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來自秋爽齋
兒時桐花
嘉桐生故裏,
冠蓋望雲青。
邀鳳瓊華露,
當風玉瓚鈴。
中通天地接,
表樸物情銘。
夙夜觀清籟,
大音相和馨。
穀雨時節,讀到朱偉所著的美文《桐花風軟管弦清》,勾起我兒時的回憶。
幼小的時候,或許二、三歲,曾住在鄉間外婆家。兒時記憶中外婆家大大的院子,長大後發現並不大。
印象最深的畫麵之一, 是滿地桐花,滿院清香。小小的我,雙手捧著桐花,柔和的淺紫色,並不明豔,卻仿佛融入心魂。花兒還有長長的筒管,整朵如手掌一般長。畫麵中我似獨自在院中,拾花啜飲筒管中的花蜜。記憶之中感覺清甜無比。
久遠的記憶,儻恍迷離,似夢似真。桐花花蜜清正無邪,記得我滿心喜歡。古人所謂瓊漿玉液,桐花是當得起的。或許閱讀不多,不曾見詩文提過桐花蜜之甜。又查閱資料,開紫花的是泡桐,而非梧桐。泡桐梧桐都有亭亭翠蓋,稱呼已是混為一談,鄉間都叫做梧桐。
泡桐樹氣質特異,高聳似欲入雲。小樹筆直光滑的樹幹,恰讓兒時的我舒適環抱。仰望便是青青冠蓋。不知為什麽,記憶中地上是翠綠的落葉,海邊風大,許是刮落。翠葉如巨大的手掌,帶著致密的茸毛,用手抓取便覺輕癢。葉麵分泌腺液,觸手黏黏的,於是雖喜顏色和形狀,卻少玩。《桐花風軟管弦清》中寫到,夏日會生出並滴落凝脂“梧桐淚”。我不曾有此記憶,想來亦甚美。
或許時節不對,後來回外婆家沒有再見桐花。直到有一次,回到外婆家,泡桐樹卻不見,問長輩,道是被伐了。記憶隨著歲月漸漸凋零,我甚至不記得到底曾是幾棵了,二或三棵,或五棵?梧桐有淚,引出我心裏的淚。悔幼時隻顧拾花飲蜜,不曾多去抱一抱桐樹,不曾用心去同它說說話。
腦海幻出彩羽翩翩飛舞於泡桐之上的景象,小小鳳凰嬉戲於翠蓋中,當真愜意,古人誠不我欺。
鳳棲梧桐,蔡邕焦尾琴,古韻聲聲在耳,而今中華泡桐樹都在哪兒呢?大小城市裏,常見的是法國梧桐(實是英桐),斑駁地招展著,別具異族風情美。 筆直青翠的亭亭如蓋的桐花盛開的桐樹, 現在都在哪裏呢?
(附)尋找桐樹之網旅
塵封記憶掀開,懷念之心升起。浩浩蕩蕩,難以遏製。
泡桐是速生易繁殖的經濟樹種,還有鳳凰樹之名——不是因為鳳棲梧桐的傳說, 而是因為泡桐樹生命力頑強。泡桐砍伐後原地抽條重生,因此被引用西方不死鳥(被翻譯成“鳳凰”的西方傳說中鳥類)來形容,稱為鳳凰樹。所以,盡管長年不見,我相信必然還存在不少,不會瀕危。於是開始從網上查找信息。
功夫不負有心人,連日來陸陸續續查得許多資料。發現一些城市還有少許樹木存在,比如北京、成都,各有一小段路植有泡桐,大連、青島、南京又更多一點。
泡桐是速生經濟植物,且可製琴,必然有地方會大量種植。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搜索到若幹地方在培植泡桐。還看到另一種白花泡桐,在廣西和台灣等地種著許多,成為旅遊資源。
查閱植物刊物的論文,找到一篇列表,說明故鄉的紫花泡桐有毛泡桐、蘭考泡桐和楸葉泡桐三種。再去中國自然博物館的國家標本平台對照查看,發現幼時見到的泡桐乃是蘭考泡桐。
蘭考這名字極為熟悉,是焦裕祿精神傳承之所在。蘭考泡桐又被稱為焦裕祿桐,我猜測蘭考縣必然還會大量種植。順著這條線索搜尋,果然找到資料:蘭考飽受風沙侵襲與自然災害之苦,五十多年前在焦裕祿主政時期,因泡桐根深生長快,可以固沙,於是推廣大量栽種泡桐,造林防沙,改善環境。蘭考同時還開創泡桐與小麥間種的模式,遏製了村莊不斷沙化、 自然災害多發的趨勢,並使小麥大量增產。泡桐能適當遮陰,但是不會遮擋過度,所以樹下植物可以照常生長,甚至如小麥一般更好地生長。
後來蘭考又開發利用泡桐木,製造樂器以及家具等等,成為河南第一個成功脫貧縣。樂器製造業者發現蘭考的泡桐木在各地桐木中音質最好,蘭考已經成為世上80-90%的桐木樂器的音板材料供應地。一個人,一種樹,創造出奇跡,給數十萬的人們接連幾代帶來福祉,相信還會更長久持續下去。沒有他和它,蘭考有可能漸漸成為如樓蘭等被風沙淹沒的遺跡。那一棵曾與焦裕祿合影的小焦桐,至今年逾半百,已是二人合抱之樹圍了。旁邊是焦裕祿塑像,天長地久相伴。
至此我停了尋找之旅。確認了泡桐在這世上的安好,我心滿意足。
人間有焦裕祿這樣的人,樹中有泡桐這樣的樹。不死的泡桐,固沙祛災的泡桐,琴心的泡桐,花香蜜甜的泡桐。給兒時的我帶來歡樂與滿足,給蘭考人帶來富裕和希望,給愛樂者帶來美好琴音,還有更多的地方在仰仗它。城市裏不種便不種罷。它繁榮於真正需要它的地方,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