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300)
2008 (101)
2009 (219)
2010 (162)
2011 (158)
2012 (74)
2016 (305)
2017 (259)
2018 (148)
2019 (46)
2020 (50)
2025 (1)
******
梅:
我的朋友,讀完你的信,我不禁陷入沉思。我的心底產生了共鳴。你說得不錯,我們是幸運的。這一期的《中國青年》不知你讀了沒有?我認真地讀了兩遍,頗有同感。但我們比潘曉幸運,沒有絕望,所以還沒有覺得人生的路太窄。你還記得那個小小的土場院嗎?我們躺在高高的草堆上,對著星星歎氣。扳著手指頭數著誰上了中專,誰去了大學,明年又該誰走了~~~喔,天哪,什麽時候才輪到我們呀~~~。
那時候,我們不也垂頭喪氣的嗎?可是,我們卻第一批考上了大學,過著許多人羨慕的生活~~~也是我們一直向往的生活。不過,正如你所問:我們的生活充實嗎?快樂嗎?我的答案也是‘不’。我們的思想過程也很相似:開始是一門心思要兢兢業業地學習。恐怕因為是‘開始’,所以還很新鮮,也不覺得單調。後來就感到缺少一點什麽了。於是,除了書本之外,還想接受一些別的東西,但結果很失望。我首先感覺到的是人們都很多疑。誰要是想做一點好事,就會有人想:他(她)是為了什麽個人目的?誰要是真誠地說什麽要為‘四化’而怎麽怎麽~~~那包括我在內,都會笑話他(她)太天真。其實,人們的猜疑和嘲笑也並非惡意,久經‘十年浩劫’ 考驗的人們,不自覺地就形成了這種思想狀況的呀。
我也剛收到焱、姿的信。她們也在苦惱:每天除了上班,剩餘的時間多用來對付那些討厭的‘案件’,再就是講究時裝和發型。焱無可奈何地說:不得不適應生活。哦,我跟你一樣,對她們所描述的‘社會’感到害怕,真怕象我們這樣‘口笨心拙’的人,會被這個社會淘汰。偶然從書上看到一句話:“大自然賦予了人類以偉大的適應力”,有時我用它來鼓舞自己的信心。但有時又覺得不甘心:為什麽人們,特別是我們這一代,隻習慣於適應社會,而沒有人願意去改造一下社會呢?去擯棄虛假之風,樹立真誠之氣。可是,習慣是一種勢力。我自己也矛盾重重,不能自拔哩。往往想到這裏,我就不禁黯然了~~~
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空虛。或者按大家的說法:‘沒意思’。校刊上這幾期的討論中心是:‘大學生在想什麽?’我也問自己:倒底在想什麽?竟找不到答案。不過有一點是常常想的,那就是怎樣在這四年中,多留下一點值得回憶的東西。
祝好!
秋
1979/12/10
************
[山菊花按]
當年留下的幾本日記裏,比較重要的通信都先在日記裏起草再謄抄的。幸虧如此,得以保存下來。朋友的來信本來也整理裝訂成冊的,可惜出國後,家人去單位幫我們搬東西,借放在先生的一個鄉下親戚家。後來連同幾本影集一起,都失蹤了。
這幾本日記是1985年冬天經過思考,選擇了麵對現實,封存理想。於是用一塊舊床單把這幾個本子包起來,鎖進樟木箱。這一鎖就到了2002年~~~
如今到了懷舊的年齡,閑時泡杯茶,把發黴的記憶翻出來曬曬太陽,感覺也不錯:))
(路過的朋友,看過一笑,請勿轉貼,謝謝!!)
隻不過,等想明白這點的時候,說不定已經是過了那山已經沒那店了:))
回頭看來,我覺得最大的啟發就是讓有能力的年輕人自己去思考,社會、環境、機遇對他們的教育和影響遠大於傳統的說教。“選擇麵對現實”是不會過時的.
我剛加了個‘按語’呢:))
呃,你那車,老抗著不累嘛?
*_*
誰說往事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