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知秋

秋風起深壑,秋葉舞商弦。 我在山頭坐,靜觀秋月圓。
個人資料
山菊花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老兵評史

(2005-11-05 09:51:03) 下一個

By 老兵

 

[老兵評史]一。三皇五帝

中國曆史上曾經存在著所謂三皇五帝,這些聽著煊赫,實際上他們是否真的存在,都是哪幾位,以及相互間的關係都存在很多說法。

三皇的一個說法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另外一個說法是指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前麵那個比較流行。

這裏麵這幾位的功勞如下:

燧人氏發明了取火方法,從此人類可以取暖和吃熟的食物了,這點的確非常重要,是區分動物和人類的重要指標。西方人這點做得很不好,至今牛排還可以選擇有血絲的;而日本人還在吃生魚片,可見他們都是蠻人,進化方麵很成問題的,不能夠和咱們中華上國相比。至於咱們中國人至今還在吃死嬰,這個就不要提了,否則愛國方麵會成問題的。

伏羲氏的功勞非常大,以至於都無法描述了。總而言之,簡而言之,凡是別人拉不到自己身上的功勞全歸他了。

神農氏是位非常勇敢的植物品嚐者,據說他品嚐了各種各樣的植物,判定哪個能吃,哪個有毒。實在是不明白為什麽他就沒有中毒過,估計是因為當時五毒教還不存在的緣故。就其逮著什麽吃什麽的勁頭,估計是現代廣東人的直係祖先。

女媧氏的主要功勞是補天,當時天漏了,大夥簡直沒法活了,全靠了他老人家煉石頭來補天。他老人家煉好一堆石頭,就用神州火箭發送上去,最後剩下了一塊,那就是賈寶玉同學了。關心賈寶玉同學的讀者可以去看曹雪芹同學的《紅樓夢》,這裏就不廢話了。女媧氏比較獨特的一點是他早先是“他”,後來的傳說裏則變成了 “她”,估計是那個“女”字造成的。所以同學們起名字一定要小心,否則找對象會被別人認為變態的。

上麵這四位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後人尊為皇。

五帝一說指黃帝、顓頊、 帝嚳、堯、舜,另一說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同樣是前麵那個比較流行。

前麵這五位的特點是他們都出自一個大家族,雖然在支係上有些變化。黃帝據說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這裏不知道三皇算到哪裏去,畢竟三皇在他們前麵啊。顓頊德行高尚,能力一般;而帝嚳則好像連德行也一般了,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堯、舜兩位則成了後來皇帝的楷模,臣子們動不動就要求皇帝向他們兩位看齊,這些話到了韋小寶那裏就成了鳥生魚湯,估計味道很不錯的,否則康熙也不會每次聽說都龍顏大悅。

不過堯、舜這兩位的民間說法很不同,有的說他們道德高尚,禪讓製度是千古的楷模,對此曹丕同學很有體會;有的則說他們之間是篡位關係,說這話的人估計要下阿鼻地獄的,帝者的事情怎麽可以說實話呢?

後麵這五位就更加有趣了。太昊就是伏羲,這樣皇和帝就成了一個人了,正好連上了。炎帝、黃帝是對頭,後者打敗前者,成了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兩位排在一起,正好應了老史的矛盾統一律。少昊似乎和鳥很有關係。顓頊則又回到了前麵那五位。

說起來,前麵那五位要比後麵這五位聽起來比較合理,否則沒有堯、舜這兩位,夏禹又怎麽計算出身呢?這樣中華民族的曆史又要說不清了。

不管是前五位還是後五位,他們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神的特征,隻不過是一個比一個少,這反映了從神到人的轉變過程。

總而言之,同而言之,這段曆史基本上屬於神話,當不得真的,而這些人,如果真的存在過的話,還是做了不少好事的。後來的秦始皇同學把皇、帝連在一起作為他的稱號,也算是這位暴君難得的一點幽默吧,它充分表現了絕對獨裁下的不要臉可以到什麽程度。

[老兵評史]一。一--三皇五帝之黃帝

黃帝是五帝中的第一位,據說此人生下幾十天就會說話了,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總之是個智力天才和能幹楷模,要是擱在現在那就是比爾蓋茨的前輩,成功人士的典範。

那麽這個成功人士都幹了些什麽呢?

