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我對基督教“三一論”的初步理解(下)
(2007-02-01 11:08:02)
下一個
四、古希臘哲學中的ousia/being及有關理論對“三一論”形成的影響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信仰,一方麵來源於聖經啟示,即聖經中關於聖父、聖子與聖靈的啟示,稱為oikononia,不過聖經卻沒有明確給出三一論的定義;另一方麵,來源於希臘哲學概念和思想的運用,稱為theologia。基督教誕生的世界首先是希臘語的世界,教義的理解、詮釋與傳播離不開希臘文化的思維與氣質,特別是古希臘哲學。“事實上,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塑造三位一體神學的規範,正是建立在對於on的語義學的新的洞察的基礎上的。”(章雪富著《希臘哲學的B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古希臘哲學的主線是什麽?學者楊適先生概括說:“如果我們要把希臘哲學的思想概念及其全部發展表述成一個總線索或一個大網絡,那貫穿始終的主要概念就是‘自然—本原’、‘存在/是—存在/是本身’和‘神’這三個。”(楊適著《古希臘哲學探本》,商務印書館,2003)。這裏特有的一個核心概念:是,其含義除了表示“真”、存在、是其所是之規定性(靜)、真理、真相、本原、本體、邏各斯之外,還有更深的含義最終指向“神”——“無所不在的存在/實在或宇宙萬事萬物,其終極根源‘在’之為‘在’,一切民族和各種文化中原來都用‘神’或‘天’來表示。所以在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斯多亞派那裏,表示真善和終極因的‘在’本身,也仍然叫做‘神’,並把哲學叫做神學。”(同上書)因之,在羅馬時代,用希臘語中的“神”(最高的“無所不在之在”)翻譯過來直指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沒有多少麻煩,因為希臘文化讓羅馬的知識人一早明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無限而又寓於一切具體的存在”以及最高存在可以化身流變而毫無變異的存在這樣一種觀念,這一點與近代以還的哲學很不相同。
《尼西亞信經》稱:“我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出生於光而為光,出生於真上帝而為真上帝,受生而非被造,與父一體[本質同一homoousios tio Patri]”。這裏的homoousios一詞,即希臘哲學的ousia/being。早期基督教神學具有明顯的希臘哲學色彩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正是這種思維使基督教教義真正脫離了猶太人傳統的限製成為新的宗教學說。所謂One Ousia,Three Hypostasis ,也即One Bing Three Hypostasis,希臘基督教教父們視之為可以互換的術語。
bing原來是一個動詞,寫為eimi,從柏拉圖開始希臘哲學從ousia這個層麵上論證eimi,最終使其名詞化。在一般情況下,柏拉圖用ousia指永久性、永恒的實在,與流變不居的東西相對。到了亞裏士多德,ousia則具有本質的先在性,同時又具有本質的普遍性。亞氏表述第一本體的存在時還有一個詞hypokeimenon,是一個體的存在:既不表述主體又不存在於主體之中的存在者,但卻被主體所表述著,這樣一個存在者是獨立的,不依附他物的。亞裏士多德思想對三一論的形成有重要的貢獻,尼西亞會議後的三一論,常以ousia指一神性,以hypokeimenon指三個位格。