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咀外文嚼漢字(463)爺牽孫手遊,麻姑手噱頭

(2025-11-09 04:30:26) 下一個

  爺牽孫手遊
  繭指微持幼掌根,
  含飴世話弄萌孫。
  相承一脈平京旅,
  百感上蒼眷顧恩。

  日本人將“孫之手”用於“撓癢耙”,“搔癢棍”之類的表示。其中必定有噱頭!
  原來搔把、搔耙、癢抓抓等源自“麻姑手”。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衝應真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仙,《神仙傳》說她為建昌人,修道牟州東南姑餘山,東漢桓帝時,麻姑應王方平之約,降於蔡經家,能擲米成珠,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
  史料記載,麻姑形象為十八、九歲的女性,貌美,頭頂有發髻,餘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繡,光彩耀目。
  麻姑手指神話中仙女麻姑的纖長手指,後衍生為對女性美手的代稱,並特指一種形似鳥爪的竹製搔背工具。
  宋代起,文人將其轉化為對女子靈巧纖手的審美表達,如蘇轍詩句“背癢莫念麻姑爪”,兼具神話與實用聯想‌。
  明清時期出現竹製“麻姑爪”,形似纖長手指,柄長約三寸,頂端彎曲如爪,用於搔癢,被文人視為書齋雅玩‌。
  傳到日本“Magu”(麻姑),訛變成“Mago”與“孫”字發音近似,便成了“孫之手”。以訛傳訛日本人今天就隻知道“搔癢耙”是“孫子手”而不知道“麻姑”是誰了。 grandchild's hand→backscratcher;scratch-back(“麻姑爪”)。抓癢工具,抓耙子,不求人,又稱撓背器、抓背器,是中國傳統搔癢工具,形似手臂,多以竹木材質製成,古代亦有采用象牙、玉石等材料製作。其曆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因使用時能如人意而被稱為“如意”,別名搔杖、爪杖,屬於民間常用生活器物;癢癢撓兒是中國傳統撓癢工具,多用竹、木等材質製成,主體呈長柄結構,前端設彎形梳齒狀設計。該器具在民間有“老頭樂”、“抓撓”等別稱。

  爺爺與孫子之間的關係是直係血親中的隔代傳承。爺爺作為家族的長輩,承載著豐富的曆史記憶與生活智慧,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傳遞給下一代——他的孫子。孫子則在爺爺的關愛與教導下茁壯成長,既繼承了家族的優良傳統,又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爺爺和孫子之間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親密感。夕陽西下,爺爺總會拉著孫子的小手,漫步在鄉間的小路上,講述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孫子則瞪大眼睛,全神貫注地聽著,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了爺爺那溫暖的話語中。這份跨越歲月的陪伴與愛護,讓爺孫倆的心緊緊相連,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珍貴的部分。歲月悠悠,爺孫情深似海流。爺爺是那棵曆經風霜的老樹,根深葉茂,守護著家族的根基;孫子則是那棵初生的幼苗,沐浴在陽光下,汲取著大地的滋養。在爺爺的嗬護與指引下,孫子逐漸長成了參天大樹,與老樹並肩而立,共同守望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這份跨代的情誼,如同詩中所描繪的那樣,美好而動人。
  “爺與孫共浴”在日本溫泉的似家庭生活的輕鬆氛圍。這種獨特的習俗在日本的動漫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體現。其樂融融。這種家庭中的爺孫共浴,是爺與孫子共同享受的一種放鬆方式。

  爺孫牽手是溫情的體現,象征隔代親和天倫之樂。爺孫牽手被描繪為溫馨、歲月靜好的畫麵:爺爺牽著小孫兒的手,漫步在公園的小道上,幸福的笑容洋溢在兩人的臉上,大手牽小手,幼時共行走,歲歲皆歡愉”,強調陪伴、愛與傳承。‌‌
  爺爺輕撫孫子頭,眼中滿是寵溺,時間仿佛靜止;“小家夥蹦蹦跳跳,爺爺眼裏滿是寵溺”。‌‌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爺爺牽著你的小手,走過每一個春夏秋冬”“爺爺的陪伴是歲月長河中的溫馨港灣,是成長路上最堅實的依靠”。‌‌
  “幼時你牽我小手,老來我陪你白頭,代代相傳”或“爺孫情深如海洋,無盡溫暖在心頭蕩漾”。‌‌
  孫子的笑容是爺爺最大的幸福,願這份隔代親永遠甜蜜如初”,“歲月悠悠情更長,爺孫牽手話桑田”……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