他學習了毛主席的統戰政策,聯合被蚩尤擊敗的炎帝,殺死了蚩尤。既然他有這麽大的武功,那自然是人心所向,半有意半故意地被大夥宣布為擁有土德,應該稱帝,因此成為黃帝。雖然蚩尤被他殺了,可是聲威還在大夥心中,於是黃帝就半直接半間接地宣傳蚩尤是被他收服了的,這樣那些還懷念蚩尤的天真人們自然也就臣服於他了。

他是成功了,可是他的同盟者炎帝卻不滿於黃帝的聲望超過自己,總覺得自己才是真命天子,於是雙方開打。黃帝打敗了炎帝,終於成了華夏一統的天子,定都於涿鹿。天下既然安定了,黃帝設置了各方麵官員來幫助他治理天下,同時還開山修路,到處巡視,撫慰人民。

黃帝是事業、愛情和生活多方麵成功的超級成功者,他有四個大老婆和十個小老婆,遠比伊斯蘭教許可的多多了,也比韋小寶的老婆還多了一倍。估計他的身體特別好,否則冬天是不用戴帽子的了。對了,黃帝內經就是他的,據說可以夜禦十女的,超人啊。後來的西門慶想學他,可惜沒有學好,被武鬆的嫂子給累死了。這件事情教育我們,普通人不要事事都想著和聖人比,否則會死得很難看的。這些老婆們也很努力,一共給他生了二十五個兒子,女兒那就不計其數了,不知道當時計生辦幹什麽去了。這些兒子們中的十四位比較走運,他們得到了自己的姓氏,成了民族的先鋒隊,其他的就不要講了。

黃帝同學在幹完了所有他想幹的事情以後,終於在一百一十歲的高齡去世了。幸好他終於去世了,否則以他的偉大能力,還不把所有需要幹的都給幹完了?那後人還有什麽臉活在世上啊。

做人不要太強的。

[老兵評史]一。二--三皇五帝之顓頊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從小性格深沉而富有謀略(這表明他也是個渾身冒精氣的家夥,是咱們國家那些這類動物的鼻祖),德行高尚(說明他很會表現自己),才幹出眾,封於高陽,人稱其為高陽氏(估計台灣那位高陽酒徒很仰慕他的,於是臉皮也跟著厚了起來)。這樣的人才,出身好可以密切聯係領導,會表現善於自我表揚,又有些才幹,自然是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於是被人們宣布為擁有聖德,在黃帝死後,順理成章接了班,時年僅二十歲,了不起啊。不過這裏有個問題,黃帝死的時候一百一十歲,此時顓頊二十歲,也就是說這爺孫兩個居然差了九十歲,估計中間的那位很會平衡地說。

爺爺住的地方固然好,那是人家的地方,這位顓頊可不想還住在那裏,應該搬家了。拍馬屁的宣布他擁有水德,那他就得搬到黃河邊上去,於是就搬到了現在的河南濮陽,不在河北住了。

此人的觀點很超前,居然和幾千年後的儒家想到一起去了“根本之道是不可以改變的,大義也是不可改變的,這樣天下才可以得到治理”(這話怎麽看都像是後代儒生瞎編的)。於是一切以黃帝的政策為準,不過也加以修正。黃帝末年,百姓有了自己和上帝交流的權力,顓頊認為這樣將動搖自己作為天子的權威,於是禁止百姓自己和上帝交流,規定政府代替他們和上帝進行交流才是代表了百姓的根本利益的。於是天下大治。他還巡視各地,區域基本覆蓋了現代中國的核心地區,可見他也是個公款旅遊家。

顓頊是中國第一個控製思想的君主。

顓頊生窮蟬,是舜的祖先,這樣家天下就更加有根據了(估計也是後來儒生瞎編的)。

顓頊也高壽,活了九十八歲,在位七十八年,前後有九個老婆(這點比黃帝好些,還是比韋小寶多)。

[老兵評史]一。三--三皇五帝之帝嚳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比顓頊小了一輩。他的前輩還需要生下幾十天才能夠講話,這位更厲害,一落地就能夠自稱姓名了。這樣的天才,又是在這樣的家族,自然也是德行高尚、聰明能幹了。十五歲就被選為顓頊的助手,三十歲繼承帝位。不過這裏有個問題,顓頊死的時候九十八歲,他三十歲,合著三代人(從黃帝算起)之間差了六十八歲,也是一個奇觀。