是其所是之“是”是指普遍的、本質上的規定性,而物之為物如何發生(如何是)則是個別的具體的存在,兩種存在在最高一層與原初層麵上是“一”,“一”可以包含並成為“萬”(多)同時保持其內在的同一性,其hypokeimenon雖不同,但其ousia卻相同。亞裏士多德又認為ousia是關係性的,在hypokeimenon之中才能體現出來:ousia在hypokeimenon中顯現為“因”,物之是其所是,乃因有第一本體、純形式、to on hei on。基督教思想家據此而引申出聖父、聖子、聖靈的位格性存在狀態的ousia(經世)中顯現出上帝本身(on)。這樣,在對on的語義把握中,基督教開出了一條正確理解“三一論”的路子,這方麵的理路我以章雪富先生的一段話概括之:
ousia作為“存在”與ousia作為“本體/本質”的實存性聯係,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麵:(1)ousia不存在於其他事物之中,而是萬物存在於它的裏麵或者是它的某個層麵之中。也就是說,ousia是絕對主體。(2)、ousia本身是存在的恒久形式(恒是),它常住於變化之中。這裏講的是希臘本體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麵:ousia本身固然是不可流變的,然而它可以表征為流變的形式,不影響本體自身的恒是。
(氐著《希臘哲學的B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這樣,問題的理解就容易許多了。早期基督教如何確立這個“三位一體真神”的教義,其高超的思辯能力也就顯示出其圓融通透的形態了:
這意味著,位格隻要與ousia屬性相關,位格間的關係就是同等性的關係。另一方麵,ousia一詞在基督教上帝觀的使用中又不是單向度的,它的意義是發散性的。在與不同的術語相關時,體現出本體論的不同關係。例如在與sumbebkota(注:偶性)相關使用時,它表現了上帝與人的關係與上帝自身的關係的不同性,前者是本質相似的關係,後者是本質同一的關係。這樣上帝作為上帝本身與上帝作為人類認識中的上帝之間存在著界限,經世三一中的上帝與上帝自身(內在三一)是不完全同等的,它是ousia作為“關係性”的不同體現。(同上書)
homoousios一詞(即ousia/bing)由此獲得完全理論化係統化的表述。卡帕多西亞教父巴西爾在反駁異端時作了如下闡述:
我的聲明就是這樣。我們談論特殊與特定對象的方式,就用homoousios之名來指示.......那麽,這就是homoousios或“具身份”(under-standing),而非沒有限定的觀念或質“ousia”。Ousia意指一般事物,並沒有“身份”可言。但是,“身份”這個觀念,借著表現出現的特性,把“身份”或者“限定”賦予一般以及沒有身份的事物。(轉引自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這裏的“身份”與“位格”是同一個意思。on表示著上帝的整體,而homoousios則分述著上帝工作時的三個形態。這一語義學上的創新運用“把bing/ousia運用於基督教信仰,使得聖經在theologia的敘事中脫離猶太傳統的限製而進入到希臘哲學的框架之中。”(章雪富《希臘哲學的Bing和早期基督教的上帝觀》)
五、三一論形成的曆史背景及對基督教的影響
1、基督教在羅馬的勝利
從耶穌到《尼西亞信經》的正式被確認,期間經曆了近四百年。基督教能夠在羅馬最後成為壓倒一節的宗教,除了君士坦丁大帝的歸信之外,在這之前的基督教在二百年間迅速成為羅馬社會底層主流性宗教。這得益於基督教一開始就與社會最底層人民的苦難的息息關懷。在湯因比的著作中有這樣的分析:
基督教求助於民眾的理由有三個:它將民眾當成人類的靈魂,而不是無產者;它以關心孤寡病老的實際方式體現了對民眾的體恤,而無論羅馬帝國的統一政府還是城邦國家的都市政府都未能給他們任何可以相比的幫助;基督教做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基督教理想的鼓舞下無私地完成的,也根本沒有尋求新的皈依者這樣不可告人的目的。......基督教之所以深得人心是因為他們為民眾所做的事比任何其他與之競爭的高級宗教、帝國當局或市政當局都要多,而且在羅馬帝國裏,基督教是除了職業士兵之外願意為理想而獻出生命的唯一一種人。(氏著《一個曆史學家的宗教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有關史料顯示了湯氏這一概括的正確性。另一個原因是:羅馬宗教是一種實用性宗教(很有點與中國民間崇拜相似),著名宗教思想史家米恰爾.伊利亞德說:“羅馬人極其缺乏神話的想象力,漠視形而上學,卻對具體、個別且直接的事物十分感興趣。羅馬人的宗教特點是實用主義,追求實效以及尤其將有機的集體:家庭、宗族和祖國統統‘神聖化’。羅馬人講求紀律,崇尚誠信,忠於國家以及將宗教特權淩駕於法律之上,這都是通過壓抑個性而實現的:個人隻是因為他所屬的群體才有意義”(氏著《宗教思想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那麽,基督教出現的後果就有重要意義了:“高級宗教是填補因羅馬帝國生活無聊而在絕大多數居民的靈魂中造成精神真空的兩個不相容和競爭性的努力。”(湯因比《一個曆史學家的宗教觀》)
所以,很自然,基督教一開始就為羅馬帝國所不容忍。羅馬曆史上發生過多次對基督教的鎮壓,其罪名——在今天看來不可理喻——基督教是無神論!原來羅馬人把愷撒奉為至高的神,同時認為神隻能是希臘—羅馬萬神殿中的諸神(因為羅馬人的“實用主義”),而基督教則認為愷撒不是,所以按照當年的法律,處死基督教徒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其手段之殘暴,則屬於人類曆史之最:大批基督教徒僅僅因為信基督而被釘十字架、活活地燒死、投入鬥獸場喂獅子、砍頭等等。但因為底層民眾與有產者、帝國統治者的矛盾太深了,社會不斷出現分裂,基督教越被鎮壓,信的人反而越來越多,到君士坦丁時代,基督教實質已經成為羅馬最多信徒的宗教之一,不到三百年間勢力變化極大。
基督教以其獻身精神——不是為了某個集體、某個皇朝或皇帝,而是為了上帝——戰勝了希臘世界西半部的所有宗教和政治力量。(東半部則是大乘佛教、伊朗的瑣羅德斯教等,這些地方基督教的力量微弱)
2、基督教一定要解決的信仰係統問題
三一論是在教會早期發展的迫切性中誕生的神學理論。基督教的勢力不斷擴大,麵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它是新宗教,其誕生不是基於係統的神學思考,開始時有的僅是耶穌留下來的教導(福音書)、使徒書信以及與猶太教共用的聖經(舊約),對於如何理解這種宗教的本質、理解和詮釋福音書,都急需統一而深刻高明的神學。這項工作的迫切性,不言而喻了。
按照“新約”,聖父、聖子、聖靈都是信徒的主。但是耶穌一開始就教導並承認《舊約》的聖經地位,保羅也是這樣,所有最早期教會用的聖經就是舊約,那若按照猶太人信奉的“舊約”,上帝隻有一位,一神,如果基督教視耶穌為救主,豈不是基督教崇拜上帝之外的還多一個神?再加上一個聖靈,這幾者到底是什麽關係?這讓教會不安,讓信徒迷惑,也讓猶太教徒感到憤怒。同時,另一方麵,基督教除了要應付來自猶太教的質疑之外,更有多種異教的混入,例如諾斯替教,他們中有人提出“耶穌是人非神”的論點,認為耶穌不可能是神,神是不會改用“汙穢的肉體”而成道的(在諾斯替教看來,凡是物質的東西、具體有形的東西都是殘破的、不潔的),又有人提出“基督幻影論”,說到世界來的這個耶穌是上帝的幻影,是非物質的,他在十字架上受死也是幻影,真正的上帝不可能死在十字架上;在尼西亞會議前,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耶穌如果是神受生的(童女懷孕),則他在生命上就有一個明確的起點了,而上帝不可能有起點,如果耶穌是上帝的話,則是自相矛盾的說法,這一種觀點是基督教史上有名的阿裏烏主義。總之,關於耶穌的神性、人性、聖靈的位置等等,一直爭論不休,一直受到當時其宗教的影響,紛亂不已,如何分別清楚哪些是來自神,哪些是來自人的,這個教義成為了焦點之焦點。
