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閑說朱元璋

(2005-11-18 05:19:38) 下一個

By 何足道

(何按,好久以來就一直想寫寫明太祖了,朱的行為好多讓人難以理解.本文著重關於他的才能和心理,思想研究)

清順治10年正月的一天,順治皇帝向滿漢大學士範文程,額色黑,寧完我,陳名夏提問:”自漢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為優?”大家回答:”漢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倶屬賢君.”清世祖又問:”此數君者,又孰優?”陳名夏說:”唐太宗似過之.”清世祖卻說:”豈獨唐太宗.朕以為曆代賢,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曆代之,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再三提到的明太祖洪武皇帝就是本文所要介紹的.

這位開大明200餘年江山的明太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他不如漢高豁達大度,不及光武儒者氣象,沒有魏武的文學修為,不具有唐宗的貴族氣質,宋祖的寬厚仁慈,更不若康熙的博學多才.但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卻打敗了各路豪傑,最後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一個新王朝.不能不讓人折服.而朱元璋成功的關鍵,就是他具有出眾的才能,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對一個開君主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方麵,恰恰是朱元璋的強項.

明太祖鑒於元末皇帝大權旁落,地方上軍閥割據.在製定明朝的政治製度方麵,花了一番大氣力.先是從地方上著手改革,設置省級軍事機構,洪武3年六月,陝西,北平,山西分別設行都督府以統當地衛所, 行都督府不屬行省而直屬中央大都督府.這是行省軍政分離的初步常識.同年十二月,罷三省行都督府.分置燕山,青州,太原,河南,西安,江西,武昌,杭州等八都衛指揮使司,在各省形成行省------府縣,都衛--------衛所兩大平行係統,分別對中央的中書省和大都督府負責.幾乎在同時,中央禦史台在各省的派出提刑按察司也相繼地方化.為此,洪武三年七月規定了行省,軍政,刑名按劾三權分立的省級體製結構. 洪武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司.九年六月,改行省為布政使司,從而標誌著以地方分權為目的的明初地方政體改革的結束.

在中央,明太祖利用消滅胡惟庸集團的機會,廢中書省,升六部,並告誡子孫不得再恢複丞相,又分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 朱元璋通過在中央和地方上的一係列變革,大膽加強了中央集權和皇權.應當說明祖的這些措施,確實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這個製度也確實有它的合理性,承繼明朝的清朝也沿襲了明朝的製度.它保證了中央即使是個昏碌的君主,也能控製住地方.象漢唐那樣.中央不穩,地方就會坐大的局麵是不可能了.但同時它的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地方上的權力被限製得特別死,確實威脅不到中央了,但象漢唐那樣,一個軍閥或是一個節度使憑借一鎮實力就能打敗北方一個少數民族部落的情況,在明朝也不可能了.這種舉國體製在國家強盛的時候,自然可以擊敗蒙古,交趾,但在國力衰落後,對俺帶和建州也隻能無可奈何.最突出的表現是在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和南京的福王政權被消滅後,南明先後擁立了幾個藩王,但因為200多年來,地方上一直被限製得特別死,一直處於無權狀態,結果被清各個擊敗.中央一完,地方也跟著崩潰了((其實這種情況在明初的靖難時,已經預演了一次,隻不過因為是老朱家自己的內戰,所以才被人忽視了),當然這種結局是朱元璋當初無法想到的.

和政治才能相比,朱元璋的軍事才能也毫不遜色,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右者,其次朱元璋。明太祖身經百戰,可謂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著名的鄱陽湖大戰,以少勝多,戰敗陳友諒,另外,《明史。太祖本紀一》庚申,召諸將議北征。太祖曰:“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擴廓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梟張猜忌,元祚將亡,中原塗炭。今將北伐,拯生民於水火,何以決勝?”遇春對曰:“以我百戰之師,敵彼久逸之卒,直搗元都,破竹之勢也。”太祖曰:“元建國百年,守備必固,懸軍深入,饋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籓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卷也。”諸將皆曰善。在這裏明太祖親自製定戰略,他的軍事才能顯示得淋漓盡致。毛太祖說的朱元璋軍事才能不如李世民,但我認為兩相比較,朱在戰略和水戰方麵強過李世民,而戰術和騎兵方麵顯然李更好。而且朱也沒有象永樂和康熙那樣親率大軍深入蒙古內地(雖然他也有這種機會),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明太祖的正統觀念特別強,他完全是以那種最正統的封建忠,孝,仁義,禮觀念要求和衡量別人。比如說,他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認為自己的父母當年也是元朝的臣民,受過其恩養。對待敵人他也能正確對待,如福建的割據勢力陳有定,始終忠於元朝,不肯降明,最後被明太祖擒殺,按今人的觀點,陳肯定屬於漢奸,阻撓國家統一的罪人,但朱卻不這麽認為,他認為陳是元朝的忠臣,應該肯定,並予以厚葬。朱元璋攻打集慶,元將福壽自殺,朱將福禮葬,後來福的兒子當了明朝的官,在胡惟庸案中,坐了胡黨,胡黨死了兩萬多人,但明太祖認為福的兒子是忠臣之後,因此免死充軍。對待投降過來的人,明太祖雖然加以利用,但骨子裏瞧不起,如危素,一次見明太祖,他說,老臣危素見駕。明太祖說,我以為是文天祥來了呢。狠狠地羞辱了危素,後來又找個理由把他貶出京城。明朝消滅盤據巴蜀的明昇夏政權,夏將丁世珍被手下小卒殺死,小卒前來邀功,明祖認為,為人奴殺人主不該提倡,所以不予封賞。另外,明太祖討伐張士誠時,他的檄文裏好多條張的罪狀是不忠於元朝,所以我一直不認為朱的行為是民族解放,而僅僅是改朝換代。

