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 (3)
“新冠”改變了人們的觀念
2020年爆發的“新冠病毒肺炎”改變了人們社會行為的規則。
許多史無前例的事情發生,許多顛倒的東西被顛倒過來。
過去人們認為正常的東西變得不正常,過去以為異類的東西現在反而成了潮流。
歐洲疫情比較嚴重的意大利,當初當地衛生部門給予全體國民的建議是:“如果沒有生病,不建議佩戴口罩”。歐洲多數國家將戴口罩與日常是兩碼事。
2月26日,意大利一名議員戴著口罩進入議會被嘲。在發言時,他情緒激動,將口罩摘下,對著大家說“自己去過三個疫區,戴口罩是為大家安全著想,如果你們是聰明人,你們也早就戴上口罩了”,說完,他怒摔話筒。
3月3日,瑞士女議員出席聯邦委員會會議時,因堅持戴口罩被逐出會議大廳。
不隻意大利和瑞士不建議戴口罩,包括法國、德國、英國等政府發布的官方防疫手冊給出的建議基本類似:不需要。
有報道稱Easy Shopping 4 Home Ltd和Novads OU兩家公司發布的口罩廣告遭到禁止,因為廣告內容涉嫌誤導觀眾使用口罩預防新冠病毒的傳播。Novads OU廣告語是這樣寫的:
“對於病毒傳播,我聽到的最好的建議是保持冷靜,采取切實措施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買一個高質量的口罩,保護免受病毒、細菌和其他空氣汙染物的侵害。”
聽起來很有道理,英國廣告標準管理局(ASA)卻認為這是無良商家的炒作,批評這樣的廣告“具有誤導性、不負責任,可能會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引發恐懼”。並且,在大部分歐洲人看來,瘋狂購買口罩反而會導致醫護人員的口罩供應不足。
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存在公共場合“禁蒙麵法規”,這也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
“反蒙麵法”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佩戴口罩,因為遮蔽住了臉部。
比如奧地利,隻有醫護人員和有醫療需求的病人,才可以戴口罩。其它人,無論是奧國公民還是外國人,在公眾場所戴上口罩都會觸犯法律,違者將會被處150歐元,並且,生病出行必須佩戴還需要醫生開具證明。
又比如法國,去年法國議會還升級了《禁蒙麵法》,任何人無正當理由在公共場地及周邊地點蒙麵,即可被罰款1.5萬歐元(折合約11萬7千人民幣)及處一年監禁。除了歐洲國家,新加坡對戴口罩的要求也比較“佛係”。
新加坡政府重申,有病才戴口罩,沒病不用戴口罩,有限的口罩留給最需要的人,也即醫護人員。但是,“歐洲經驗”也許並不是每個國家都能複製。
比如伊朗。截至3月5日,伊朗已確診新冠肺炎2278例,死亡92例。特征呈現“三高”態勢:致死率高(目前約4%),輸出病例多(10多個國家100多例),以及大量領導高官確診。
伊朗的抗疫總指揮、衛生部副部長哈裏裏奇,在一線視察時就沒戴口罩。之後幾次的政府高層會議,官員們也沒人戴口罩。伊朗的情況,至少說明:不戴口罩的防疫方式,必須和發達的醫療係統、高素質的民眾意識和及時處置相結合,否則,就是與“坐以待斃”無異。
日本人是性子急,然而決策層卻都慢半拍。
日本從來很自信,記得“薩斯(SARS)”爆發時始終保持了“零感染”、“零死亡”病例的記錄,新加坡代表向日本代表請教經驗的“故事”至今在網上流傳。再戰新冠,兩個0的奇跡已無法再現,日本神話不能延續了。
日本的入境限製是在習近平訪日日程決定延期以後才實施的,東京的外出自律要求是在“奧運會”決定延期以後才做出決定的。
日本對於“封城”很難做到。用英語表述是“Lock down”。這個詞往往容易產生混淆:
“knockdown”:撞倒; 推倒,拆掉,拆毀(建築物); 降(價); 殺(價); 減(量
“lock down”:活動(或行動)限製;鎖閉。
“crackdown”:嚴厲的打擊; 鎮壓;
說是“緊急事態宣言”,結果和往常沒有多大區別,當然娛樂場所、咖啡廳,酒吧,音樂廳,舞會,卡拉OK,音樂會,扒金庫(變相賭場),風俗場所(黃色場所)要求停止營業,但並沒有嚴格的罰款、懲罰製度條例。就是說若果你非要開,除了招來白眼外,沒有經濟上的製裁。公共交通運輸照常運轉。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少了,但還有許多人不戴口罩照常上下班。
當然以前是看到戴口罩的人大家驚奇,而現在是看到沒有帶口罩的人反而提心吊膽。
日本從開始就稱為“新型可羅拉維爾斯”從不改口,而台灣媒體至今仍稱“武肺”,各國的應對措施迥然不同……
“中國有模式,新加坡有模式,而美國沒能為應對新冠疫情提出一種模式”。《金融時報》是這樣評論的……
當然,日本有日本的做派與風格(流儀)。日本至今沒有“封城”,政府發布了“緊急事態宣言”也停留在自律要求的層次,主要是強調“三八一”模式:
三:“三密”,即避免密閉的空間、密切的接觸、密集的人群
八:“八成接觸”,即與往常相比減少80%與外界的接觸
一:“一日一次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