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二零二五諾經獎,創新驅動續增長

(2025-10-14 20:12:34) 下一個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3名經濟學家獲獎,表彰其“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
  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5年度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爾·莫基爾(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們“對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的闡釋”。其中,一半獎金授予莫基爾,以表彰其“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獎金則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其“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莫基爾出生於1946年,他是美國西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歐洲經濟史研究,尤其是1750-1914年這一時期。他目前的研究聚焦於兩個核心方向:一是厘清歐洲社會中技術進步與實用知識增長的經濟根源及思想根源;二是探究工業化與經濟發展對經濟福祉產生的影響。
  阿吉翁為法蘭西公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聚焦於經濟增長,豪伊特為布朗大學經濟係教授,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觀經濟學與貨幣經濟學。阿吉翁與豪伊特共同開創了 “熊彼特式增長範式”(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這一範式被廣泛應用於分析增長政策的設計,以及政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前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分別授予了關於金融危機應對、女性勞動力市場、製度是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等領域的研究。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MIT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MIT教授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A·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表彰其“對製度是如何形成並影響繁榮的研究”。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表彰她對“促進女性勞動力市場結果理解”的研究。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菲利普·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等3名美國經濟學家,表彰他們”對銀行和金融危機的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當時,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為紀念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經濟學獎。

  1100萬瑞典克朗,也就是相當於820多萬元人民幣的總獎金,一半授予莫基爾,以表彰他“發現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表彰他們“通過創造性破壞實現持續增長的理論”。
  全球經濟增長的速度是在持續放緩的,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減速都是一個共同的趨勢。在這樣一個“慢時代”,如何避免從經濟減速變為失速,讓經濟發展穩健有序、持續向前,這是所有國家都試圖求解的核心的時代問題。這三位新晉的諾獎的獲得者正好是用自己的理論回答了關鍵的問題。他們的研究成果告訴人們,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不在於資源無休止的投入,也不在於資本無邊界的堆積,而是在於持續不斷創新。
  莫基爾的研究闡明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而阿吉翁和豪伊特則把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破壞”思想首次形式化為嚴謹的宏觀經濟數學模型。
  “創新性破壞”的概念如今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人工智能,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如何帶動產業變革的這一係列的領域,它對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要。
  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消滅一部分舊崗位,與此同時也會創造出新崗位。當社會擁有良好的競爭機製和製度的支持,創新企業才會不斷湧現,居民收入也將隨之提高,人們每個人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機會。
  新技術的普及必然帶來所謂的“AI焦慮”,一些傳統崗位麵臨被替代的風險。不過,人們一方麵要積極融入和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另一方麵也需要主動完成自身知識和能力結構的轉型,以適應智能時代的要求。
  你要適應在智能時代如何依然有職業競爭力,可能需要在一些創新領域上的表現,人文領域的技術、知識積累,要在一個AI能夠大量替代勞動力的市場上依然有競爭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創造性破壞”理論也提醒人們,必須正視並妥善應對轉型過程中的陣痛。他指出:“轉型的過程中確實有一定的陣痛,但是人們必須要堅持,即便是有一定的破壞性,本質上還是要實現產業的升級、技術的進步,打造更加有全球競爭力的支柱產業。”

  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簽訂。根據遺囑所述,他的遺產將用於建立一係列獎項,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去世,遵其遺囑,留下他總資產94%(約合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年中為人類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最初設立了5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英語: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獎項,旨在獎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評選機構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典禮在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獎勵為證書、獎牌及獎金。
  一般認為經濟學獎與其它五項諾貝爾獎地位相同,且遵循相同的規則,評選流程包括候選人提名,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每年10月中旬公布獲得者名單。同時規定每屆得獎人數不超過3人,得主在本年10月依舊健在,提名消息在50年內保密。自1969年至2025年10月,經濟獎一共頒發了57次,共有99人獲獎。其中3位女性獲獎。據統計,93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獲獎者是2019年的獲獎者之一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時年46歲;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07年的獲獎者之一萊昂尼德·赫維奇(Leonid Hurwicz),時年90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