而明太祖的正統思想在國家方麵的體現就是朝貢國體製,就是以大國自居,讓四夷來進貢。當然為了顯示大國氣度,回贈朝貢國的禮品,遠遠多於對方貢獻的,這是厚往薄來。而且,貢使在中國期間,還可以拍賣自己帶來的貨物,享受免稅的待遇。那些小國當然都願意來朝貢了。這種大國行為,經濟壓力卻很大。後來的明朝統治者為什麽規定五年一貢,十年一貢,而且還嚴格限製貢使的人數,就是經濟負擔過重。土木之變和嘉靖年間的倭寇騷擾沿海。最初的起因都是因為來朝貢的人數太多,帶的東西也多,明朝隻好壓價,比如日本人帶來賣的刀,以前明朝政府花幾十文買一把,現在數量太多,隻好降為幾文錢,激起了多方不滿,於是強買強賣,最後釀成武裝衝突,其實很大的原因都在朱元璋的朝貢國製度。

即使是皇位繼承人方麵,朱也是滿腦子正統思想,完全按照封建嫡長製立嗣,長子朱標死後,沒有立別的兒子,而是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文,後人質疑朱為何不立燕王,但朱棣排行第四,前麵還有秦晉二王(明太祖非常不喜歡那倆兒子)不可能越次立燕。所以他隻能立孫而不傳子,這又是正統思想在做怪。

關於朱元璋的心理,用保守加變態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實行海禁,寸板不得下海,閉關自守的始作俑者就是明太祖,後來永樂時,鄭和下西洋,朱棣都不敢違背祖訓接觸海禁,而隻是聲稱放寬海禁。對比漢唐宋元的對外開放,明祖所為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退步。至於有人說明朝的皇帝喜歡科技,別的明帝暫且不論,但朱元璋對那些“奇技淫巧”是出了名的不感興趣。以上這些也體現了農民的保守性吧。

至於說朱元璋的變態心理,首先對待功臣上,晚年的明太祖對文官和武將都不信任,胡藍黨案殺死了幾萬人。而馮勝和傅友德之死,連《明史》都語焉不詳,讓後人都不能不發指。另外,對待隱居,不出什的人,明太祖以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不來即殺之。明太祖對待隱士的所為,不如劉秀和康熙遠矣。到是和那位與光武一爭天下的公孫述在求賢方麵有一比(請不來,就給人家送毒藥)。最後說說明初的文字獄,明天祖鑒於張士誠因為起名字被讀書人變相辱罵(張九四非常禮敬讀書人,因為自己沒有名字,讓人幫起,結果人家幫他起名為士誠,但《論語》裏有士,誠小人也),所以朱對文人寫的東西格外挑剔,明太祖因為當過和尚,又參加過紅巾軍,所以對賊,盜,僧這些文字特別敏感,因表箋中似、近、嫌於等,被猜忌成性的朱元璋誅殺的有:  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福州府學訓導林伯憬、桂林府學訓導蔣質、德安府學訓導吳憲、常州府學訓導蔣鎮、陳州府學訓導周冕、懷慶府學訓導呂睿、亳州府學訓導林雲……
  因詩被誅殺的有:一和尚寫謝恩詩金盤蘇合來殊城,玉碗醍醐出上方。稠疊濫承天下賜,自慚無德頌陶唐,朱元璋說歹朱,殺之;一個叫一初的和尚寫詩見說炎州進翠衣,網羅一日遍東西。羽毛亦足為身累,那得秋林靜處棲,一個叫止庵的和尚寫詩新築西園小草堂,熱時無處可乘涼。池塘六月由來淺,林木三年未得長。欲淨身心頻掃地,愛開窗戶不殺香。晚風隻有溪南柳,又畏蟬聲鬧夕陽都被朱元璋認為是在諷刺法網太密而喪生。一日,朱元璋見寺院牆壁上有詠布袋佛的詩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藏。畢竟有收還有放,放寬些子也何妨,朱氏惱怒,盡誅寺僧。詩人高啟寫詩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小犬隔牆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朱元璋認為是在諷刺自己,借故把他殺了。張尚禮寫詩庭院沉沉晝漏清,閉門春草共愁生。夢中正得君王寵,卻被黃鸝叫一聲,被下蠶室死。陳養浩有詩城南有嫠婦,夜夜哭征夫,被投之於水。  中國不愧為詩國。多少士大夫因詩喪命,還有人前赴後繼地寫。他們的才智不是用在製度建設上,而是用詩來回避或隱喻現實,表現自己的雕蟲小技式的創造性。可惜,詩人再聰明,也躲不過蠻橫無理的屠刀。孫賁為涼國公藍玉的藏畫題過詩,於是被斥為藍黨處斬,臨刑前他詠前人詩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朱元璋得知後,指責監斬使:他寫有這樣的好詩,為什麽不報告,卻把他殺了?於是,朱氏下令殺了監斬使。朱元璋還得擺出愛詩愛才的樣子。

