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森林的火焰:世事如蠔

(2006-02-27 10:54:56) 下一個

(By森林的火焰)

樂觀主義者說:“杯子有一半是滿的。“
悲觀主義者說:“杯子有一半是空的。“
虛無的人說:“世事如棋,光怪陸離。“
振奮的人說:“世界如我的盤中生蠔。“

打領結的侍者鄭重托來三尺爛銀盤,鋪滿碧綠的生菜和水晶閃亮的冰塊。嶙峋的蠔殼撬去一半,露出珠光裏子。黃檸檬片和銀檸檬夾一旁恭候,紫與白的蘭花作壁上觀。還有淡金色的夏當尼,拉起雄心勃勃的奢華大餐之帷幕。一統江湖,自生蠔始。然而富貴哪能長富貴,日盈仄月滿還虧。生蠔在古代現代,東方西方的待遇,真應了“世事無常“這句話。

  眾多西方國家的日常飲食相當保守, 不外生菜熟肉。主婦小心翼翼,唯恐被寄生蟲,膽固醇鑽了空子去。高級食物象生蠔魚子鵝肝醬卻走大膽冶豔路線,生腥油膩,與健康衛生完全背道而馳,恐怕是“壞孩子“心理作崇。進食與刷卡的驚險剌激,孤注一擲,也是一種魅惑。

和同樣又軟又粘的親戚蝸牛相比,蠔要國際化得多。在有考據癖的美食家看來,食蠔史動不動便可上溯到希臘羅馬時期。貴族階層動用大批奴隸到荒冷的英格蘭海岸收集蠔種,養在水池裏以麵包喂肥後大快朵頤。西方人多信蠔有春藥功能,隻因愛神阿芙洛狄特站在一片蠔殼上自海中冉冉升起,明豔不可方物,饞掉了眾雄性希臘神的下巴,從此蠔便沾了仙氣,蒙了aphrodisiac之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生蠔的昂貴應該也有功勞。金錢本來就是春藥。羅馬的珍饈孔雀舌鸚鵡腦已與美食家盧庫魯斯同朽,兼備飲食與男女意味的蠔卻共情聖卡薩諾瓦之事跡流傳——據說他的晚餐開胃菜常是一打乘一打的生蠔。從舊大陸到新大陸。澳洲,美國,加拿大作為後起之秀紛紛占領各大餐館水晶燈下的生蠔陣地,與英法愛爾蘭一爭高低。蠔肉在珍珠光彩的殼裏孵作一汪顫抖的濃鮮,靈巧啜之,便是一次味蕾的全方位冰涼擁抱,附送無限軟玉溫香遐想。

在現代,由於養殖技術提高,蠔的產量不僅能滿足貴族需要,也能滿足中產階級的渴望。很多人甚至可以在自家後院養蠔,隨采隨吃。自古以來,貴族階層和平民階層便有不同的愛好。貴族喜歡大膽冒險,比如無神論和打狐狸:平民喜歡熟悉安定,比如周日上教堂和到離城二十裏的小山hiking。生蠔從王謝家進入百姓家,烹調方式也平民化地向熟軟妥協,不再堅持生腥。洋人烹生蠔總離不開烤,離不開香蒜,胡椒,菠菜,碎煙肉,融化的芝士。在自家的燒烤會上備兩打烤蠔,現在不是王孫公子也能叱吒立辦。但蠔畢竟“曾經闊過“,蠔類菜譜也常以“洛克菲勒“,“大師“,“馬背天使“命名,而非“貝蒂媽媽“或“南方家製“。如果說貴族對蠔的欣賞角度是美味和色欲,中產階級對蠔的期望便是美味和身份提升。

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食物往往有不同印象。食用生蠔在西方是優雅高尚,在東方卻隻是漁家小子的童年記憶。事奉骨灰級美食傳統的中國人,最高級菜單上並無蠔的名字,隻有一些或者極為抽象,或者匪夷所思的水陸八珍,和羅馬人的思路近似。好吃貴價大菜的多是廣東人,講究鮑參翅肚。這幾樣大菜,上品材料固然難得,但如果不是準備手續繁複,立刻跌一半身價。專業廚師慢條斯理,精工細作,幾天工夫才能將金山勾翅,南非幹鮑百煉鋼化為繞指柔;老饕們一邊細嚼慢咽淺斟低唱,一邊半皺眉半微笑地評論師傅的火候調味手段。廚師與食客間的推手,盤旋往複,既是永遠的敵人也是永遠的朋友。若為生蠔,用利刃除去半殼後,廚師一身絕技就無所施從,食客的讚美和抱怨也不免落了空處,太不過癮。因此生蠔永遠不會進入中國最高美食俱樂部,頂多是趕個洋人的熱鬧,或聊慰海邊兒女的蓴鱸之思。

