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豐臣秀吉
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到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公卿、天下人,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一個貧農之子,成長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在當時的日本,為世人所驚歎。他修建了大阪城,並以此為大本營,花費了8年時間,統一了全日本。豐臣秀吉(1537-1598)是日本戰國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統一日本並製定征服朝鮮、中國和印度的擴張計劃。關於他計劃在寧波養老的說法主要有以下背景:
豐臣秀吉誤判地理距離,認為寧波到北京的距離與大阪到京都的距離相近(約50公裏),因此設想將天皇安置在北京,自己退居寧波遙控統治。這種認知源於日本對東亞地理的誤解,當時日本人誤判中國領土僅為日本的四五倍。
寧波是明朝重要港口,勘合貿易的主要集散地。豐臣秀吉認為控製寧波可掌控海上貿易,同時便於指揮對印作戰。這種戰略布局與其征服印度的目標直接相關。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為轉移內部矛盾(如大名間的權力鬥爭)並實現資源再分配,製定了橫跨亞洲的擴張計劃。盡管該設想因戰略失誤和資源不足未能實現,但反映了當時日本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局限。
萬曆二十年(1592年),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三十萬大軍入侵朝鮮,明朝出兵救援,中國史稱“萬曆援朝之戰”,朝鮮史稱“壬辰倭亂”,日本史稱“文祿、慶長之戰”。
據說豐臣秀吉在戰前狂妄地設想:滅亡明朝之後把日本天皇遷到北京,他自己則定居在寧波。
出身低下的豐臣秀吉能夠成為統一日本的“天下人”,其勵誌人生和傑出才能值得肯定。不過,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期間和統一日本之後也犯下了一些致命錯誤。這些失誤導致了這個政權的二世而亡,豐臣家族也落得了滅族的可悲結局。
1.未能徹底擊敗自己最大的政敵德川家康,在政權內部埋下了一顆最大的定時炸彈。
1582年本能寺之變後,豐臣秀吉迅速打出“為主公複仇”的旗號,占據了輿論高地。他也成功擊敗了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瀧川一益等覬覦最高權力的競爭者,徹底掌握了舊主信長的江山。
然而秀吉的專權引發了信長之子織田信雄的不滿,信雄遂聯合信長的忠實盟友德川家康與秀吉對抗。在1584年的小牧長久手之戰中,實力占優的秀吉未能擊敗家康。雖然家康之後向秀吉表示臣服,但他從未真心對秀吉效忠。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被轉封至關東的家康仍然是秀吉政權下最強力的大名,擁有250萬石領地。家康也並未參加文祿·慶長之役,這令家康擁有了顛覆豐臣政權的實力基礎。當然,秀吉對家康的潛在威脅同樣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為了製約家康還設立了“五大老”合議製度,希望借助前田利家、毛利輝元、上杉景勝等有利大名的力量壓製家康。但當時唯一能夠製約家康的人隻有前田利家,當利家於1599年逝世後,再無別人具備與家康抗衡的實力和資曆。
總之,在秀吉和他最倚重的顧命大臣前田利家相繼逝世後,國內已經無人能製衡家康。家康才得以幹預豐臣家內政、重新奪取天下。
2.豐臣秀吉貿然發動文祿慶長之役征伐朝鮮,導致文治派和武斷派的對立,也使忠於自己的西國大名實力損耗嚴重,削弱了統治根基。
秀吉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也希望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增加威望。他在1592-1598年之間,先後兩次對朝鮮發動戰爭,都動員了數十萬軍隊參戰。但侵朝戰爭以失敗告終,這不僅極大消耗了人力物力。戰爭中負責管理後勤的石田三成等奉行,又與直接作戰的武將產生矛盾。雙方相互指責對方未盡職守,由此引發了文治派和武斷派將領的衝突,使秀吉的統治威望受到極大影響。
更重要的是,作為遠征軍的主力,參戰的西國大名們損失慘重,而與秀吉不和的東國大名卻幾乎毫發無損。秀吉的侵朝戰爭也極大改變了國內的政治格局,削弱了他對地方大名的控製力,這也為秀吉逝世後大名之間的混戰埋下禍根。
3.“殺生關白”事件導致豐臣家族的繼承問題和政權的內部動蕩,使秀吉失去了唯一有能力的繼承人。
秀吉為了保證自己親生兒子豐臣秀賴的繼承權不受威脅,強令已經出家的養子豐臣秀次切腹自盡,還將秀次一族幾乎趕盡殺絕。此事也株連了許多大名。秀次之死對豐臣政權的負麵影響極為惡劣。秀次作為豐臣家族中唯一的成年者和家督,具有較為豐富的政治經驗和人望。秀次家族被滅一事導致豐臣家族勢力削弱。當秀吉逝世後,豐臣家族就陷入了完全沒有本家支持的危險狀態。
另外,被卷入“殺生關白”事件且又令秀吉不滿的大名,全部都在關原之戰中加入德川方成為東軍。除了在向朝鮮出兵時文治派和武斷派的對立外,秀次之死才是豐臣家和豐臣家臣團決裂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導致關原之戰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豐臣秀吉其實是在較為薄弱的基礎上,強行完成了某種程度的“統一”。 但正因為基礎的薄弱,才讓他更需要以非常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強化自己家族的絕對權威。結果自然是適得其反,過度消耗了自己家族的脆弱根基。所以說,豐臣秀吉家族的敗亡,也是一種必然。
參考:秦朝滅亡的必然性主要體現在其統治方式與政策嚴重損害了社會生產力,為農民起義提供了導火索,最終導致統治體係崩潰。
暴政與嚴刑峻法
秦朝延續法家思想,實施連坐製度、嚴刑酷罰,民眾生活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中。徳非所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暴政導致民心盡失。
過度消耗社會資源
秦始皇在統一後仍大興土木(如阿房宮、驪山陵墓),並持續發動戰爭。徭役、兵役負擔遠超曆史水平,農業生產力被嚴重削弱,引發廣泛不滿。
統治集團腐敗
秦二世時期昏庸,趙高專權導致政治內鬥,中央集權體係名存實亡。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加劇,無法有效應對起義。
起義的導火索
陳勝、吳廣因雨失期被處死引發大澤鄉起義,但實質是長期積壓的民怨爆發。這一事件成為全國反抗的起點,最終導致秦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