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459)“憤青族”與“極右翼”

(2025-10-25 18:46:33) 下一個

  “憤青”:縱觀世界各國無論東西南北古今都不乏憤青之類的力量和情緒。首先,國家利益並非是一國全體國民利益的簡單相加,每個國家內部都有不同的利益階層利益集團,他們之間的利益有很大的差異性,國家的每一項具體政策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使所有人都滿意。就算是在利益一致的基礎之上,不同的人群對同一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處事方法和哲學,有時甚至完全對立。 這些對立和差異常常表現在國家的對外政策上,也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鷹派鴿派之爭。如美國對華政策上長期存在著接觸與遏製的論爭,在伊拉克戰爭前也有主戰和反戰兩派。以色列在對巴勒斯坦政策上有強硬派和溫和派,他們之間的嚴重對立甚至導致了前總理拉賓被刺殺。日本也有堅持和平的力量和極右的妄圖複活軍國主義的勢力。
  這些鷹派、強硬派、極右派和中國的“憤青”非常相似,人們可以看到它們並沒有被在其國內受到太多的責難,相反卻在國際政治鬥爭中與鴿派、溫和派、和平力量交替出現,成為國家對外政策中的軟硬兩隻手或黑白兩張臉,強硬派把關係惡化,然後溫和派出來轉遞胡蘿卜;溫和派不能使對方就範,強硬派就出來揮舞大棒,為其國家謀求最大可能的國際利益。“憤青”具有徹底的批判精神,有一定的創造力,可以幫助反省對外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憤青”(Angry Young Man)古而有之,全稱“憤怒青年”即思想偏激、情緒化,有極端言論和行動的青年也。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但“憤青”現象在曆史上早已存在。
  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顛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於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由於通信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參與到對曆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討論中,這就為“憤青”群體的產生和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
  憤青是一種時代產物,也是很複雜的社會現象。“憤青”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是思維的情緒化、非理性化、簡單化。“憤青”容易衝動,容易被激怒,喜歡謾罵,不喜思辨,不善於推理論證。
  二是輕言戰爭。主張采取極端措施,甚至主張以暴力改變社會。
  三是拒絕妥協。對外交往一味主張強硬。
  “憤青”現象卻古已有之,不絕於史。中國千年外交史上的“憤青”現象,古今“憤青”有幾個共同特點:在心態問題上,一直處於心理上的優越高位,以“天朝大國”的心態君臨天下;在名實問題上,重虛名,喜高調,脫離實際,不接地氣;在和戰問題上,一味主戰,誰主張和,誰就是賣國;在對外交往問題上,一味主張強硬,遇有談判,不顧自身實力和對方訴求,漫天要價,獅子大開口,視任何妥協為軟弱;在人際關係上,自以為高人一等,超越實際,極端偏激,唯”我“正確。

  史記之詞壇憤青:千秋壯詞說天生的“強牛鼻子”陳亮:“中華雙寶唐詩、宋詞”,前有李杜,後有稼軒,真正的稼稈詞意,並非出於辛棄疾的一手操辦,這個“稼軒”,是個文人社團,其實多與這個陳亮有很多最直接的關係。陳辛好友,但彼此並不投契,辛最恨陳多言,多次有殺陳之心,陳也一直小心設防。陳亮與辛棄疾的關係。
  名妓嚴蕊遭朱熹矯罪逼供,為俠義寧死不屈,嶽飛之子為其贖身脫籍。憤青史記之女憤青嚴蕊:待到山花插滿頭揭露朱熹嘴臉:嚴蕊字幼芳,能詩善詞,通古達今。有一年,大道學家朱熹巡視浙南,為了打擊唐仲友,搜集他的“罪狀”,就把嚴蕊抓了起來,嚴刑拷打,逼她招認與唐仲友有“不正當”的噯昧關係。嚴蕊雖然備受鞭笞,飽嚐夏楚,幾乎死去,卻絕不屈服,更不招供。嚴蕊遭到朱熹暗算始末。憤青史記之憤青大夫汲黯:才高於誌,土木形骸不服天子令的汲黯:汲黯字長孺,漢代名臣。其祖先是小國國君,至汲黯是第七世,“累世為卿大夫”。汲黯的“憤青”表現,是相當有特點的,有很多成語,如“後來者居上”、“招之不來,麾之不去”等都是出自他的筆下。司馬遷讚之:“以‘高學’著稱於世”,這在《史記》中是難得的評價。憤青一族指的是那些對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麵持有強烈不滿和批評態度的年輕人。他們通常認為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對於現實中的種種不公和不合理現象感到憤怒和失望,因此通過言辭或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憤青一族的出現與社會的快速變革和轉型有關。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然而,這種變化並不總是順利的,往往會伴隨著一些社會問題的出現,如貧富差距、就業難、環境汙染等。這些問題使得一些年輕人感到無法融入社會,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和不滿情緒。
