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臨江仙:“訥特烏甴”
瑞穂秋津千島衛,波茨坦告降亡。
躋身巨七列經強。
硝煙雖遠去,右翼跳梁桁。
訥特烏甴三百萬,興風掀浪顛狂。
民情綁架論乖張。
屌絲胡散臭,黎庶後遭殃。
注:“巨七”即“G7”。七國集團峰會(G7 Summit),是由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七個主要工業國家,就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舉行的年度首腦會晤機製。1975年11月,為走出“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在法國倡議下,法國、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英國和意大利六國領導人在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召開最高級經濟會議,確立了旨在協調各國政策、振興經濟發展的年度首腦會晤機製。1976年6月,加拿大在第二屆首腦會議上加入該機製,七國集團由此形成。
“瑞穂秋津”:日本的美稱多:“大八洲”(Oyashima)、“豊葦原瑞穂國”(Toyoashiharanomizuhonokuni)、“葦原中國”(Ashiharaanonakatsukuni)
、“秋津島”(Akitsushima)等、古來有“神國”(Shikoku)、“稲穂豊実國”意味的“瑞穂之國”。
“曱甴”多用於廣東話白話等,“曱甴”指“蟑螂”,也有形容陰險惡毒之人,該詞寫法始見於民國時期的上海方言小說文學中。
“胡散臭”在日語中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形跡可疑、不可靠,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英文是:Shady smell:shady、suspicious、fishy、looks suspicious、 sounded fishy、sketchy、dubious......。
七絶 網絡烏鴉極右曱甴(十四寒)
綁架民情妄欺謾,
暗操遁隱濁流湍。
黃粱帝國幽靈夢,
網絡囂張半腦殘。
“Netuyo”:網絡右翼是日本互聯網環境中形成的特殊群體,以極端排外、否認侵略曆史和宣揚民族主義為特征。該現象植根於二戰後日本政府長期實施的公共輿論管控政策,1995年互聯網普及後,大量底層民眾開始在匿名網絡空間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該群體成員多具有邊緣化社會屬性,常通過社交媒體宣泄對中韓的敵視情緒,並支持參拜靖國神社、修憲擴軍等右翼政策。
其主力為20-40歲男性,核心組織“在特會”會員超1.1萬人,主要活躍於“2CH”論壇及推特等平台。21世紀初社交媒體的聚合效應加速其發展,原本分散的網絡不滿情緒逐漸形成有組織的政治力量 。2006年“在特會”成立標誌著網絡右翼轉向線下行動。安倍政權時期,網絡右翼與傳統右翼勢力形成共謀關係,通過造謠、網絡攻擊等方式配合政府右傾化政策,如捏造釣魚島虛假照片、汙名化政敵等。“網絡右翼”這個詞早在2005年就出現於日本各媒體,日本NHK電視台、TBS電視台等都進行過專題報道。2006年,日本英語報章《日本時報》以“Net Uyoku”介紹網絡右翼。同年5月14日,日本《每日新聞》進行了關於網絡和國家主義的討論。日本著名記者佐佐木俊尚指出:“日本存在著‘網絡右翼’。他們是這樣的一些人,如果你在網絡的論壇或者博客上發表了類似‘南京大屠殺不是好事’的言論,就會受到猛烈地攻擊。”發起攻擊的這些人被稱為“網絡右翼”。
日本的“網絡右翼”具體表現在對外關係方麵。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在網絡上發表對中國、韓國還有朝鮮的右翼言論”,並對和自己對立的左翼觀點進行匿名攻擊,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對方的網站癱瘓。
日本全國的右翼政治團體約有900多個,它們基本上都開設了自己的網站,這些網站也成為“網絡右翼”的主要聚居地。日本“網絡右翼”言論最多也是最過激的當數“2頻道”網站。這裏關於中國、韓國等鄰國的言論十分過激,也是否認日本侵略曆史最激烈的一個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