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畢業、結業、肄業、卒業
首先畢業、結業、肄業有不同的學業完成度。
畢業:完成教學計劃全部課程且成績合格,通過畢業論文/設計及答辯。畢業證書:可申報本科學曆,具備應屆生身份,用於考研、考公、就業等。
結業:完成課程但存在1-2門必修課補考仍不及格、畢業論文未通過或留校察看處分未解除等情況。結業證書: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認定,但無學位證,部分單位可能視為專科或高中層次學曆。
肄業:學滿一學年以上但未完成全部課程中途退學(被開除者除外)。肄業證書:僅證明學習經曆,無學曆效力,檔案和戶口需轉回原籍。
古代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畢業這個概念,因此也沒有專門的叫法。然而,在古代,人們完成學業後,有一些傳統的儀式和習俗以示慶祝和紀念。
卒業與畢業的區別
“卒業”與“畢業”均表示完成學業,但兩者在含義、使用場景及現代漢語中的適用範圍存在差異。具體區別可從以下三方麵展開:
一、核心含義差異
“畢業”強調學業成果的認定,即學生完成規定課程並達到考核標準,學校通過頒發證書確認其學習階段的結束。例如,通過大學所有課程考試的學生可獲得畢業證書。而“卒業”在古漢語中更側重“結束學業”這一動作本身,不必然包含考核合格或獲得資格的隱含意義。例如,古代私塾學生完成學習後稱為“卒業”,但未必有官方認證。
二、使用場景及語境
“畢業”是當代標準漢語的通用詞匯,適用於所有正規教育階段(如小學、中學、大學)以及非學曆培訓(如語言班、職業培訓班)。其使用場景包括正式文件、日常對話、媒體報道等。例如:“她將於明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卒業”則主要用於曆史文獻、古籍研究或仿古語境中,例如在文言文翻譯、曆史劇台詞或特定學術討論中可能出現,如“弟子卒業於孔門”。
三、現代應用中的選擇
在當今社會,“畢業”已成為唯一被官方機構和教育體係采納的標準術語,具有法律效力(如畢業證書的合法性)。而“卒業”已基本退出日常使用,僅在少數特殊情況下作為修辭手法出現,例如某些傳統文化機構可能用“卒業式”替代“畢業典禮”以營造古典氛圍。此外,日語中“卒業(sotsugyou)”一詞仍保留“畢業”含義,需注意跨語言使用時避免混淆。
宋代鄭之珍的《鐵杵成針》
磨針溪,在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