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行百裏者半九十
趣議翻譯
網上熱議溫總兩會發言被張璐精彩翻譯的"風流軼事"已有些日子了,覺著還有些"溫故而知新"的東西,而且張璐的那些"出彩"譯文以及有識網民的評頭論足,依然在網上時隱時現。
有年頭沒來"美壇"了,今天借用張璐翻譯的話題,作個回歸美壇"故裏"的由頭。隻是,大夥兒對這話題可能已經冷了。晚是晚了點兒,但procrastination是朋友認為我值得張揚的個性(家中鋪地板的材料都買兩年了,至今依舊遵循領袖教導,"我自巋然不動")。
見題目,看官覺著"去之可惜",那就往下讀;如觀後感到"讀之無味"有啃雞脖的悔意,我這兒給你作揖對不住。
在美壇搜索有關張璐翻譯的帖子,有三篇帶些代表性,用寫手名的首字母計,他們分別是Z篇、W篇和Y篇。
Z篇的字裏行間,指出張璐的美女"資格"頂多處在待定地位,譯文"質量"也隻是馬馬虎虎勉強過關,遠沒到應該受誇讚的水準。寫手觀察到,誇讚張璐翻譯的都是國人同胞,怎不見英美人士叫好? -- 有點意思。
W篇說,張是好樣兒的! 基於有過親曆親為的翻譯經曆,寫手認為,翻譯難,難在要具備常人少有的超常能力: 臨危不懼、一心二用、學貫中西 -- 有道理的。
Y篇是個轉貼,披露對張璐逐句點評讚賞有加的魁首是中國傳媒大學英語係的主任、著名翻譯家洪麗。張璐是雖不是傳媒大學的畢業生,但總理的翻譯,你不誇她誇誰? 有坐轎的,就得有抬轎的。雖翻譯家洪麗是前輩,張璐是後生,但轎裏坐的是總理翻譯,這轎就值得抬了。為了自身的紅利,洪麗誇張璐,實在也是無可厚非 -- 這是閑話,本篇要說的還是翻譯本身。
因溫總的話許多不是百姓日常語言,我們放過深奧的,撿個較為淺顯、與勞動群眾的語言比較接近的一句做例: 行百裏者半九十。
張璐的譯文是: 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
單從這句英文可以看出,洪麗有理由誇張璐英文好。選詞、詞序、語法俱佳,張璐英文"字正腔圓"不愧是國內高手!
可是,翻譯是兩語之間的橋,暢通與否還要看譯員的中文好不好。看官可能嫌我無端猜忌張璐中文不好? 是啊,說總理的翻譯英文真棒但中文太差? 這問題聽上去似乎是有點悖於常理,她可是中國總理最好的譯員?!
先看這句中文成語的意思: "行百裏者半九十",語出《戰國策¨秦策五》"行百裏者,半於九十",言指末路之難,比喻有些事情愈近成功愈難,好比黎明前的黑暗。行路難,做事難,以垂成之際為最,而智者尤盡心與此。
如果這樣的理解對頭,那麽成語中的"半"不單是"一半"或50%的意思,"半"是用來強調"未完成"的意思。
網上說,張璐會前"魔鬼訓練"、準備月餘,看來努力都用在英文上了,忽略了對自己語言中文的理解,後果是有些"丟人現眼"的。譯文裏所用"一半人(half of the people)" 真是無從評說,英美人士讀到"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 side"這句,恐要理解為"百裏之行,恐將有一半的人因不能走完全程而遭淘汰",這與中文成語的本意想去太遠。
對美女張璐的英文程度無庸置疑,擔崗中國政府首席英文翻譯,定然是中國培養的佼佼者,至少是矬子群裏個兒高的那位。但她對漢語的把握能力,有些不能讓人放心。張璐也許英文超強,但中文歉火候,坐在總理身邊傳播中文的博大精深,恐怕難以完成重大曆史使命。
還是那句話,做翻譯、用英文做表達之前,得先讀懂漢語!
