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會理會議恩怨-聶榮臻林彪之關係辯析之一 (上)
從《楊尚昆回憶錄》和《聶榮臻回憶錄》,還有曉亮寫的《聶榮臻與林彪關係之謎》,李文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等了解到在會理會議前林彪寫信前後的一些基本概況。
1) 林先打電話給彭德懷,聶說林打電話時,聶在旁邊,左權、羅瑞卿、朱瑞也在旁邊,他的要求被彭德懷回絕了。
2) 在會理會上是聶榮臻在會上講了林彪上書的過程,並且在會上嚴厲指責了林彪。
3) 在林彪打完電話後,聶榮臻嚴肅地批評了林彪並且質問林彪:“你是什麽地位? 你怎麽可以指定總司令,撤換統帥? 我們紅軍是黨的軍隊,不是個人的軍隊,誰要造反,辦不到!” 林彪氣得臉色煞白,脖子上青筋暴露,兩手顫抖。但是林彪還是控製住自己的肝火,沒有發作。
4) 林彪連夜給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中央三人小組”寫了一封信並要求聶榮臻在信上簽名,被嚴詞拒絕。
從上可以看出,聶是知道林打給彭的電話,並且是由他在會理會上講了林彪上書的過程,不知道為什麽聶不講出彭拒絕林的事情真相,是不是隻顧批評林彪而忘了講了。此事在彭毛的關係上可以說影響深遠,也是毛懷疑彭有野心的開始,毛誤解彭德懷二十多年,這個會理會儀的不白之冤可以說直到廬山會議上林彪來揭開迷底,不論林彪出於何心,聶如果真的聽到了彭德懷拒絕了林彪,那麽他為什麽幾十年都不幫助彭德懷去解釋此事?而從1935到1959, “在這24年中,主席大概講過四次”。(彭德懷自述,1981:199),葉世聯在解讀《彭德懷自述》寫到彭之扯進漩渦(被毛誤解),(有一部份原因是因為--筆者注)源自聶榮臻對事件真相的說明。我是認同這種說法的。
林彪到底是要求什麽?林彪隻是要求撤換“前敵指揮” ,這和彭德懷回憶他在會理會議的會議桌上看到的林彪信是一致的。 “最高統帥”與“前敵指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職務,毛澤東還是可以留在最高統帥部裏,隻是換“前敵指揮” 而已,如果說是撤換“最高統帥” 的話,就複雜多了,不隻是要毛下課,還要讓周等人卷鋪蓋走人,真的如聶所說的“造反” ,性質就變了。如果如聶所說的造反,那麽羅瑞卿(軍團保衛局長)左權(軍團參謀長)會隱瞞不報?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聶的回憶與彭德懷和張聞天的回憶都不符合。彭德懷與張聞天都回憶說毛澤東當時隻是批評彭德懷林彪“右傾”,對中央“不滿”,並沒有批評他要“造反” 。而且張聞天還認為毛澤東對彭德懷林彪等人的批評是過分的,如果說要造反的高度,拿出去槍斃了都不算過份,因為這是嚴重違反軍紀的事情,毛說他們是‘機會主義’ ,張連這一點都不認同,張說“因為那隻是認識問題,不必用‘機會主義’的大帽子去壓他們”。 張聞天彭德懷也沒有說聶在會理會義上對林彪嚴厲批評。
林彪明明知道了聶不同意自己的意見而且由此與之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還會在寫好信後要聶簽字?可信度不高。林彪的個性孤傲是有名的,以林彪的個性在同聶爭吵後,是不會在去找聶簽字的,說不定要求把聶換掉都是可能的。想想後來所有同林共事的,除了鍾偉外,有幾個敢當麵同林彪爭吵的,爭吵之後林彪還重用的。而且在聶的回憶錄中這樣描述到,林彪當麵對聶說:“我們兩人的主要區別是你主要是從組織上考慮問題,我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問題”。 這不象激烈爭吵,而是在談心,看看聶以後的曆程,聶同周一樣是組織原則高於政治原則,而林彪是在建國後也是改變了自己的原來立場,變的和聶周一樣了。那個時候的林彪認為組織原則應該服從政治原則,一切應該以革命事業為最重,不能因為組織原則明知上級錯了也不發表意見,那是對革命事業極端不負責任。這樣的背景下,林彪在寫好信後,可能覺得聶基本是同意自己意見的,才找聶簽字。聶又一次勸林不要寄這封信,但是固執己見的林彪沒有聽從聶的勸解,就把信寄走了。而所有的這一切也沒有給林彪留下任何不愉快的印象。
應該說林與聶的幾次意見分歧,都是同誌之間很正常的爭論和分歧,上不到“四次鬥爭” 的高度。在9-13之後,可以說在政治上配合了毛批林的需要,這也是很多人的選擇。但是不能因為很多人都這樣作,你這樣作就是對的。而且,可以說如果真的象聶所說的那樣,“聶榮臻與林彪有過四次激烈的爭吵” 而不是把同誌之間很正常的爭論和分歧故意誇大為四次激烈的爭吵。 從林彪還一再要求聶重新作自己的政委,還有在建國後的林彪表揚聶的工作作的好,這裏有如下分析,一種可能是林彪是個心胸非常寬闊的人,非常喜歡喜歡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進行合作,並且不記仇,不記恨任何激烈的爭吵,對同誌特別寬容。另一種可能就是沒有這麽多四次激烈的爭吵。據所有同林彪共過事的人來看,林彪不是那麽一個容易相處的人,看看韓先楚的回憶,看看林彪同所有四野將領的關係,這是由林彪的性格決定。對於同林彪有過矛盾的人舉陳光為例,如果不是林彪葉劍英聯手,陳光不會自殺。林彪也不是個心胸寬闊的人,但也不會是一個喜歡找那些難以相處,動輒與自己爭吵抬杠人作自己合作的人,除非林彪有自虐傾向。所以,聶的說法是明顯與事實不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