帝嚳也搬家,這回是搬到河南偃師了,倒是不很遠。按照前人的規矩,他的德行又變了,這回是木德了(前麵兩位分別是土德和水德)。

他是順利地繼承了家族的產業,可是另一個部族的領袖共工對天子老是在他們家族轉悠很是不滿,氣得用頭去撞擊不周山(估計這就是撞牆愛好者的鼻祖了),那不周山乃是天柱之一,被他一下子給撞斷了,於是大地就傾斜了(看來這位還是地震的肇事者)。共工一怒之下率部造反,和帝嚳大戰,結果打敗了,腦袋也搬了家。合著那麽厲害的腦袋,都能夠把大山給撞塌的,居然也是不經砍的(這個事情肯定會讓斧頭幫信心大漲的)。

帝嚳以仁愛之國,他認為“最好的德行就是廣泛地愛別人,最佳的政治就是廣博地施利於人,為政最重要的就是講信譽,治理最重要的是仁愛”,他這樣認為,也是這樣做的。帝嚳不僅政治開明,而且善於聽取別人意見和發掘人才,真是一位完人啊,多麽理想的統治者(可惜,太美好的事情,多半是不存在的,因此估計又是儒家瞎編的)。

和這些偉大的事跡相比,他的生活要可信一些,他有四個老婆(比前兩位好多了,那兩位一個十四個老婆,一個九個老婆。咦,怎麽像等差數列?),活了一百零五歲,也是一壽星。

[老兵評史]一。四--三皇五帝之帝堯

帝嚳死了以後,以自己年齡最大的兒子摯繼承帝位,是為帝摯。

堯是中國曆代帝王口頭上要效仿的兩位古代聖君之一。和前麵那些聖人一樣,他也是好學深思,聰明能幹,足智多謀,十三歲就受命輔助帝摯。這樣少年得誌的還有戰國末期的秦國甘羅,不過那位短命。帝摯能力平庸,政治敗亂,而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於是諸侯紛紛背離帝摯而投奔於堯。帝摯明白自己遠不如堯聖明,終於在繼位九年之後,禪位於堯。

堯繼位以後繼續前代的傳統,接著搬家,按照理論他是火德,於是搬到了山西臨汾。他製定法度,禁止欺詐,鼓勵百姓指出自己的過失,於是天下大治,萬民融洽。

帝堯年老以後,尋找自己的繼承人,手下人推薦了帝堯的兒子丹朱和共工(咦,這家夥又跑出來了?不是早被殺了嗎?),結果都被他以各種理由否決了。最後手下人推薦了舜,帝堯用各種手段考驗舜的人品和能力,最終決定禪位於舜。

堯禪位以後,繼續巡遊天下,很像後來的那位南巡老人,最終以一百一十八歲高齡逝世。百姓聞知堯的逝世,無不萬分悲痛,如喪父母,自動在三年內停止了各種娛樂活動,以表達對堯的哀思。這點後來被太陽家族學去了,那裏經濟凋敝,百姓生活艱難,太陽二號卻在三年內不問政事,真是孝子,不服不行的。

[老兵評史]一。五--三皇五帝之帝舜

舜是顓頊的六世孫,其先祖窮蟬。從窮蟬開始,幾代都是平民。

舜這個人很特別,兩個眼睛都是重瞳,也就是各有兩個瞳孔,一共四個,不知道的人會被嚇著的。後來另外一位著名人士也有這個特點,他就是項羽,在烏江邊上抹脖子的那位。再後來又有一位,他倒不是有四個瞳孔,而是隻有一個,另外一個得病瞎了。本來殘疾人就夠讓人同情的,可是卻有人寫文章譏笑他,說什麽“項羽重瞳,尚有烏江之敗;湘東一目,寧為赤縣所歸?”。這個殘疾人就是南朝梁湘東王蕭鐸,後來的梁元帝;那個譏笑他的是王偉,後來被梁元帝開膛破肚了,死得很慘。這件事情教育我們不管遇見什麽怪人怪事都不要笑話人家,否則可能人家很氣憤,後果很嚴重的。

話題扯回來,接著說舜。

舜的母親不幸去世了,父親又給他找了個後媽,生了個弟弟象,從此舜就沒有好日子過了。他老爸寵愛後妻幼子,不喜歡他,一家三口變著法子要害死他。可是他對家人還是很好,很是孝順,對弟弟也很好,逆來順受,剛剛二十歲就以孝道聞名天下,雖然他們還是死不改悔地要害死他。當然他們是害不死他的,否則咱們就沒故事講了。