中國人做學問,似有這樣的傾向: 過多著眼於最高境界追求最難的,而忽視最低標準忘卻"平平常常才是真"的道理。談翻譯,就必提嚴複"信達雅"、就必不忘林語堂"忠實、通順、美"(林有抄襲之嫌,同樣的意思,嚴用三個字,林用了五個字)。其實,這些人們推崇備至的信條,都多少有些名至實不惠、帶點兒"虛頭扒腦"的成分。"信達雅"、"忠實、通順、美",並無實用標準可言,說不說出來,都是翻譯人員自覺的努力方向。況且,死忠這些信條,並不一定能產生優秀作品,反之,不循信條,有時倒反佳作頻現。
Coke Cola的漢譯是"可口可樂",Pepsi Cola的中文名叫"百事可樂",您說這麽叫絕的翻譯,是從了"信達雅"、還是遵照了"忠實、通順、美"? 相反,Spain(西語自己的名字是Espania)譯成"西班牙",Portugal叫做"葡萄牙",這麽重要的國家名稱,翻譯者定然是要嚴肅遵循"信達雅"、"忠實、通順、美",可是有比這翻譯更臭的嗎? 兩顆牙? 文革後期中學複課時,地理老師講世界地理,說到這兩個國家,"解釋"他們的國家名稱,說是古時非洲有頭巨象來到歐洲,老死後一對象牙分處兩地,一個叫做西班牙、一個叫做葡萄牙 -- 希望看官中學時沒受過這對象牙的毒害。
中外交流,動輒就要輸出中國的博大精深,玩精英文化,往往事倍功半(中國的博大精深,不用你爭先恐後前赴後繼地非要硬塞給老外,上趕著的不是買賣。再說,已經不多了。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文化的,中國真正有價值的"博大精深",上百年來老外們明著搶暗著偷,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也要取了去的 -- 話外音)。
翻譯,裏頭沒有也不應該有那麽多精深噱頭,不就是把兩國話都整明白了說(寫)出來嘛!,能美更好,不能那就上大實話,精英玩過頭了,樸實更能顯美!
英文有句話,叫less is more,翻譯人員應鑒。翻譯時,多想想老外慣用的表達方式,切忌"收腸刮肚"用英文詞語加上中文的"文謅謅"堆砌出中國英文。
"行百裏者半九十"說的不就是"一百裏的路別隻走九十九"嘛! 我們可以就用些plain English,譯成"A 100-mile journey is nonetheless incomplete even if one travels 99"。用不著那些"embark, way side"這些"漂亮詞"!
如果你要強調"九十也隻是一半",那就稍作修改: A 100-mile journey is never completed till after one finishes the last mile。
當然,強調平民語言,不是不要讀書,而是要普遍提高平民文化。開卷有益什麽時候都是要的。在意學習中美兩國成語的人可能注意到,中國成語有"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是老子的話。傳媒大學英文係的洪麗老師們又會怎樣教他們的學子翻譯這句老子話語,我們無法知道,但美語已經有成語"A journey of 1000 miles starts with a single step",並加注這是老子的話。顯然,這成語是從中到英,翻譯時,對"之行、足下"等等哩個愣的中文古詞全然不顧,簡明樸實的英文小詞傳播了中華的"博大精深",那一詞single也給龍眼點了睛。
有了這句,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修正"行百裏者半九十"的翻譯: A 100-mile journey is never completed till after the traveler finishes the last single step。百裏之行,別說是九十九裏,就算差一步都不算完!
