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紗緬”:上上世紀日本的德川幕府後期,明治維新以前,橫濱開港向世界打開窗口,湧現了一批些被時代潮流翻弄的女性,她們是日本政府(幕府)特批公開承認的娼妓:被稱為羅紗緬(Rashamen、羅紗綿)即“小綿羊”之意。後來“羅紗緬”在日本專門指那些以外國人為對象的“遊女”(娼妓)、也是指對那些成為外國人的小妾的女性的蔑稱。又叫“洋妾”、“外妾”。
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風尚,人們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並在行動上追隨效仿,自然會形成當時的一種文化趨向。當然,文化趨向並不像風尚那樣沒有定向,它會呈現某個階層的文化追求,進而形成一個社會的文化認同,甚至凝聚起整個民族的情感。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市井語言而這些語言往往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逝。
“南洋姐”:是日本曆史上被拐賣到南洋從事賣淫活動的婦女的統稱。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政府為了積累資金發展資本主義,曾把大批的日本青年女性販賣到海外作為謀取外匯的一個手段,此舉形成了世界曆史上罕見的賣淫人口大流動。由於南洋群島是其最為龐大的聚集地之一,因此中文直接稱其為“南洋姐”。
電影《望鄉》反映的是日本在20世紀初,當時日本政府動員了一批婦女到南洋去賣淫做妓女,她們所得的這個收入,是要用於日本現代化建設。從明治末年(1897)開始,直到大正初年(1920),日本政府為了積累資金發展資本主義,曾把販賣妓女到海外作為謀取外匯的一個手段。而南洋,尤其是山打根地區,是日本妓女相對集中的地區。這些被迫賣淫的婦女就被稱為“南洋姐”。她們為國家賺取了外匯,命運留給她們的卻是精神和肉體上無法愈合的創傷。
從1920年代以後,由於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致使日本國內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對於婦女和兒童權利的呼籲,販賣妓女的活動日益衰落。就在此時,大量南洋姐返回日本。但是,她們回國後卻受到全國人民甚至包括自己的親人的排斥,她們必須在偏僻的地方孤獨的生活。
“鹹水妹”:清末民初的新生職業,專門接待洋人,被世人貶低唾棄。通俗地說,就是靠出賣肉體換取金錢維生的女性。這種職業自古以來就存在,但在晚清那個社會背景下,她們被視為社會最底層的人群。她們在公共場合常被貼上恥辱的標簽,受到世人的鄙夷和排斥,成為社會中的隱痛。她們所從事的職業,也注定了無法擁有安定的家庭與後代。
“鹹水妹”這個詞最早源自廣東一帶,多數“鹹水妹”生活在水鄉和沿海地區。她們當中,有的人似乎天生就被命運捉弄注定要淪為妓女,也有不少是被人販子騙賣或陷入困境,流落至此。關於“鹹水妹”一詞的來源,據說是西方人的音譯,最初被稱作“鹹酸梅”,寓意“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她們複雜而矛盾的態度。後來,“鹹水妹”成為專指賣身女性的俗稱,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東洋之花”:民國時期,上海成為各國妓女的聚集地,日本妓女以‘文化輸出’之名湧入,白俄難民女子為生存淪落風塵。她們在租界的霓虹下交織成一段複雜的曆史,既是殖民經濟的產物,也是亂世中女性命運的縮影。
民國時期中國的妓業,那些來自外國的妓女。外國人在中國開設的妓院被叫做“外國堂子”,這種妓院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有,其中以上海數量最多,畢竟上海從晚清開始對外開放程度在國內是最高的。
外國妓女中最早進入中國上海的是日本妓女。1872年,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府公布了一道娼妓解放令,隨後,日本的一些政府官員、政客便利用各種機會大肆宣傳和鼓噪“婦女要解放性的生產力”,推動日本婦女到海外為國家、為家庭賺取外匯。日本萬元大鈔上的人物——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曾說過“日本對付亞洲有兩種武器,一是槍,二是娘子軍”,由此可見一斑。“流鶯”作為一種特殊職業群體,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呈現多元形態。曆史上該詞匯可追溯至19世紀英國俚語(dollymop)與清朝漁船妓女群體,現代則集中體現於新加坡芽籠合法紅燈區、日本大久保公園站街現象等典型場域。
川渝方言“梭葉子”在四川、重慶地區主要指暗娼、妓女或涉及不正當男女關係的女性。該詞在五六十年代用於替代直白稱謂,常見於雙橋子、青羊宮黑市等隱蔽場所,交易價格約為一碗小麵錢或兩斤糧票。川妓多來自周邊農婦,條件簡陋;揚妓則擅長吹拉彈唱且價格高昂。該詞使用延續至八九十年代後被“小姐”取代,社會態度從嚴重貶斥逐漸泛化為日常罵架用語。“梭爺子”罵那些做事不出力,遇事總是躲避,不負責任。做事梭邊邊的人。
在清朝末年,帝國主義侵略和太平天國運動讓東部沿海省市動蕩不安。為了躲避戰亂,很多蘇杭的歌姬舞女和揚州的妓女們,紛紛逃難到相對安定的四川。因為她們大多是從蘇州(江蘇)遷來的,所以四川人就把這些妓女叫做“蘇姨子”,以示區別。
川人稱“姨子”為姨妹兒,俗話有“姨妹兒一半是姐夫的”,表示姐夫和姨妹兒關係親近。嫖客們沉迷於這些妓女的溫柔鄉,流連忘返,稱呼她們為“姨子”,更加親近了。還有一種稱呼法,妓女稱呼鴇母為姨媽,嫖客稱嫖客為姨子。
那麽,“梭葉子”這個名字又是怎麽來的呢?這要歸結於南路話(崇州、溫江、邛崍、樂山、宜賓等地的話)。南路人曾把蘇坡橋(現在成都青羊區,也叫“娑波橋”)叫做“梭波橋”,他們稱“一,姨”這類讀音為“葉”(現可考彭州、崇州、什邡等地也這樣發音),因此“蘇姨子”就被叫做“梭葉子”。
在《四川方言與文化》這本書上講到,“梭葉子”是“蘇姨子”的音訛。因為“梭葉子”是南路人說的南路話,有人解釋:因為清初的移民向西,最後到達的地點是成都,所以成都人說的是湖廣話,而成都再往溫江以西,因為有金馬河阻隔,張獻忠的大屠殺未及於此,隻派了官員和小部隊前去占領,後來也就沒有移民覆蓋,所以方言全都是明代以前形成的南路話。因此,可以理解為“梭葉子”隻是對成都“湖廣話”的老四川話發音。
1949年以後,妓女被取締,“蘇姨子”的意義也發生了相應轉變,變成了對生活作風不檢點女人的稱謂。
《望鄉》是由東寶國際出品,熊井啟執導,廣澤榮、熊井啟、山崎豐子編劇,栗原小卷、田中絹代等主演的曆史戰爭電影。該片於1974年11月2日在日本上映。該片取材於山崎朋子的原著《山打根八番娼館》,講述了13歲的北川崎被人販子帶到了南洋的婆羅州,在一個名為八號館的妓院做妓女的悲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