舜的日子過的苦哈哈的,轉眼到了三十歲,忽然時來運轉,自己的孝道終於生效了。倒不是他的家人對他好了,而是天子看上他了。帝堯考察他治國的辦法,他對答如流;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考察他辦事是否公平;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去觀察他,他們都說他的好話。雖然天子這麽看重他,他的家人還是在繼續迫害他,讓人無法相信那不是一場戲。不過,效果還是很逼真的,連天子都被騙過了,或者至少儒家是被騙過了。也許儒家自己明白著呢,這故事就是用來騙人的。

終於,帝堯相信了周圍人的匯報,決定禪位於他,讓舜代行天子的職責。帝舜巡行天下。

帝堯逝世以後,三年喪期結束,帝舜打算讓位給帝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天下人不服,於是帝舜正式登上了天子寶座。登上寶座以後,帝舜安排人手幫助他治理天下,終於天下大治。

帝舜年老以後,舍棄自己的兒子商均不用,選拔了禹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並舉行了禪讓典禮。十七年後,帝舜在南巡(看來帝者多愛南巡,難怪後人喜歡學樣)途中病逝,享年一百零一歲。

[老兵評史]二。禪讓製度

上麵說的五帝裏麵,第一個說法是有堯、舜兩位的,他們兩位加上禹,則構成了古代傳說中的禪讓製度。

所謂禪讓製度,簡單地講,就是現任領導人從非自己後代的年輕人中選拔自己的接班人,加以鍛煉,然後和平移交權力給自己的接班人,自己退休。堯、舜、禹三位據說就是這麽一路移交下來的。

按照古代正統的說法,堯和舜以及舜和禹之間都是和平移交的,但是禹存了私心,雖然也選拔了繼承自己的年輕人丹朱,卻不給他鍛煉機會,而是重用自己的兒子啟,積極培養啟的勢力,結果等到禹永遠離開了大夥,啟的勢力遠遠超過了丹朱的勢力,於是啟接位,禪讓製度到此結束,家天下則就此開始。啟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雖然這個王朝是否真的存在還很有爭論。

按照古代不這麽正統的說法,堯、舜、禹三位之間也不是和平移交的,而是後者奪了前者的權,並且放逐了前者。禹學聰明了,也不搞這套了,幹脆傳給自己的兒子。

上麵正統的說法被儒家所歌頌,而上麵不那麽正統的說法則被曹丕同學所體會。據記載,在他和平從漢獻帝那裏通過禪讓方式得到皇位以後,曾經感慨地說“我現在算是明白禪讓到底是怎麽回事了”。曹丕同學很有福氣,不過四十五年以後,他們家族又有一位明白禪讓到底是怎麽回事了。其實曹氏家族還真是有福氣,他們是最後一批禪讓之後還能夠保全性命的體會者了,曹丕同學的學樣人就沒有這樣的福氣了,而且後世的吃相是一個比一個猴急和難看,而對待禪讓者則是一概的殘忍。這一點大概隻有趙匡胤同學例外。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到底堯、舜、禹之間有沒有和平的禪讓?我的看法是早期可能是有的,後期則肯定沒有,關鍵在哪裏?接位的好處。

早期的所謂最高領導人其實不過是部落領導人,極低的生產率、財產公有和繁雜的事務管理使得當這個頭的油水並不大,基本上是個義務勞動者。在這樣的情況下,禪讓本身的和平進行應該是可行的。而後來隨著生產率的提高以及私有財產的出現,部落領導人的油水就明顯增大,吸引力也就明顯增加,禪讓本身的和平進行也就越來越不可行了,甚至禪讓製度本身也難以繼續存在了。堯、舜、禹、啟之間的關係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古代的禪讓時期並不一定真的隻存在這麽四位,而是有可能存在過很多位,隻不過這四位在曆史傳說中保留下來罷了。這樣的事情在中國曆史的神話時代是屢見不鮮的。這個時期的曆史紀錄所表現的不是具體事實,而是大模樣。

[老兵評史]三。夏朝故事

夏朝在中國曆史上最獨特之處,在於它是否則真的存在過,這到目前似乎還仍然是個爭論話題。

目前關於夏朝的明確記載幾乎沒有,有的隻是一些傳說,因此這裏所能說的,也值得說的,隻有三段:夏啟建國,少康複國和夏桀亡國。

一。夏啟建國

夏啟是夏朝的建立者,名啟,因為建立了夏朝、自稱夏王而被後人稱為夏啟。夏啟建立夏朝是經過一番努力的:首先在他老爸禹的陰謀和支持下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和禹按照傳統選擇的丹朱競爭;然後在禹去世以後假惺惺地請丹朱繼位,同時耍陰謀孤立和打擊丹朱勢力,逼迫丹朱讓位給他;最後在奪位後再迫害丹朱,迫使丹朱遠遠離開夏的統治區域,徹底消除自己的競爭對手。這些可以從瀟水的文章中得到印證,我就不重複了。因此可以說夏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野心家、陰謀家、叛徒、內奸、工賊。