現在我們知道最早提出“三一論”的是雅典的阿薩納戈拉斯(約公元二世紀),後經愛任紐、德爾圖良、奧利金、卡帕多西亞教父(這是一個群體)、奧古斯丁等偉大的神學家及其周邊的信徒,曆經一百年多把它完善成可以清晰準確地表述上帝位格的學說。
3、《信經》
君士坦丁大帝歸信基督教後,目睹了教會內因為基督教的神性問題以引發的種種爭論,有些還非常的激烈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於是他決定召開一次主教會議,集體地把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用盡量精簡而準確的方式確定下來,公諸於世。這就是西方曆史上很著名的尼西亞會議的由來,這個會議於325年舉行。會議的中心就是圍繞著三一問題展開,並集體編寫了《信經》。其中的關鍵就是使用了希臘哲學的重要概念homoousios(本質同一)來解決三一問題。這一著使得大家對於新約啟示的主旨把握完全地處於理性可領受、表達清晰準確的地步了。這個教義到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三一問題”,標準地確立了基督教信仰的完全要義。現全文引述如下:
我們相信一神,
全能的父,
一切有形與無形的
天地的創造主。
我們相信一主,耶穌基督,
神的獨生子,
永恒從父受生,
神從神,光從光,
真神從真神,
受生,不是受造,
與父為一。
萬物透過他受造。
為了我們人類與我們的救恩
他從天降臨;
借著聖靈的大能,
他從童貞女馬利亞道成肉身,
成為一個人。
為我們的緣故
被本丟彼拉多釘十字架,
受死並且被埋葬。
根據聖經的話
第三天複活;升到天上,
坐在父神的右邊。
他會在榮耀中再來
審判活人與死人,
他的國度永遠無窮,
我們相信聖靈,
賜給生命的主,
他來自父神(與子)。
與父、子同受敬拜和榮耀。
他透過先知說話。
我們相信一個聖潔、大公與使徒的教會,
我們承認一個使罪赦免的洗禮,
我們盼望死人複活,
以及來世的生命。阿們!
六、結語
從基督教的本質來說,不承認三一教義的就恐怕很難說他是基督教了,這是它區別於宗教的根本性教義之一。特別在一神信仰係統裏,上帝都是共同信仰著的,但基督教的特點就在於他對“上帝”位格的認定上。這是一個重大的印記,甚至說是本質性的印記。在教會史上,有一些傳說很有趣,有人說在驅魔的時候,用“三一真神”的名義,鬼聽到了就會有絕望的反應,不是退卻逃跑,就是瘋狂地反撲,而最終都被製服,從一個側麵可見這個教義所指的重大了。
理解這個教義的關鍵性知識,除了對《聖經》的熟知之外,就是還要對希臘哲學的概念內含與生發史及其對基督教形成的影響要有所了解,這是很有趣的現象。沒有這種專門的修養(那怕是初步),就一定覺得這個教義非常古怪,不成理。而現實中我們聽到的反三一論的觀點,也體現出這種“不理解”的隔閡,東方人尤甚,舉世公認,東方思想中缺乏“Bing”的理念,不要說儒學或者說其它人,連中國教會內的信徒能把這個教義說清楚的人也不多,這多少都是遺憾的事。
不過,我以為也有最簡單的理解:上帝是一,絕對的一,無限者、全能全知者;而聖父、聖子、聖靈則是這位上帝工作時的三個狀態,在位格上彼此獨立,在性質、事工與存在狀態上又完全同一。“分”的層麵上說,他們各自有特點和工作,即使這時,他們也是一個完全的上帝;在“合”的層麵上,三個位格是絕對的“一”,不是三個,不是三性,而是個、一性。對於普通信徒來說,我認為馬丁路德的話完全正確——“這裏需要的是信仰,而不是各種各樣的敏銳的思辯”(見保羅.阿爾托依茲著《馬丁.路德的神學》,譯林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