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情懷

人生,便是我們走入時間,周遭看看,留一點痕跡罷了。
正文

吃在教會

(2009-03-03 12:29:14) 下一個
吃在教會

看到題目,一定會有人說:有沒有搞錯,教會不是敬拜神的地方嗎?怎麽讓你給說的象個飯館似的?

那你是不是沒去過所謂北美華人教會?放眼望去,小到團契,中到查經班,大到教會,有不吃的嗎?說的過分一點,不吃似乎無以為教矣。

民以食為天,已入了我們的血液,不吃,不算待客之道,吃的不隆重,顯不出待客的真誠。北美的華人教會都有個從幾戶人家開始,長成,壯大的過程,開始,多又由這幾乎人家,開放家庭給大家查經起。請人家來查經,總是客,不吃行嗎?於是,平日小吃,曰茶點;節日大吃,曰愛宴。光吃請也有點於心難忍,各人帶菜吧。於是,在愛宴你就能吃到各色美食,縱貫南北,橫通東西,應有盡有。查經之餘,便查菜譜,分享屬靈體會之後,便交流煎炒烹炸心得,其樂融融,其樂融融。

吃,慢慢地就進入到教會的事奉行列,好象也有了目的和意義,好象不再是我們的民俗,而具備了屬靈的含義。

接下來,大家能幫我想想,可不可以不吃?

好,先把有關吃與不吃的政策討論放在一邊,來看看吃,和由吃帶來的"人生百麵"。

教會,我們教會,是從一間說廣東話的華人教會的國語團契而來的。廣東人的吃是出名的,而這種教會的運作方式也就被帶了過來。那是教會還很小的時候,每到愛宴,大夥帶菜過來。問題來了,人不是每周都過來,一定有人不知道當天聚餐,人來而菜沒來;也有人雖來,但菜帶的少的;也有根本就是來吃的,本沒想帶菜的。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該是有幾年吧,每到聚餐日,就在不斷的數算,來了多少人,帶了多少菜,夠吃不夠吃,等等。直到人走菜淨才算鬆了一口氣。

這樣一來,敬拜都快變成"敬菜"了,此其一。

人來菜不來,人多來菜少來,群眾的眼睛在這種事上偏偏又是雪亮的,於是,就有了成見,就有了隔閡。在加上餐後的收拾,餐中小孩子的照料,控製減少本來就不多的食物的浪費,都是產生彼此論斷的極佳土壤,此其二。

沒有聚餐,大家整幾句屬靈的術語,麵子上都很光鮮,都很"神的兒女"。一頓聚餐下來,原形畢現,患得患失的有,比東比西的有,挑三檢四的有,袖手旁觀的也有。幾年下來,深知,原來聚餐,也是反映我們靈命的鏡子。

神學兜的並不轉的弟兄,可帶來供十幾人吃的飯食;禱告說不了幾句的姐妹,每每餐後洗碗,一洗就是幾年。而屬靈的事情都讓別人"作"了。

所以,應象不停止聚會一樣,不停止聚餐,讓它來起點吃以外的作用,弟兄姐妹們,意下如何?

教會的吃還蔓延到教會其他的事工上,首推一例,查經班。我曾參加打理過一個校園查經班,建立時,我沒在那,鼎盛時有六七十人參加查經,後來主領的牧師離開,查經班人就少了下來。等到我去的時候,隻有十幾個人了,這到不是什麽臨危受命,完全是我就住在那校園附近,走路五分鍾,而且,主領的人畢業就要走了。

查經班周五下班後開始,提供晚飯,然後查到九點。我去了後,問:不吃行不?答曰:不行,不吃沒人來。再問:來的是為吃,還是為查經?答曰:甭管為什麽,反正不吃就是沒人來。我抬杠的勁上來了:酒好尚不怕巷子深,難道神的真道還不如飯食更有魅力?一上綱上線至如此,眾皆啞然。

體會一:在教會如你在話語上占了至高點,別人拿你沒法。

但是,我也就是說說,抬抬杠,並沒真不讓吃。

幸好。

查經繼續,查羅馬書,從三個人查到了三十個人,又查到了五十個人。始終也沒試過沒飯行不行,但我們都知道,有時有飯也不行。查經班人又多了,弄飯也需要更多的人,弄飯的人慢慢也能帶查經了,越來越多的人由查經班而加入教會,越來越多反饋回來的消息說從查經班出去的人成了那裏教會的主要同工。我一直在想,是飯的功勞,還是神的心意?

體會二:好象對的事情不一定對,別太拿自己對的意見當回事。

說回到吃,你是拿它當手段,去拉人,還是真的出於對參加者的關愛為他們提供方便,表麵上看不出來,但神知道。

弟兄姐妹們,如果我們的愛心能和"工作"有一個切割,是不是更能體會神的恩典和祝福?  

吃在任何華人的群組活動中都不可或缺,在華人教會的活動中,吃也占了不小的比重。往往組織一場布道會,辦一次退修會,搞一個福音營,除去講員,吃就是花經曆最到的事工。

既然如此,就應在飯食的準備上有更多"屬靈"的思考。當然不會有什麽"屬靈菜譜"(忽然想到心靈雞湯),而是說對吃的應是愛的體現,而不是招攬的手段;對作的,更應是學作忠心仆人的好操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xingfu^^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在教會才學會了洗碗。麵對生活從此變低了姿態。受益匪淺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