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愛壇文選】中產之夢

(2016-03-02 16:34:28) 下一個

 

 

 

 

中產之夢

by晨楓

 

 


美國人自認為美國是一個中產階級的國家。在老歐洲,中產階級曾經指所有在貴族與從屬於貴族的農民之間的“自由人”。在美國,現在一般認為中產階級分為upper middle class和lower middle class。前者更接近中國人對中產階級的定義,通常由專業和管理階層組成,收入和教育程度都較高,還可以包括小店主、小公司擁有人;後者包括半專業階層、低級管理階層(如麥當勞店長)、熟練技工等。據說在歐洲,美國定義的lower middle class有時被算入working class。這裏討論美國的事情,用美國定義。

美國與美國夢是分不開的,美國夢的主體實際上是中產階級之夢,人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在自己這一輩子裏打造出穩定、富足、充實的中產積極生活。但中產階級是一個很微妙的說法。在美國,實際上收入相當高的中上層在心理定位上依然是中產階級,不認為自己是有錢的上等階級。Steve Jobs成為巨富後也依然是套頭衫、牛仔褲晃來晃去,紮克伯格到處就是一件hoodie,Bill Gates、Warren Buffet也處處注意避免給人為富不仁的印象。事實上,對於很多上中產階級(upper middle class)來說,他們既沒有上等階級的心理優越感,也沒有上等階級的財務安全感。另一方麵,實際上收入不到中產階級的中下層也在心理上自我定位為中產階級,而不認為自己是窮人。既沒有窮人的卑微感,也不至於有窮人的財物窘迫感。最低層的平民都在電視訪談或者政要麵前自信十足,侃侃而談,盡管有時候並不真正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麽。

美國人對於中產階級的一般認識為:有能力為退休儲蓄,有自己的房子,有能力負擔孩子的大學教育,有能力度假和買新汽車(當然有一定的價位和間隔限製),有能力買自己喜歡但並不一定生活裏必需的東西。美國人以個人成功為榮,這也是中產階級思維的一種表現。Old Money(遺產、家族財產)是值得羨慕的,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是遭到鄙視的。美國是一個人人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的國度。在美國,穿著Versace盛裝、戴著Van Cleef & Arpels珠表、挎著Hermes包招搖過市迎來的不是尊敬,而是側目。中產階級代表穩定、公正、保守、進步得到平衡的傳統價值。中產階級沒有明確定義,但中產階級畢竟是有一般接受的尺度的。紮克伯格肯定不是中產階級,布魯克林蹲街頭的流浪者也肯定不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經濟獨立帶來政治獨立,能理性、獨立地思考和選擇,這是美國民主理念的基礎。但“公認”的中產階級正在萎縮,這成為動搖美國社會根基的大問題。



 

一半美國人自認為中產階級,包括中上和中下的話,廣義中產階級占人口的絕大多數,達87%之巨,但美國真是中產階級社會嗎?

根據美國Pew Research(美國最權威的民調機構之一)
最近報告,美國中產階級在曆史上首次不占多數,底層和富人總數已經超過了中產階級,美國有從橄欖形的中產階級國家向埃菲爾鐵塔形的貧富懸殊國家過渡的趨勢。在報告中,以三口之家為例,中產階級為家庭年收入定義在中位收入67%之200%之間,41869美元至125609美元之間的階層。這是很寬泛的階層,下端已經顯著低於中國人一般認可的中產階級標準了,而頂端離中國人概念中的有錢人也有距離,所以是很保守的估計。即使這樣,中產階級的萎縮依然明顯。


 

1971年和2015年美國窮人(藍色)、中產(紅色)和富人(黑色)的人口分布


各階層家庭中位收入,窮人幾乎原地踏步,中產的收入增長也不顯著,收入增長顯著的隻有富人。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富人和中產都有打擊,富人受到的打擊更大,但富人的財富恢複也最快


 

