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仙與物質與自知之難
自讀書時代起,我時不時聽到 “仙”的評價。開始不明所以,次數多了也就自以為真有點“仙”, 即很有精神追求,不看重物質。
剛剛才發現,原來誤會大了,我竟是有著比較物質的性情。
緣起是一位可愛的同事。她因不想兩地分居而每周乘航班來教課,近來我才了解到她竟就住在辦公室,一席睡袋湊合著,於是強把她拉到家裏來。她正患急性支氣管炎,沒有遵醫囑輸液,咳嗽著繼續教課,教室裏現成的麥克風也沒有使用。還發現她預先買了一個饅頭就是第二天早餐了。在這種身體情況下,拖著塞了不少書的行李箱,去機場還去坐需要繞轉兩次的地鐵而不乘出租。我知她並非有財政壓力,也不怎麽介意金錢,這一切隻不過是因為她從內心不在乎很多東西。年齡相近又是同事,對比分外鮮明,我驀然意識到自己既嬌氣又物質,自我認知受到會心一擊。
翻檢以前的撰文目錄,很明顯,好幾篇都是吃喝相關,怎麽可能不物質?
思維突然跳躍,一個經典小說人物浮現腦海:葛朗台。葛朗台是巴爾紮克小說中塑造的貪婪吝嗇的典型,已經成了吝嗇的代名詞。自幼聽慣了對他的批判, 我以往不假思索地認為他很物質。然而,他真的很物質嗎?又想到,學而優則仕、 好好學習努力做官是不是精神追求?然而這中國家長和學生們的普遍追求的仕進,曹公卻借賈寶玉之口稱之為“祿蠹”!由此可見,或許很多習以為常的觀點都可以重新審視。
雖說物質被認為與精神相對立, 但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物質乃意識基礎,既對立又統一, 若完全沒有了物質,也無所謂意識了。而(積極的)精神顯然是被劃到意識範疇的,必是與精神有著對立統一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 如何定義一個人是否物質呢?似乎是一個難題。進一步,如何看待物質傾向?這是關於價值觀取向問題,更難以討論了。
我琢磨了一下,覺得應該從為性情和追求兩方麵來看物質傾向:首先看性情對於物質如何感受, 其次看誌向方麵是否是以追求物質享受為長遠目標。如果想更全麵審視自己,還可以再加上一方麵,精神方麵的追求有嗎?是否反精神追求?
拿以上標準衡量, 葛朗台可一點也不物質:他既不享受物質, 也不追求物質享受。他追求的是“金錢”數字的增長,已經近乎精神了,或就是企業家精神。當然,他數金子的快樂勉強算是享受, 如果到現在, 他很可能就會每日打開資產的頁麵, 盯著龐大的數字樂嗬。
再檢點我自己, 看著花開聞著花香很愉快,吃美食很享受,品茶更心曠神怡。雖然還不至於對哪些物質愛到“一生當著幾量屐”的境界,也無法否認在感官性情方麵對於物質的喜愛。 “一生當著幾量屐? ”語出《世說新語》,雖然成了佳話,愛好收集鞋子的阮遙還是被時人認為為外物所累,可算為物質傾向。由儉入奢易,物質傾向有可能導向物欲陷阱乃至於深淵。《韓非子》曾寫: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從對個別美好物品的享受開始,會不會失控滑到如傳說中的紂王一般無止境地追求物欲呢?
若是感官感受敏銳,遭遇的挑戰會更高,更應警醒。靈敏是好事,但也伴隨麻煩。還記得年輕時去大提坦國家公園遊玩,那裏空氣極其清冽。駕車回來的路上,離人煙還有幾十英裏,已經聞到濁味,就知道回到人間了。又想到狗狗們的日子是怎麽過的呢?怎麽做到這麽陽光的!推演其思維或許如此:臭鞋子二號味道近了,一定是主人回來了,高興!汪汪!這可真具有挑戰性。或許它們隻是習慣了鮑魚之肆,其實人也不難習慣。
葛朗台不物質,那麽“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如何呢?如果隻為了升官,特別是利他性的仕進,“為人民服務”而始終不貪圖物質享樂,自當屬於積極的精神追求, 不是賈寶玉口中的祿蠹。祿蠹的標誌,除了瀆職以外,同時也包括了追求奢侈享受。所以祿蠹的定義, 應當是為追求物質利益而為官。 倘若不求享受,算不得祿蠹,也算不得物質。
想想同事和一些一些朋友們在生活方麵的隨意,或更有甚之,我家太後以及不少上一輩老人家的為節省不計勞苦的風格,突然明白,這清楚表明了物質享受對於他們不是很重要,我應該誠心誠意地敬重。
再進一步,論起物質的消費還可以分為兩種不同情形:真的喜愛這些物質, 或是因為一些其他的因素而消費,比如攀比、排場。拿茶舉例,懂茶愛茶享受茶,和不懂茶卻專門追求檔次的情況相比,或許有所區別?如果在享用物質的同時,能夠存有懂得和欣賞的情懷,是否可以看做存在一些精神的成分?世間萬物,各有各的美好,若沒有人愛它們欣賞它們,不是很可惜麽?