  憤青一族的特點在於他們的言辭和行為常常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他們可能會在網絡上發表激烈的言論,批評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行為,甚至采取一些激進的行動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的行為往往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有時也會引發一些爭議和衝突。
  也應該看到,憤青一族的出現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他們的不滿和抗議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助於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思。同時,他們的行動也促使政府和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年輕人的聲音和需求,推動社會的改進和發展。
  總的來說,憤青一族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既有其積極的一麵,也有其消極的一麵。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他們的行為,既要關注他們所反映的問題,也要引導他們以更加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極右翼”:日本右翼勢力(Japan right-wing forces)是指日本右翼團體,開展恐怖、暴力活動的帶有黑社會色彩的法人組織,二戰後,尤其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主要采用街頭宣傳車宣傳右翼政治主張的活動方式,一般被稱為“街宣右翼”、“行動右翼”。
  日本右翼源於幕末維新時期的“尊皇攘夷”運動。1945年前,在日本國內,右翼的活動帶有黑社會色彩,標榜革命,大搞恐怖襲擊,針對政界人士和財閥。在國際舞台上,日本右翼與軍部相勾結,參與並策劃了各種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法西斯活動。1945年之後,日本右翼並沒有作為軍國主義的流毒被徹底清除,二戰後美軍出於戰略部署的考慮,沒有廢除天皇製,1951年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對日和約》,使日本擺脫了戰敗國地位,加速了右翼複蘇。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社會上的右翼過激分子和過激思想愈發活躍,將右翼保守主義思想與所謂的“複興日本傳統曆史文化”結合,營造“正常國家”的國家主義共同體意識,進一步發展成為強烈否定侵略曆史,堅持皇國史觀,鼓吹民族主義的文化思潮與社會勢力。日本右翼勢力鼓噪修訂“和平憲法”,認為日本奉行的是消極和平主義,應“更積極、更主動地介入國際事務”,采取“積極和平主義”;接連拋出“慰安婦必要論”“侵略定義未定論”等顛倒黑白的論調,不遺餘力地掩蓋和美化侵略行為,嚴重毒化了日本國民的曆史認知。日本右翼勢力的活動有著深刻的社會曆史背景。軍國主義殘餘勢力及其思潮至今在日本社會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日本右翼源於幕末明初的“尊皇攘夷”運動。築前福岡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頭組織,為日本右翼團體鼻祖。戰前右翼的組織構成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國粹派的“封建式日本主義團體”,另一部分是革新派的“近代國家社會主義團體”。有代表性的國粹派右翼組織有:玄洋社、黑龍會、大日本國粹會、大日本生產黨等。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組織有:老壯會、猶存社、經綸學盟等。
  截至2000年,日本右翼團體總數約為900個,總人數約10萬人,已接近二戰前右翼勢力發展的頂峰時期。另外,截止2012年日本右翼勢力還包括很多由暴力團體轉化而來的“行動右翼”,其中由日本國家公安委員會認定的暴力團體就有24個。日本“右翼理論家”荒原補水還宣稱,若包括不公開的“西裝右翼分子”(指具有右翼思想但沒有參加右翼組織的人),日本右翼分子共有約350萬人。
  日本右翼勢力法西斯標誌
  一、從政治思想上看,日本右翼勢力鼓吹“皇國史觀”、“種族優秀論”,鼓吹複活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希望恢複曆史上專製暴虐、侵略鄰國的時代,奉行弱肉強食的強權主義,主張通過侵略、征服來確立日本的國際地位。日本右翼勢力反對現行和平憲法,要求修改《自衛隊法》,大力發展其軍事力量,以軍事大國的實力參與國際事務。
  二、從與政界的關係來看,日本右翼勢力與日本政界有著極其密切的聯係。1996年以來的日本曆屆首相,無一不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小泉純一郎也不例外,他是右翼勢力的代言人,在任期已五次參拜靖國神社。