夏啟忙乎完了這些重要事情,自己也累得差不多了,於是在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以後就嗚呼哀哉了。

二。夏啟的兒子,夏二世是個公子哥(這點和司馬氏很相似,都是富不過三代,而且一代不如一代),不理朝政,沉湎於玩樂,結果被一個野心家篡了位。他自己被殺,兒子逃往自己的部落躲了起來,夏朝的天下就這麽中斷了。計劃中的夏三世沒能夠等到反攻複國的機會就去見祖宗了,他的兒子夏四世,也就是少康,接了位。這位少康同學發奮努力,攢了一隻多達五百人的隊伍,趁著篡位者內部出了亂子,打回了老家,當了把胡漢三,終於複國成功,夏朝從他開始又恢複過來了。

古時候一個旅是五百人,因此史稱少康以一旅之師複國。南宋末年,小皇帝被元軍追得滿處跑,文天祥(也許是陸秀夫?記不清了)還以少康複國的故事鼓勵大夥,說古人能夠憑一旅之師複國,咱們還有數萬士卒,為什麽不可以恢複大宋的天下?可惜時代不同了,五百人就可以成功的事情隻能夠到非洲去找,數萬人的南宋軍隊被遠少於自己的元軍打得慘敗,陸秀夫背著皇帝跳海自殺,文天祥則被抓到大都,幾年後被殺頭。

三。夏桀亡國。夏桀是夏朝最後一位君主,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亡國之君。現實中他亡於另外一個部落,商,的進攻,不幸戰敗亡國。他的實際表現不知道如何,不過儒家把他描述成了一個無道、殘暴的昏君,並且用他的例子來嚇唬以後的君主們,其中的一個就是劉邦。反正倒黴蛋頂屎盆子是中國曆朝的定律。曆朝曆代的末代君主多數都被儒家描述成了壞蛋,否則他為什麽倒黴?唯一的例外是崇禎,這位死後的評價很高,不過他的作為實在是幹得好、幹得妙、幹的愛國臣子哇哇叫,等到有用的臣子都被他殺光了,他也隻好去上吊了。

儒家的曆史評論,曆來和現實都是對不上的,不過儒家的目的也不在於記錄事實,而是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國曆史上,為了自己的理想而隨意修改事實,這樣的無恥行為從儒家始。

[老兵評史]三。一--夏朝故事之夏禹

夏禹是顓頊的曾孫(這裏又出問題了,因為帝舜是顓頊的六世孫,這樣夏禹的輩分要比帝舜高上兩輩,卻成了他的接班人,估計又是古人編故事沒有編好的緣故),他的父親是鯀。帝堯的末期,鯀奉命治水,治理了九年也沒有什麽成效。帝舜繼位,以鯀治水多年卻沒有成效為由,殺了鯀而用禹來繼續該事業(帝舜也夠可以的,殺其父而用其子,這樣的業績要是被管仲知道了,肯定又是因為不近人情而不肯任用他。不過也有可能鯀是帝堯的舊人,帝舜在殺人立威,誰知道呢。不過按理說聖君實不應該心理那麽陰暗的)。禹看見了父親的下場,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命運全看治水的結果如何了,因此隻好去拚命(由此可見帝舜的權術,不過這類權術類似七傷拳,傷人之前先傷自己,不算很高明。至高明者乃是後麵的周文王,那才是苦大仇深呢。我在北京的時候見過很多這類人士,經常繞著道走。倒不是因為怕他們害我,而是因為警察叔叔老是關心他們,請他們到公安局去做客,誰讓他們的苦大仇深都寫在臉上了呢,結果被當成社會不安定人士了)。

光拚命是不夠的,還要動腦子想辦法,好在當時的人已經和夢曉這樣的猴子有相當距離了,腦子還是夠用的,道道也就有了。鯀治水完全靠嚴防死堵,搞高壓政策,這樣水無處可走隻有泛濫。禹比他父親要聰明多了(一個是離猴子又遠了點,一個是他是夏朝的實際建立者,總會比一個普通官員強些的),他不僅建立堤壩防堵水患,還積極疏導河水的流向,這樣效果就好多了。和他一起工作的主要領導幹部,另外還有後稷,他是周的祖先,可見做好事可以澤被後世的,盡管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很罕見。

