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孔球閑談(36)高爾夫球特殊用語考

(2009-01-29 23:13:32) 下一個
英語的“Computer”在漢語裏使用“電腦”這個詞,雖然不是很“忠實”但
很“形象”,最先稱為“電子數據處理器”,“電子計算機”。
如果按照日本人、韓國人的習慣可能被稱為“康普慝”或者“功夫特”一樣
的東西,按照翻譯“高爾夫球”的方法就是“康普電子計算器”了。
用英語就講實在的英語,不然就使用本國語言,否則很難溝通。
當年“洋涇浜”的英語在上海灘可以風靡一時但不久就徑自消失了。
好象生米有生米的用場,熟飯有熟飯的食用法,就怕那“夾生飯”不吃浪費,
吃了又怕拉稀。
比如說“高爾夫”球如果直接使用“Golf”的話,人們可能更容易理解
高爾夫球運動的奧義。
最先高爾夫球運動傳到中國時被翻譯成∶“高而富球”,“高夫球”,
也有被翻譯成“考爾夫球”,“考夫球”,“勺球”等等的。
有人說這和宋代皇帝宮廷裏一部分人玩的“捶丸”相似,就成為“丸球”。
不過研究高爾夫的過程其目的是將球打進洞為止,就像“籃球”一樣是將球
投入“籃子”為目標,所以很多人認為高爾夫球應該稱為“洞球”,“孔球”
或“杯球”。

不管叫什麽,有了一個“高”字就容易給外行人造成錯覺∶總覺得高爾夫球的
技巧在於打得“高”,越高越好。在技術或技巧上當然打得越“高”,“遠”,
“直”越好。殊不知有了這個“高”字就讓很多“有差點”的人望而生畏。
沒有體力的人,身材短小的人,四肢有“不自由”(有缺陷)問題的人就很容易
被這個“高”字擋在門外。
從高爾夫的發源來看,沒有任何字母與“高”字有練習。無論從高爾夫球的
“蘇格蘭發源說”還是從“英格蘭發源說”都沒有一個單詞與“高”字相聯。
哪怕還有“法國發源說”和“荷蘭發源說”都沒有“高”的意思。
“高爾夫”容易產生誤會的是,總覺得“高爾夫”球者奢侈的運動項目也。
這一短絡的聯想可能阻礙高爾夫球運動在中國的發展。
確實在不很普及的地方要打一場高爾夫球是很貴的,這樣就讓普通人長生一種
高爾夫∶價格“高”,“高”級,“高”貴,“高”雅,“高尚”,“高”昂,
“高”超,“高”等,“高”調等印象。
在該運動的發祥地隻不過是牧羊人(有的說是船員、水手)有空閑經常玩玩兒的
遊戲罷了。比中國的乒乓球(至今被日本人稱為“卓球”)還普遍。
當然有很多術語翻譯成形象的漢語有難度,尤其是有關“Know-how”(技巧)方麵
很難形象地表達出來。
有些項目就直接使用原來的單詞。
雖發源中國,而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圍棋”技巧裏麵很多術語來自
日語。如經常使用的技巧“見合”(Miai),見損, 天王山, 三羽烏, 不戰勝,
一石三鳥, 大雪崩型定式, 昭和一三五布局等都是直接將日語漢字命名引用。
柔道術語:“立技”(站立技術),寢技(倒在地上的翻滾角鬥技術),以及防身自衛擊
打對方的擋身技。國際上所用的柔道術語是沿用日本漢字命名的術語,
日本漢字命名的術語已成為國際統一的術語。
對於高爾夫球來說不能完全按照原文術語死搬硬套,像日語或韓語那樣將,各號木杆
稱為“奪奶把”, “補拉稀”, “四噴”, “巴肥”,“褲裏渴”。
這不像是高爾夫球的運動了。
按照中國人運動習慣稱
一號木杆(Driver),
二號木杆(Brassie),
三號木杆(Spoon)
四號木杆(Baffy),
五號木杆(Cleek)為宜。
高爾夫球的特殊用語,隻有用中國人習慣易懂的表達方式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好者。
如果叫做“孔球”,“洞球”球什麽的說不定人們心目中的那種神秘感會少一些。
十三億人中愛好者增加,那時候我們會看到全中國人民在“清平世界,蕩蕩乾坤”
逐球在果嶺上,集聚在青山綠水中。
到那時中華大地將會呈現出“天連五嶺孔球落,地動三河鐵木搖”的一派新景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