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長橋臥波

(2011-05-27 11:15:42) 下一個
(這個也潛很久了:)

王稼句的《看書瑣記》和《看書瑣記二集》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近年山東畫報出版了不少人文雅趣的好書,比如汪曾祺的幾本散文以及王稼句等人的文化小集。內容堪比三聯的閑趣坊,而紙張卻比閑趣坊好,質感厚實而分量輕,顏色微微泛黃,圖片清晰,與內容配合得當,不愧是畫報社。相比之下,閑趣坊的用紙太白太重,而且完全沒有插圖,內容閑趣,書卻嫌沉,臥榻之上捧讀實在不太閑趣。

王稼句是個蘇州有名的雜家,我愛看他的文章。他寫的關於文化曆史的小品言之有物,引征豐富而條理清楚,有事說事有一說一,不顯擺不賣弄。王稼句的文風,平實中偶露風趣,很有些像汪曾祺。《看書瑣記》和《看書瑣記二集》是兩本雜集,多是講述蘇州附近的曆史文物、人文掌故以及民間玩意兒。其中有一篇名為《垂虹秋色滿東南》。

文章從前人墨跡說起。宋元祐三年(1088年)春天,米芾住在蘇州,應湖州刺史林希之邀前往,路經垂虹橋,作了幾首詩。到湖州後,林希取出一卷所藏的蜀素請米芾寫字,米芾便把自己的八首詩寫成了流傳千古的《蜀素帖》。其中一首《吳江垂虹亭作》:



垂虹橋建在蘇州城外50裏處的吳淞江上,建成於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十八日。橋名本為“利往橋”,因橋心有一亭,名垂虹亭,大家就把橋叫作垂虹橋了。同年中秋,蘇舜欽遊吳江縣,寫下了大概是第一首詩詠誦垂虹橋的詩,《中秋鬆江新橋對月和柳令之作》:

月晃長江上下同,畫橋橫絕冷光中。雲頭豔豔開金餅,水麵沉沉臥彩虹。佛氏解為銀世界,仙家多住玉華宮。地雄景勝言不盡,但欲追隨乘曉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無名氏作《長橋臥波圖》,畫的就是垂虹橋:



明代沈周畫過幾幅垂虹橋,王稼句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兩江名勝圖冊》中找到一幅:



而同藏台北故宮還有一件沈周的《垂虹暮色圖》:



可以看出,明代改建的連拱石橋和宋代木構梁柱的長橋臥波不一樣了。

最有名的垂虹橋圖大概是明正德三年(1509年)唐寅所畫的《垂虹別意圖》。那年(據王稼句考據,似為前一年)中秋,蘇州35位文人在垂虹橋送別一個叫戴昭的遊學之士,由唐寅繪成圖冊,各人題詩其後。35位中包括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其中唐寅自題詩:

垂虹不是壩陵橋,送客能來路亦遙。西望太湖山閣月,東連淪海地通潮。酒波汨汨翻荷葉,別思茫茫在柳條。更欲傳杯遲判袂,月明倚柱喚吹簫。

祝枝山題寫了畫題:



這幅《垂虹別意圖》現在由美國收藏家顧洛阜(John. M. Crawford)收藏。

1967年5月2日夜,轟然一聲,垂虹橋自行崩毀。




劉芳【東風破】
曲/周傑倫 詞/方文山

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
我在門後假裝你人還沒走
舊地如重遊月圓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麽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悠悠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79&replyID=88077&id=88077&skin=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