低收入群體(藍色)占人口的比例幾乎沒變,富人(黑色)比例穩步增長,但中產(紅色)比例穩步下降

哈佛大學政治研究所的民調中,也凸顯“美國夢已死”這個主題。這並不是哈佛大學獨家發現。在Bloomberg的調查中,也發現類似的問題。


 

隻有28%的年輕人(18-35歲)沒有債務問題


 

隻有28%的年輕人把收入的10%以上儲蓄起來


 

好在美國人沒有啃老習慣,家長通常也不容許子女啃老,隻有14%的年輕人談得上真正啃老


 

80%的年輕人對未來還是有信心的


 

75%的年輕人還是認為在接近(而不是遠離)人生目標


 

但近半對未來生活能超過父輩感到悲觀


 

對照Pew Research對中產階級的定義,受調查的年輕人至少有32%屬於中產階級

美國麵臨中產階級萎縮問題,貧富分化加劇,人口中的主體的收入呆滯不前,隻有富人是經濟增長的最大得益者。曆史上,這是後發達國家的共同症狀,老歐洲早就見識過了。這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種形式。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中提出的。大意是:中等收入國家常常既無法在工資方麵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技術和創新活力方麵與高收入國家競爭,陷入經濟增長的呆滯,而難以轉入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當然是高收入國家,傳統的中等收入陷阱按照定義不適用,但中產階級和底層階級收入增長呆滯,也是一種陷阱,貌似很高的GDP甚至人均GDP並不能惠及他們。



 

理想中產階級社會的財富分布:中產階級占多數,窮人和富人都是少數


 

美國社會財富實際分布:除了年收入一萬美元的赤貧家庭外,是典型的金字塔,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埃菲爾鐵塔,當然這裏埃菲爾鐵塔橫躺下來了。這是2010年數據,根據上述2006-2014年收入增幅分布,2014年的實際分布應該是“收腰”更加迅速的尖細埃菲爾鐵塔形


 

從財富分布來看,現在的美國社會並不是“橄欖形”的中產階級社會,而是埃菲爾鐵塔形的傳統社會。但美國並不是一直這樣的。從30年代到50年代,美國的基尼指數的大趨勢是下降,收入不均程度降低;60年代到70年代大體穩定在低位;80年代開始穩步上升,象征著收入不均的加劇,這個趨勢到現在沒有逆轉


美國社會財富增長的趨勢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示,紅線為99%的家庭收入(按2008年美元計算,在2008年家庭年收入34.1萬以下)增長趨勢,在30-70年代裏穩定增長,80年代以後減速改平;藍線為1%的富裕家庭增長趨勢,在90年代以後爆炸性增長

基尼指數越低,收入不均程度越低,中產階級化程度越高。30年代到50年代中間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但羅斯福新政用公共開支拉動經濟,在30年代末已經開始見效,二戰的戰時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大。二戰到50年代是美國製造業發展最迅速的年代,產業工人數量大,收入高,這是中產階級的主體。但90年代以後,美國去工業化逐漸明顯,製造業經濟向金融經濟傾斜,製造業內部也從勞動力密集產業向技術密集產業傾斜,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90年代以後的基尼指數迅速上升,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所在。

美國中產階級萎縮是一個回避不過去的問題,這與美國國運相關。美國中產階級萎縮能逆轉嗎?這才是美國大選與美國政治的關鍵。兩黨主流派誰都沒有提出一個可行而且可持續的方案,於是選民在無奈和絕望中,把眼光轉向極端派。但美國能重建中產階級嗎?

 

 

 

 

[山菊按]:晨楓大俠也是【愛吱聲】的高產寫手~~~從政經到時尚,幾乎沒有他駕馭不了的領域,而且又快又好。以致世界範圍內有點啥風吹草動,愛友們就發記錄催他寫評論。征得晨楓本人同意,以後會把他的一些大作及時轉來給山菊的親友們分享(下麵的原文鏈接通到本文原址)!還願意讀到更多愛壇文章的朋友請關注shanju20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