讀外文就是要花精力弄懂文化差異並善加運用。中國人"勤快",慣以安步當車,行路多始於足;老美人"懶",總想以車代步(你要願意說"老美長於發明創造",也隨你),所以"A journey of 1000 miles starts with a single step"中,隻說"行"要始於第一步,至於這第一步是由腳邁出還是由車輪滾過,不重要。
翻譯的mission之一,就是要在兩語之間居中彌合文化差異,使得交流能夠暢通,不覺生澀。中國的黃鼠狼愛吃雞,為得雞吃,所用騙殺術是放下身段去給雞拜年。而英美地界是狐狸愛吃雞,它騙殺雞的絕招是給雞窩站崗。所以有英美成語: A fox guarding the hen house。了解到這故事,溫總發言如用到"黃鼠狼給雞拜年",張璐譯出"A fox guarding the hen house",那才真叫一個精彩。如若不然,譯文可能是: "A skunk pays a visit to the hen house at new year's time。(然後,洪麗老師叫好,人們也為張璐所受的魔鬼訓練而肅然起敬)。
這樣的例子俯首可拾: 中國人說"燙手山芋",美國佬講"hot potato";中國人說"長話短說",美國佬有"A long story short",等等等等。最近,"蝸居"話題受熱議,中美都在傳,沒有人會把它譯成snail shell吧? 境外英文媒體對中國蝸居的用詞是cage apartment或capsule-size apartment。
千百年來,中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可是英文也沒閑著不發展,它也有它自己的燦爛曆史。中英兩文的語言表達,能找出對等意思的居多,而不是少(意思趨同,表達方式不同也應該不同),你找不著,更可能是因為你讀書不夠,還需要加強學習,別動輒就啼困嚎難、怨中文的深奧英文沒法表達。試舉一例: "我和他們同病相憐"該怎麽翻譯好? "We hold mutual pathos as we committed the same disease?" 也許。但我們常聽老美嚷嚷"my fellow Americans(同胞們)"、"my fellow students(同學們)"等等,為什麽我們不可以從中化出一句: my fellow sufferers(同病們)。有了這個, "我和他們同病相憐"就不難翻譯了: They are my fellow sufferers。
再看,"禍不單行福不雙至"又怎麽譯? 一句"double whammy"便了,不能糾纏"單=single、雙=double"是否合適。還有,要是洪麗老師要求你把"江郎才盡"、"黔驢之技"譯成英文,你又該怎麽弄? 英國沒有貴州驢,美國的江郎未必才盡。但你管他是人還是驢,"人沒輒、到了智慧的盡頭"這樣的表達哪國人都會有,"at one's wit's end"一句英文,即貼切又純正。
英文說: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翻譯時,我們何不大膽略去中國話裏那些假冒"博大精深"的煩言碎辭,輕裝上陣直奔那簡樸明了的英文彼岸!
當然,easier said than done。所以,魔鬼訓練還是要的。想要去掉details中的魔鬼,還得訓練時多找魔鬼幫忙。
翻譯難? 沒人說它容易,可什麽又是易的? 魯迅說做官易,但也不能人人都做官吧。做不成官,社會分工以及你的受教育背景讓你做了翻譯,或自願或強迫,也沒什麽可怨的。臨危不懼? 聽著滲人,象是身處絕境的黨員的方顯本色;一心二用? 中國官員找二奶時才是需要那樣,翻譯隻要一心一意。學慣中西? 必不可少,但你吃這碗飯,吆喝的就是這個。
再說"總理是否引經據典過多?": 從民眾的接受程度看,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從其政策宣言看(做不做到待定),他聲稱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要為人民大眾謀福利。從擇詞用句上看,總理是有學問的總理。但時代不同了,從西方到東方,為人民謀幸福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政策共識。追求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已成過去,平民文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選舉政治下的西方,一國總理講話如果半國民眾聽不懂,恐怕難有政績,在政壇也站不住腳。中國不實行選舉,但為勞動人民辦事的總理,說話至少應該讓勞動人民聽得懂。在語言上"與民眾打成一片",總理有責任身體力行,哪怕是在政策宣言或中外記者會此類嚴肅場合。"引經據典"多屬個人修行或學術上的事,一場記者會如此刻意的引經據典會有賣弄之嫌。
最後,也說張璐的美女地位。張的美女地位不該受到懷疑,中國是人力資源第一大國,從統計的大數理論上講,也是最有可能給總理配美女翻譯。總理翻譯的容貌是國家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與國際接軌的今日中國更是不可或缺。不知各位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 Beauty is productivity。這話能解釋為什麽中國的空姐都是美女,因為乘客愛看,由此也更願意掏錢坐飛機,航空公司也因此多賺。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國的翻譯們注意了,英文成語也有言對應這句中文: 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ever)。總理也是人,也會選擇外表上賞心悅目的譯員,"沈殿霞"一準當不了大國總理的翻譯,而"林青霞"能當。
結束語回歸翻譯話題,"信達雅"、"忠實、通順、美"不是不要講,隻是不能愚忠信條。翻譯人員習熟他國語言習慣,並靈活使用本國語言,才會有"可口可樂"這樣的佳句出現。對於高深的東西,我自己的信條是一個字: 等(自身惰性使然)! 等著天上掉佳句。天上能夠掉餡餅,天上掉下過林妹妹,天上自也會掉下翻譯佳句來!
(圖片來源網絡)
【英文小鮮】(22) 也說中國英語情節/4-中國英語誤人誤國
往期鏈接1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