況且整個世界的經濟發展,還是建立在使人們得以享有更多的基礎之上的,雖然也遭到一定質疑,人民對此支持的意願卻不可忽視。沿著這些思路拓展,假如不進入精神乃至於宗教範疇, 而仍然停留在世俗層次,確實要認可物質的創造與消費的意義。
還有一個情況則是,有時候物品寄托特別的情意與情懷,更不可與一般的物質享受等同看待。之前在文中寫過的魔王朋友,自稱戀物癖,最恨明珠暗投、暴殄天物。我與她投契,這方麵也有些相通,比如覺得美好的物品到了相配者手中就好,不必自己持有。物質主義包括對物質的占有欲,就與此截然相反了。近來她尋得綠鬆石設計了一款手鏈,未說什麽,但我目睹相片就無緣由地覺得是為我而設計。此中情意,與寶石交相輝映,卻不可以隨意以物質為名來輕慢了。 使萬物更加彰顯其美,為萬物尋得其適配之處,此等種種雖然通過物質來承載,依然體現很美好的精神。
聯係到到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性,那麽可以這麽看,對於天地與人間造物的尊重敬重與欣賞與否,使得消費同一樣的物品帶有了不同的精神含義。沏上有一陣沒喝的嶽西翠蘭,滿口沁香,恍然又回到春天初識的時分。感官可以帶來煩惱,但更多的是豐富且美好的體驗。我與嶽西翠蘭,哪怕明年搜尋不到它,或者決定不追求物質而不再去搜尋,此際之相知仍是彼此的嘉會良緣。
寫到此際,猛然意識到自己又落入固有窠臼。近來看到一句話,也是遭到會心一擊: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此語出自明代的《小窗幽記》,數百年前的古人之語,卻刻骨三分地描繪了我因過度的挑剔或分別心而生的“不契”“不親”的窘境。這確是我要好好留心改變的習性了,不可過於局限於喜愛自己認為美好的人或事物,而應當盡量從一切事物與人身上發現美好。
由於物質是精神的基礎,很多利他的精神的表達也需要以物質為載體。比如,如果關懷誰,很可能會通過物質方麵的饋贈表達出來, 如家長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都具有利他無私的精神性質。我每每感念朋友們搜羅寄來的茶與吃食,死黨自作主張為我做的理財,住院時因禁鮮花而收到的鍍金玫瑰,此般種種無不載有深情厚意,哪怕是借用物質載體,卻屬於美好的精神範疇。
回看葛朗台,他雖然有突出的企業家精神,但對於其他的精神方麵卻過於無視,特別是那些以物質為載體而體現出來的利他精神內容,比如情義。這使得他即使不算物質, 也不具有多少精神了。但是我想還是應該對他做出一定的肯定評價, 他對於這世界經濟有紮實的貢獻,自己消費又極少,縱然吝嗇也不應被當做完全反麵的角色。
不值得稱賞的情況是私利性的物質追求吧, 如祿蠹。或強調占有並反對精神價值的物質主義。
雖然給自己看重物質找出不少合理化理由,我還是想向同事或其他對於物質不掛懷的人士學習。敏感固然可做借口,然而並無益於解決問題,讓自己的感官與精神鬥一鬥,淡化感官信息,讓自己的精神更全麵更深入實質,發現一切事物當中的可敬愛的恩德之處,是有益有趣的事情。比如可學習忽視一下口味,學著對每種茶都欣賞它的美。可嚐試更加簡樸的吃食,過更加粗糙的生活。 還可以更加勤勉,如果不誤事,可以通過更加多的勞作比如乘地鐵而非出租來節省開支。省下的錢財也不會閑置,很容易花掉,世上總是有很多需要的地方。
仙到底指什麽或者我到底仙不仙其實無所謂,這小經曆中最有價值的是能夠在自我發現方麵有所進步,人難自知,這樣的機緣很難得。
龍血樹記於20171017
注1. 教育相關:嬌氣與挑剔, 如果小孩子天生如此,或許與感官較敏銳有關。家長如果想改變這種傾向,如果在尊重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可能效果更理想。
注2. 應探討一下用詞。物質主義的英文是materialism, 對應materialism有兩種含義,物質主義和唯物主義。物質主義認為物質的擁有與享受比精神更加重要,具有反對精神價值的潛含義。唯物主義人人知曉,是關於對於世界的根本認識的哲學範疇的概念。我並不反對精神追求,所以避免使用物質主義這個詞匯,而采用重視物質或物質傾向的說法來探討對於物質的感受和傾向。精神一詞的含義也是多重的,這裏主要指積極的非物質的思維或追求。因為是日常遐思,就不過多講究用詞嚴謹了。
往期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