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渾名“塔利班”,成心惹事端

(2025-11-22 05:10:23) 下一個

  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在一次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給高市早苗取綽號“渾名‘塔利班’,無事找事惹麻煩”。竟然一語成讖,可謂是因果報應。高市早苗近期因涉台、靖國神社參拜、曆史認知等問題引發中日韓俄朝等多國強烈反對‌,其言論和行為被批評為“四處點火搞事”。中方明確反對其言論,稱其“越線玩火”。參拜靖國神社:2007年作為安倍內閣唯一參拜者,被批為“右翼政治信號”。否認侵略曆史:曾建議以“安倍談話”替代“村山談話”,淡化日本戰爭罪行。經濟與安全政策:主張增加防衛預算、修改“無核三原則”,推動日台安全合作,加劇地區緊張。2025年10月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政權基礎不穩,其言論被指為“破局”手段。中俄朝韓等國均對高市早苗的言行表示強烈反對,中方警告其“將遭嚴厲反擊”,日本國內及國際社會批評聲浪高漲。成心惹事端通常指蓄意挑釁、製造衝突或違反規則的行為。

  有詩雲:

  極右興風作浪愆,
  沉迷不醒早苗宣。
  癡心執著皇軍夢,
  炸藥筒邊擦火煙。

  高市早苗車牌是37-77,與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時間相吻合引發對其政治意圖的爭議。‌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發生於1937年7月7日 ,是日本繼“九一八”事變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繼續和發展,也是中國全麵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起點 。

  1937年7月7日夜,駐豐台日軍在盧溝橋以北地區舉行以攻取盧溝橋為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11時,日軍詭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拒絕後,日軍迅即包圍宛平縣城。7月8日淩晨2時,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為防止事態擴大,與日方商定,雙方派員前往調查;淩晨4時50分,日軍向宛平縣城發起攻擊,強占宛平東北沙崗,打響攻城第一槍;同一天內,日軍連續進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國守軍抵抗;北平當局令駐軍堅守盧溝橋,國民政府外交部向日本大使提出口頭抗議。7月11日起,日軍以大炮轟擊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帶,戰事由此擴大到八寶山、長辛店、廊坊、楊村等處,日軍出動飛機在各處偵察掃射,戰事時斷時續。7月28日,日軍向駐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發起猛烈攻擊,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鬥,中國守軍傷亡2000餘人,北平淪陷。9月22日,國共兩黨經過多輪談判,正式建立以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七七事變的發生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也標誌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由局部抗戰演變為全國抗戰,中國社會各階層開展不同形式的救亡運動。在中國全麵抗戰的影響下,世界格局呈現出向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陣營發展的趨勢。

  盧溝橋位於北京廣安門外約十三公裏處,是當時北平西南交通的咽喉要道,地處平漢、平綏、北寧三條鐵路線的交叉中心,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宛平縣設治於此地,縣城就在橋畔。橋北,有平漢鐵路橋;南行,就是兵家必爭的長辛店;往東約四公裏,是平漢、北寧兩路樞紐的豐台重鎮。距豐台不遠,則是南苑,是駐兵的重要地方。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台,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麵已經被日軍控製:北麵,是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麵,有關東軍控製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麵,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麵,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

  因此,盧溝橋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為占領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製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形勢嚴峻七七事變的整個過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財閥、政黨的共同意誌,絕不是什麽日本少數軍人牽著軍部、政府的鼻子走。它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必然發展和有計劃有準備的行動,是日本長期以來侵華野心的最終全麵實施,也絕不是什麽偶然事件。中國已經喪失了台灣、澎湖列島和東北等一係列領土於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還霸占了中國剩餘領土內一係列軍事、經濟主權,更甚而要侵占華北,中國已經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還手的最後地步。日本知道中國已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讓,漸進式的蠶食已經走到了盡頭,再也行不通了。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拋棄了漸進式蠶食的方法,為了實現預定的大陸政策,對中國開始全麵出擊,企圖根本上滅亡中國。然而,侵略者總要給自己粉飾一下,說什麽是由於中國的“反日”行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應:簡直是一派胡言,潛台詞無非是“中國應該順從地接受日本的統治、占領和奴役”。而這,隻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夢想罷了。

  高市早苗長期使用該車牌號,包括其私人車輛(如奈良注冊的豐田跑車),引發對其曆史符號選擇的質疑。高市早苗近期發表“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等涉台強硬言論,與車牌事件疊加,被批評為利用曆史傷痛進行政治投機。中國外交部及駐日使館強烈譴責,強調日本需正視曆史、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並警告日本若挑釁中國核心利益將麵臨反製。日本國內民眾自發抗議,要求撤回涉台言論;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受害者後代也反對高市早苗推動修改無核三原則。中國民眾及國際社會擔憂日本右翼勢力複活軍國主義傾向,呼籲警惕曆史符號被政治化。




  高市早苗的“三連擊”始於國會答辯。她公然宣稱“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並暗示自衛隊可能介入。緊接著,她將矛頭轉向日韓爭議的竹島(韓稱獨島),堅稱其為“日本固有領土”。傍晚,她在個人推特上追加對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領土)的強硬立場,聲稱“無需再談”。這三步棋,步步踩中地區敏感神經,瞬間點燃了多國怒火。高市的言論不僅引發外交地震,更直接衝擊了日本經濟。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跳水,日經225指數單日下跌1.8%,創下數月來最大跌幅。市場用真金白銀投票,清晰表達了對外交風險的擔憂。曆史經驗表明,民族主義情緒雖能短暫凝聚選票,但長期而言可能拖累國家發展。2012年安倍晉三曾借類似議題拉升支持率,但如今的日本已今非昔比:GDP被德國反超,通脹持續高企,社會更關注民生而非意識形態爭鬥。東京股市的下跌、美國的冷淡、鄰國的強硬回擊,無一不在提醒:在21世紀的國際政治中,衝動與挑釁隻會帶來反噬。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