  三、從對華關係上看,日本右翼勢力否認侵略戰爭,美化侵略曆史,把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說成是“為了解放白人殖民地”,鼓吹“自由主義史觀”、“大東亞戰爭史觀”,要求改變“自虐的東京審判史觀”。在我國領土釣魚島上樹立燈塔和神社,塗寫反華標語,在大阪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會議。在高中曆史教科書中,刪除了有關二戰期間強征慰安婦的史實。這些都嚴重損害了中日關係的正常發展。
  四、街頭右翼分子與學術右翼分子遙相呼應。街頭右翼分子,經常上街遊行示威,呼喊口號,製造噪音,大搞暴力活動,擾亂治安秩序。學術右翼分子,指活躍在文化、教育、思想各界的右翼分子。自80年代以來,一批學術右翼分子紛紛刪改曆史、著書立說,其代表人物有:田中正明、板倉由明、鈴木明和阿羅健一等人,他們相繼拋出了《南京大屠殺虛構論》、《“南京大屠殺”之幻想》、《虛構的南京大屠殺證據》等。這些右翼學術分子往往以文化活動與學術研究為幌子,給街頭右翼分子或明或暗的支持。
  1993年8月23日成立。是由日本自民黨“報答英靈議員協議會”“遺屬議員協議會”、“大家一起來參拜靖國神社國會議員會”的基礎上成立的。其成立的背景是1993年8月10日細川護熙當選首相後答記者問時稱,太平洋戰爭是“侵略戰爭”。自民黨的上述三個組織認為細川的講話是錯誤的。自民黨為了逼迫細川承認所說的話是錯誤的,故組織該會,其宗旨是要“確立以公正的史實為基礎的日本人本身的曆史觀是亟待解決的課題”,為否定侵略曆史開展一係列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活動。該委員會的委員長是前防衛廳長官、眾議員山中貞則,事務局長是板垣正(被處決的甲級戰犯板垣征四郎的次子)。總顧問是日本遺族會的會長橋本龍太郎,顧問中包括橋本龍太郎、櫻內義雄、藤尾正行、奧野誠亮等,組成人員有自民黨105位議員,其中眾議員76名,參議員29名。
該會從1993年10月至1995年2月,共組織20次報告會,專門請一些所謂的著名學者做報告,歪曲曆史,成為日本美化侵略戰爭的一支“核心隊伍”,如自稱是甲級戰犯鬆井石根秘書的田中正明、右翼學者小崛桂一郎、江藤淳、中村粲等。每次出席的議員平均為56名,20次會議的出席人數達1116人次。可謂給日本國會中的自民黨議員補了曆史發展狀況課。但這種曆史課究竟是什麽呢"即如何總結大東亞戰爭。該委員會將日本一些右翼學者的講演匯編成書,取名為《大東亞戰爭的總結》,並於1995年8月10日出版發行。
  其主要反動觀點是:一、大東亞戰爭是“解放戰爭”、“自衛戰爭”。二、侵華戰爭是日本“維護正當權益”。三、南京大屠殺是“捏造”的。四、慰安婦“不是強征”,是公娼。五、東京審判是戰勝者對戰敗者的“複仇儀式”。六、日本與德國“不能相提並論”,德國所犯的是違反人道的納粹罪行,而日本所犯的是戰爭罪,戰勝國也會犯這樣的罪行。七、日本“沒有違反國際法”,按照國際法的解釋,戰爭就是紳士之間的決鬥。戰爭期間或戰後的一切國際法都是針對日本的。八、反省、謝罪是“思想犯罪”。
  對此有世界評論指出,“中國和韓國如今的崛起撼動了日本在亞洲經濟,外交和文化的領導地位,這激起了日本國內新一輪的仇外情緒。”的確,一係列右翼傾向的作品實際上反映了日本對於鄰國崛起的不安和對歐美發達國家的自卑感。動漫產業作為日本的驕傲也被右翼所利用,企圖通過通俗易懂的手法達到更大的影響力,煽動更多青年漫畫迷加入他們的陣營。
  極右翼與法西斯在歐洲,極右翼勢力已經遍及各地,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形形色色的極右翼組織。其中,尤以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為典型。說它們是典型,當然首先是因為這三個國家的極右翼勢力與法西斯有著極深厚的曆史淵源,德國、奧地利、意大利是法西斯的滋生地。在亞洲,極右翼勢力主要集中在日本。因為與德國(奧)、意大利一樣,日本同樣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是東方法西斯的滋生地。
  曆史上的極右翼勢力,主要是指與傳統概念上的左翼右翼相區別的一種政治思潮、政治範疇,自有政治派別劃分以來,它就存在了。法西斯不一樣,它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極右翼勢力泛濫的基礎上,經第一次世界大戰,集極端民族主義、民族複仇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於一身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反動曆史現象。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垮台,法西斯一詞也就演化成了表述法西斯反動、反民主、凶殘、侵略本性的代名詞。因此,嚴格地講,極右翼的概念,在內涵上要比法西斯廣義得多,而法西斯是極右翼勢力中的典型表現。這就是當前談到極右翼勢力的時候,往往把"新法西斯"、"新納粹"之類突出出來的原因。
  既然法西斯是在極右翼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就要清醒地看到極右翼勢力與法西斯之間本質上的內在聯係,更要警惕有人利用各種借口否認或掩飾這種內在聯係,蓄意為新法西斯鋪設溫床。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