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文革中毛、林的共鳴和分歧之四-毛林的主要分歧

(2004-11-15 00:52:04) 下一個

【原創】文革中毛、林的共鳴和分歧之四-毛林的主要分歧

 

回顧毛遠新的曆程,可以看出老毛的苦心。 文革之前的1964年,有這麽一篇“毛主席和毛遠新的談話”, 學生中引起極大反響,從此毛遠新的名字就和學生革命發生了最直接的聯係。    文革一開始,毛就派他回到哈軍工,指揮當時的學生造反。毛遠新從軍工獲得文革經驗之後,作為“總理聯絡員” ,在68年被派到遼寧。毛遠新去後,以軍方作為依靠力量,並很快把反軍方的兩派壓製。 在這之後,他被任命為沈陽軍區政委,實際上主管東北地區的軍政,並且讓陳錫聯輔佐。從毛遠新被派往東北而不是其他地方,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東北實在是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就可以看出不同凡響。

 

而陳錫聯此人,一開始是要被打倒的目標,靠發戈一擊賀龍而保護了自己。同時,文革中保護陳錫聯,也是毛澤東的一著棋。毛不可能讓林彪一統軍隊江湖。特別是在“解放軍支持左派”之後,林彪的軍隊全麵接管地方政權。 毛江等人苦心發起的文革,其勝利果實全落入林彪之手,但林彪又不是自己的最終接班人。所以毛必須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人,也就是攙沙子,陳錫聯、李德生和許世友是主要的三個。而毛保護陳錫聯的目的是,讓陳協助毛遠新建立自己的班底,無奈毛遠新是爛泥巴糊不上牆。

 

而毛遠新的實力擴大,對當時的江青和林彪都不是好事。因為在上海的江青的班底一度傾向於毛遠新,卻最終因為毛遠新的無能而告終。 老毛和林的關係惡化實際上同毛遠新有密切關係。在文革中,林彪沒有理解好老毛怎麽處理文革時造反派的政策方針。文革中,各造反派武鬥不止,這大出老毛的預料之外。 因為以工人為首的造反派打倒當地的劉少奇委派的領導幹部,然後奪權,直接聽命於江青的中央文革的上海模式是老毛最喜歡的。但是武鬥不息,社會趨向於無政府狀態,無奈之下,林彪會同老周,在毛的點頭下,利用軍管和支左用軍隊控製了地方政權。這對於毛來講實際上是個打擊,因為這個事情明白無誤的告訴老毛和中央文革派在軍隊麵前,都是無力的。而毛的意思卻隻是想讓林彪在文革中把好軍隊的崗,不曾想到林彪自己用軍隊把地方政權接管了。這讓本來就不曾把林作為接班人的毛大為暗自惱火,在這種背景下,林彪被作為接班人已經被客觀的認可,後來在九大前夕,江青順勢提出把林作為接班人寫進黨綱而老毛是在思考一夜後才同意的,用張耀祠的話來說,實際上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這是林彪冒犯毛澤東的最主要的原因。

 

林彪冒犯毛澤東的第二個地方就是他全力培養他的兒子林立果。即使沒有全力培養,至少也是沒有阻止。 當時林立果被提拔到空軍作戰部當付部長,在軍中都要聽林立果的講話,林彪自己帶頭聽,而且說林立果的水平比他還高。空軍當時喊出的口號是“服從林付部長,愛護林付部長,保衛林付部長。” 而毛澤東隻是想讓林彪作一個陳平或周亞夫那樣的角色,保護江清和毛遠新接班。 但是林彪的行為,使毛澤東看出,林彪的存在,對於毛遠新的接班十分不利。而林彪在文革中利用軍隊支左的機會,大大鞏固了自己的權勢,並且林立果的所作所為,又讓毛大為擔心。 毛一開始就想培養毛遠新接班,而且給他精心安排了最好的發展條件。雖然毛遠新自己不爭氣是個阿鬥,但是事實證明了毛澤東確有讓毛遠新接班的意圖。這是毛林衝突的第二個地方,實際上最為根本的原因。

 

在九大之後,如果如毛所說,文革是解決當權的走資派,已經完成。那麽社會就應該穩定下來。但是沒有。就是在林彪死後,也沒有。由此,可見毛的文革的真實意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