會議後的第一次“滑鐵盧” ,大部分人物和軍中大將不讚成老東、聞天提出的分散遊擊壯大勢力之議,老東即采取此策。 後來高饒事件中,批薄射劉,薄一波檢討通不過,老東采取的是搬救兵策略,即搬來陳雲鄧小平,使結論通過。繞過抗美援朝, 1959年的廬山會議,請林彪和江青上山,壓倒彭德懷。 1966年的八屆十一次全會之前,從大連搬來林彪站軍隊的崗搞劉少奇。可見老毛做事是有前科和規律可尋的。抗美援朝出兵,老東的策略是調開反對派同時搬來救兵。由於13兵團是林彪的部隊,所以林彪的態度,對參戰決議能否通過,對於13兵團將士的影響巨大。另一位被調開的是周,因為周也是不讚成出兵的。一位在軍事上影響巨大,一位在政治組織方麵影響巨大,可見老老是早就是啞巴吃餃子-心中有數----讓誰去蘇聯早就想好了。同時,商議朝鮮戰事,老東搬了救兵——彭德懷。

 

然後從另一個方麵來看林彪的養病:內戰結束後,一大批高級軍官病倒——這有點類似緊張工作多年後突然退休的人,生活工作環境突然改變,使多年積累的疾病和身體不適爆發。四野南下作戰時,101就已經病倒,是躺在擔架上指揮的。不過,從調動13兵團、組建東北邊防軍以及參加十月份高層會議來看,林彪並沒有病到不能視事的程度。另外,還有個精神因素,林是老軍痞出身,一聽有仗打,難免興奮算病得難受,支撐不了,但大戰在即,準備投入作戰的又是自己的嫡係,非要養病,也沒必要千裏迢迢跑去蘇聯,畢竟還有大批老軍人就在國內療養,想來國內的條件也不會差到哪裏去,林不是一個講享受講條件的人。從這方麵來講,如果說毛硬要林彪掛帥的話,林彪也會照樣領兵出征。可見,毛除了調開林,好讓政治局通過自己的想法外,應該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