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聞香

坐地日行八萬裏,巡天遙看一千河
正文

評Class及其譯本《格調》 (一)

(2006-10-20 13:24:06) 下一個

06-10-20 12:59:04  於 文化走廊

Class

國慶節前回國時,在朋友家看到一本書,中文名字叫《格調》。拿來一翻,知道是英文書 Class 的翻譯。這本書在剛來美國讀書時就看過了。因為是一個文學教授介紹給武鬆讀的,咱也就純粹從文學角度去讀了它。當時感覺就是欣賞作者(Paul Fussell,一個文學教授)的文筆。覺得很有趣,並沒拿它做為美國社會等級分類的指南,也沒覺得它在這方麵有什麽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雖然它的副標題是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可朋友從這譯本得到的印象,完全就像是讀了一篇社會等級的介紹,指南。他認為,雖然文筆有些幽默,用詞有些尖刻,但它確實還是對美國社會的分析,對美國階級的分類。咱從來也沒這麽想,也不想爭論,就翻了翻,讀了一下它的翻譯前記,記下了一些主要詞匯。回到美國到網上一查,竟有許多許多人評論。但沒有人和我的看法一樣。所有的人都把它當作了指南。有人領會到了其中的尖刻,雖然已經被打得口眼歪斜,還捂著臉肉麻地說它“非常的準確”。這些人都是美國人,他們都這麽說,好像是我錯了。但咱醉死也不認這壺酒錢。

在下覺得作者是借“階級”立意的。搶眼球也罷,披虎皮也好,采用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做法。作者說得很清楚,把人分成等級(也就是階級)在美國是犯忌的。而作者偏偏“頂風上”,這就說明作者另有所圖。不知譯者領會到這點沒有。從“格調”這詞看,譯者似乎明白作者的意圖。譯者也看到了作者的調侃,但並沒有把握住這一主題。從整個效果看,譯者並不完全理解其中意義。如果根本就不理解,按字麵意思,把它譯成階級好了。不願把它譯成階級,把它翻譯成《等級》也說得過去。譯者解釋說,原著有classy的意思,所以就翻成了《格調》。在充滿小資的世界裏,《格調》肯定比《階級》更搶眼球。但整個書的翻譯,卻沒有遵循“格調”的初衷。

《格調》的具體翻譯,還是不錯(“不錯”應該用“挺好”挺好)的。可以領會到作者的幽默詼諧和諷刺挖苦。隻是不知為什麽譯者單單把書中分的三教九流,也就是三等九級中的middle翻成“中產階級”。不可否認,本書的主要對象是中層,但這裏的“中層”,能翻譯成“中產階級”嗎?作者是這樣分等級的:整個社會有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幾級。在上等裏有三級:“看不見的上層”Upper out of sight ,“上層”Upper和“中上層”Upper Middle;中等裏有四級:“中層”Middle,“上等貧民”High Proletarian (這裏譯者把它翻成貧民,我覺得很好),“中等貧民”middle Proletarian和“下等貧民”Low Proletarian;下等裏隻有兩級:“赤貧” Destitute和“看不見的赤貧”Bottom out of sight。作者從來沒說,也從來沒用class這個詞來之人和一個階層。譯者隻是把middle單拿出來譯做階級,其他一概不叫階級。就像我這裏列的一樣,都叫“層”,唯獨middle是“階級”。這就讓人感到標準不統一,因而降低了“信”度。

作者這樣分類,絕對不是偶然的。如果你明白了其中奧妙,也就明白了作者的目的。中層,譯者叫它中產階級,網上所有的評論者也把它叫做中產階級,是作者的主要描寫刻畫對象。但中層,並不是我們平常概念裏的中產階級。作為一個中產階級,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過去我以為年收入在兩萬八到十五萬才算中層。後來美國政府的說法越來越鬆,現在大概年收入在兩萬到二十萬的都算是中產階級了。在作者的字裏行間,我們看到,隻要有點收入,從翻漢堡唰盤子,擦窗戶清廁所到律師醫生教授州長,隻要幹活掙錢的,都是中層。並且,按作者的分類,中層就是貧民。再說一遍,中層就是貧民。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是這書裏的“中層”,都是這本書所諷刺挖苦,棍打鞭笞的對象。這裏的“中層”並不是通常概念裏的中產階級,而是所有的美國人。看清了這一點,你還會說這本書是“準確的分析”,“社會的指南”嗎?

作者的語言除了幽默,更多的是刻薄。好多人(全部評論者都自認為是中產階級。這也難怪,誰又不是這本書的“中層”呢?)在推薦之後都再三叮囑,要有心理準備,不要被觸怒。為什麽?因為作者所用的,不是筆墨,而是刀槍劍戟。作者對上層和下層都是一帶而過,沒費什麽筆墨。如果這是一本指南,怎麽能說得過去?就是和上層下層狹路相逢了,也就是點到為止,或一招點穴封喉,或一式打暈麻翻。沒有疼痛,落個全屍。對中層可就沒這麽客氣了。左右開弓,上下出拳,四處追著打,八方躲不過。人過之處,骨肉橫飛;路經之地,血流成河。對上下兩層,他用的是那種吹管毒針。還不曾聞得聲響,人已中招倒地。對於中層,他用的可是闊刀板斧,而且掄得圓砍得正。

作者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讀說聽寫,出身,家庭,教育,工作,等等等等各個方麵,逐一分析刻畫了各各層次,主要是中層特征。但作者的手法卻有一定的套路,基本上把“中層”描繪成:攀不上去,滑得下來。如果在某件事上先說上層,不知不覺,作者已經在可憐中層了。說不管中層在這方麵怎麽煞費苦心,花費多少金錢時間,永遠也不會躋身上層。如果在某件事上先拿貧民說話,圈兒也不繞,立刻就會把中層拉進來,說中層就這秉性。如果是先拿中層開刀,話鋒不轉馬上就會把這種表現行徑打入貧民裏去。還會說,中層是怎樣怎樣想模仿上層,但如何如何總是露怯。他的意思是,中層無時無刻不在做夢躋身上層,卻永遠也擠不進去,隻能使自己更難堪,更丟醜;中層無時無刻不在害怕落入貧民階層,但他們永遠也擺脫不了貧民的身影。這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作者不是在給等級或階級分類,給他們定義。而是在諷刺挖苦,批判討伐中層,也就是他心目中所有的美國人。你還想說,你還能同意,這是一本對社會等級的分析,分類嗎?

看到那麽多的“中產階級”,居然被打得鼻青臉腫還不明就裏,又是“嚴肅”,又是“準確”地來形容作者和這本書,真讓我感到颼颼地齒冷。還有人大夢初醒似地說,以前不知道美國還有階級,作者真是有眼光。讓我看,作者是有眼光,但更主要的是以前不知道有這麽多的人連起碼的智力都沒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