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對曆史的反省 --- 影片《朗讀者》觀後感 | |||
來源: 夕陽紅紅 於 09-02-27 17:04:36 [檔案] [博客] [舊帖] | |||
|
《朗讀者》成功了-------以它幾乎令人窒息的冷峻引起了人們的思考。無疑,作品的內涵是如此豐富,它覆蓋了受眾對愛情,人性,法律,道德, 戰爭諸多層麵的經驗。感謝博學的影評人為我們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二次解讀。譬如,指明它顯然不是愛情片,指明它暗含了許多隱喻,指明它隱喻一個宏大的主題 ------“表達了德意誌民族(兩代人)對二戰曆史的反省(網友影評)”。
但這樣的解讀是導演心中最終的期待嗎?如果說哈姆雷特是“說不盡的那麽《朗讀者》也應該沒那麽簡單。那麽可否允許我們詢問:如果不是愛情那麽它一定是關於“德意誌民族對二戰曆史的反省”嗎?如果說麥克和漢娜的畸戀是一個隱喻,是對二戰後德意誌民族兩代人關係的隱喻;如果說漢娜的 “不識字, 是文盲”, 也是一個隱喻, "是對當時整個德意誌民族的愚昧無知盲目跟隨的隱喻",那麽麥克與漢娜在法庭上同時逃避真相,選擇沉默又是在“隱喻”什麽?漢娜懷著支撐了一生的信念渴望再見麥克,麥克的詢問又“隱喻”了什麽?甚或有影評人做出了“麥克想告訴人們他的父輩不識字, 是文盲,愚昧無知, 才做錯事”的解讀,這就更容易讓我們染上低估創作者的嫌疑。
如果願意,當你在回顧影片時必然存有類似導演心中的追問:影片中我是因為感受到了“什麽”而感受到窒息?是影片刻意營造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冷峻手法還是貫穿始終的二戰背景?一次次撞動我們心扉的是知道漢娜曾為法西斯服務還是會為麥克不能勇敢地站出來而揪心;麵對漢娜的愚味漢娜的虛榮你更多地感受著痛恨抑或是不能自製的憐憫?麥克終其一生苦苦念著漢娜但他分不清那究竟是一種虛偽的自我救贖抑或是一場感天動地的愛戀?看著麥克,看著這顆複雜的靈魂,你無論選擇鄙視或者原囿,是那段特定的曆史令你震蕩抑或是你突然看到了在麥克那張毫無表情的麵孔後掩藏著一顆孤獨但被撕扯的心?
漢娜終於死了,這個世界對漢娜是冷漠的,一如漢娜對世界的無知,是文學巨著打開的美好畫麵更是麥克的真實存在讓她延續了自己的生命,漫長的歲月裏麥克為漢娜建造了希望的天堂但在漢娜即要到達的一刻卻將大門轟然關上。
死亡的本質意義即是“否定”。
漢娜的死否定了長久的希冀也否定了對自已,對麥克的假想,進一步更是對虛偽人性的否定。愚味與懦弱,它們的來源與歸宿隻有一個方向,那就是人性。我想對人性的揭示與批判或者更接近導演的內心。因此與其說影片是通過對道德的拷問來鞭打二戰那段曆史毋寧說它更願意借助二戰背景讓赤裸裸的人性變得更加晦澀 -------從而讓你荷重而不那麽漂浮。
戰後及兩德統一後,德國"向何處去"從來都是敏感而廣受熱議的話題,沉重的罪惡感與強烈的表現欲令他們痛苦不堪。毫無疑問,《朗讀者》表現了對二戰曆史的反省,毫無疑問,影片對人性的沉重開掘無法脫開二戰這一特定背景,但今天的那些知識精英顯然早已走出了對二戰曆史的簡單反省,他們的追問更抽象也就更加深遠......
還沒有看過的朋友,這個連接還不錯:
米麥MM,很高興你喜歡!
兒子回家過春假,今天跟他一起又看了一遍。看完他也說這部更該是最佳影片。
偶最近也在看‘人間正道是滄桑’~~~已經看了30多集了呢:)
周末愉快!
握手! 是我要謝謝mizi分享你的讀後感!
我也是‘覺得太沉重而無從寫起’,加上最近屬於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所以轉貼了偶然讀到的這兩篇評論。
漢娜的結局,讓人歎息確又合情合理。文字的鑰匙為她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如何,她是回不去監獄外麵那個世界了~~~
可見,從愛心出發的安排,未見得就是妥善的。
至於‘受害者’~~~我認為戰爭中的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人有別於動物,最要緊的就是這部電影試圖探討的‘人性’。而發動戰爭的人,都是由他們的‘動物性’所統治著而不自知。
謝謝來訪並留言!
謝謝留言!
我覺得反省是人類完善自身的一個重要曆程,似乎不該用‘完成’來限製。我們若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回顧同一個曆史事件,應該都會有不同層次的領悟或啟發。
能讓人思考~~~的確是這部影片的成功之處。
這是要有條件的。
如果沒有一次外來的力量對社會體製的大顛覆,不要說一兩代,十代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