至於說廷杖,侮辱大臣這些和文字獄比起來,就算不了什麽了。

作為一個集和暴君於一身的皇帝,明太祖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明清兩代對他評價極高。《明史。地理誌》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會,然後遣將北伐,並山東,收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收複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近古以來,所未有也。

明朝當代人總願意把他和漢高祖相比,但是說他比劉邦的成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成化,弘治年間的學者謝鐸說明太祖有超過前代帝王之功者,共5件事:“攘克夷狄,收複諸夏也;肇基南服,統一天下也;威加勝國,鋒刃不交也;躬至創業,臨禦最久也;申明祖訓,家法最嚴也。”著名的史學家王世貞稱漢高祖之功過湯武,洪武帝之功勝過堯舜;“夫漢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明太祖)之功,萬世功也。”明末陳於陛更為具體的指出:“太祖雖得天下易於漢高(我不同意此點),而經理太平之業,幾百倍有三焉:”其一,高祖不數年而卒,太祖三十年,纖悉具備,無以加矣;其二,漢高雖承秦火,大抵因襲秦敝,太祖掃胡元而複帝王之製;其三,高祖猶有諸臣,太祖無輔相,自聖心神畫者獨多也。”(這個也不讚成,明祖手下,文有李,劉,武有徐常)

清朝的皇帝對他評價更高,除了文首提到的清世祖,清聖祖康熙也說,朕觀《明史》,洪武,永樂都是有道君,據《東華錄》記載,清聖祖下江南時,經過明孝陵,一次是他讓抬輦的人從側門進,隨從們以為抬輦的人弄錯,後來才知道是皇命。一次是在墳塋前路過時,聖祖親自下輦,步行而過。而清高宗對明太祖更是恭敬,南巡時親自祭拜明孝陵,並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以乾隆的自負性格,能對一個人如此恭敬,顯然是佩服到了極點。清朝皇帝如此禮敬明太祖,其一是清的典章製度和治國方略都學習於明,是學生老師的關係。其次就是爭取人望,崇禮明朝皇帝,以換取民眾的支持。

和明太祖一樣,以匹夫起事奪取天下的隻有兩漢二祖,明祖比漢高強,但遜色於光武。明祖和光武的個人才能都比較出眾,在才能上都強於漢高。但明祖不如光武的地方是,光武13年統一中國,明祖用了16年(雖然明祖有陳友諒這樣的勁敵,但明祖的手下素質也要強於光武的班底)這是其一,第二明祖殺戮太重,也不若光武,最主要的是兩個人交換下曆史時代,光武到元末,他才能出眾,也一定能成大業,但朱元璋到東漢初年就不行了,農民出身(豪強肯定不支持你,東漢初已經開始講門第了)又不姓劉,所以很難成功。當然朱可借鑒的曆史很多,所以有很多方麵處理得確實比劉秀好。

因為李世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開國皇帝,所以在開國皇帝中才能加成就的排名,第一漢光武,第二明太祖。雖然我對明祖的才能非常佩服,但實在難以說喜歡他

 

 

http://talkskyland.com/list.asp?boardid=3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