少吃生蠔,並不等於中國人不會做。除了熬蠔油作調味品外,廣東人揀大個蠔肉曬幹到紅棕色,稱為“蠔豉“。大的可達寸許,價錢頗貴。吃的時候要先浸後蒸地發開。喜歡的人稱為濃鮮,不喜歡的人呼作腥苦。發菜燒腩燜蠔豉,稱為“發財好事“,年夜飯不可或缺。吃不慣的人,會覺得又腥又淡,簡直氣不打一處來。一般酒樓裏多是大鍋菜,客人來了盛一盤子澆上明油;但如果是重手藝的館子,味道是很好的,甜鹹軟潤恰到好處。曾見過菜譜用乳豬代替燒肉,膽固醇都省去一多半,境界近乎完美。炒蠔豉鬆是另一道順德名菜,刀工手續奇繁,存心考驗師傅的體力和耐力。蠔豉,瘦肉,臘腸,冬菇,馬蹄,冬筍,和應時蔬菜都要切得極細。炒時又要分別將蠔豉馬蹄冬筍炒幹,瘦肉粒炒散,臘腸炒出油並棄去,最後才一起回爐混勻調味。食家有言:名為“鬆“就不能粘作一團,水氣需分別煸幹,油不能多下,更不能勾芡。各種材料的含水量不同,所以要分別炒成幹才能再混合。用生菜葉包著吃。隻有蘇州人過年吃的的十香菜做法複雜才有一拚,但十香菜隻要切絲就可以了。中國菜的技術含量,是味覺的一部分。

過去沒有冰箱,蠔類不耐久儲,所以廣東人發明了蠔豉,雖然風味獨到,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海邊盛產“海蠣子“的東北,蠔舉手可得,慷慨地一盤盤下在酸菜白肉火鍋裏。同樣多蠔的潮汕沿海,剝出新鮮蠔肉加入陳皮末蒸蛋,再放入烤箱烤成金黃。是豐美的家常菜,比“老少平安“好得多。或者用酥炸粉裹起生蠔,下汕鍋耐心炸成胖鼓鼓的金黃色。輕輕咬開,鮮嫩粉白。隻是生蠔難洗,主婦聞之色變。要用麵粉和鹽反複輕輕揉擦洗淨,才能把蠔裙的黑色洗去卻又不擠破蠔肉。剝出來的生蠔肉是個白胖賊禿,偏穿了皺邊芭蕾舞裙。

大個齊整的蠔才能煎炒烹炸或做成蠔豉,小碎蠔(蠔仔)賣不起價錢。省儉的潮州人便拿來煮蠔仔肉碎粥。潮州飯館必有這一項。米水分明的粥底煮開,放進醃好的碎豬肉再煮開,一大匙蠔仔扣進去,灑上魚幹末,蔥花,白霧騰騰地端給脖子等長了的客人。“蠔烙“也是家常美味。蠔仔和入蛋麵糊,在平底油鍋裏煎成脆餅。潮州人很擅長把菜或肉煎成“某某烙“,象水瓜烙,苦瓜烙。香港街邊也有賣的,可以裹著油紙邊走邊吃。但常病麵多,炸出酥鬆大泡,蠔味似有還無,不脫街食本色。在一間改良粵菜館吃過韭菜煎蠔餅,煎得平整渾圓,賣相和味道都是一流。不愛吃韭菜如我那天獨吞一半。台灣的“蚵仔煎“和“蠔烙“是一種東西。粵北閩南本來地理相近,飲食同源也不是奇事。蠔烙這回事,看著容易做起來難。我自己曾買過小蠔試著煎蛋,結果下鍋後出水出得一塌糊塗,險些變蠔仔蛋花湯。放了薑酒仍然腥聞十裏,哪象上環小店的老夥計煎得括辣鬆脆。看菜譜說蠔仔要先在滾水裏煮一過,試了也不成功。自己煮蠔粥也是特別腥,不知人家預先放了什麽佐料。怪不得梁實秋說以前北京有名的館子象東興樓,從來不禁路人站在窗邊看廚子燒菜。真正的手藝是看不去的。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43&ID=1734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