禹治水是如此的賣力,以至於新婚四天就離開妻子,重新上路(現在明白三天婚假的來曆了吧,幸虧當年不是一天)治水,後來路過家門口,正好趕上妻子分娩,聽到孩子出生的聲音,他咬咬牙,沒有進去看望老婆孩子(禹的心也夠狠的,估計要麽是帝舜的人在跟著呢,要麽是他計算過什麽日子。這個咱們是不能夠亂講的,聖君怎麽可以和咱們想的一樣呢?)。他一方麵拚命治水,一方麵關心百姓的疾苦,帶頭苦幹實幹(嗬嗬,我在國內公司上班的時候,一次出差比較辛苦,客戶寫信表揚,我回來向老板匯報工作,老板表揚我苦幹實幹,我怎麽感覺後背涼颼颼的?今不如昔啊,孔夫子說的對),弄得自己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沒了(估計這就是現在人們設法褪毛的動力所在),手掌和腳掌都長滿了厚厚的老繭(倒是省鞋了),臉曬得極黑(估計後來有些人去了非洲,他們就是非洲人的起源)。

經過十三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的治水工程終於成功了,而且還不是豆腐渣工程,一直澤被到現在。

在長期的治水過程中,他走遍天下,對各地的情形非常了解,於是按照實際情況、各地特色和具體出產,將天下劃分為九州(此事可見禹貢,一本後人假托的書,可見此事也是假的。九州是後人假想的,在漢朝才得到實施,但是也不是九州,而是十三州,屬於監察機構,東漢後期成為實際行政區劃。另外,美國獨立後的最初十三州劃分也是和中國學的,可見他們也是向往中華文化的,中華民族的盛世那是千真萬確地。注意護住肚子防止笑破,同時捂住嘴防止被人家當成神經病)。同時還規定:天子京畿以外五百裏的地區叫做甸服,再外五百裏叫做侯服,再外五百裏叫做綏服,再外五百裏叫做要服,最外五百裏叫做荒服。不同的地區,行使不同的要求和命令,進行不同的治理。這樣算下來,天子能夠管到地區的直徑不超過兩千五百公裏,其他地區大概都算是化外之地了。

禹的長期努力終於見了成效,不僅僅是治水,還包括了天子的青睞。天子不僅隆重地表揚了他(一塊黑色的玉圭),宣布天下大治(看來天下是否處於盛世,的確是可以通過政府宣布來確認的),後來還把帝位禪讓給了他(帝舜在位五十年,享年一百零一歲)。帝舜死後,帝禹謙遜,將帝位讓給帝舜的兒子商均,天下人不服商均(他們不聽帝禹的號令嗎?那可是叛亂分子了),於是帝禹在諸侯的擁戴下正式繼位,國都選在了安邑(山西夏縣,也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早期國都,和楚漢相爭時期西魏王豹的國都),國號夏。分封帝堯的兒子丹朱於唐,分封帝舜的兒子商均於虞,以便繼續對聖君的祭祀。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九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這就是九鼎的來曆(九鼎後來據說被周王偷偷化了賣銅,真是買櫝還珠,數典忘祖。不過也是可以理解的,周王太窮了,人窮誌短嘛)。

當了天子的夏禹繼續大作好人好事,儀狄造酒,帝禹喝了以後感覺味道很醇美,就下命令不準儀狄再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估計他這時候已經忘了自己治水的經驗教訓了,禁止是不可能長久的,關鍵是要疏導。

帝禹繼位不久,就選拔皋陶維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皋陶不幸早逝,他又選拔皋陶的兒子為繼承人。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享年一百歲。逝世前,將帝位傳給伯益。但是由於伯益執政時期很短,威望不足,諸侯們背棄了伯益而擁戴帝禹的兒子啟(咦?啟的威望是怎麽來的?),於是啟成為夏王。從此家天下成為定規。

[老兵評史]三。二--夏朝故事之政治刑法

夏朝最高首腦稱為王或者後,這裏後還是指王,與王後無關。政權在父子或者兄弟之間世代相傳,是古人所謂家天下的開端。

夏朝的政權機構

在夏王之下有掌握政事的三正,作為天子輔臣的疑、丞、輔、弼四鄰,為國君親近左右官員的六事(即六吏、六卿),掌立法的曦和(又稱太史,司馬遷的飯碗就是這個,不過司馬家作為太史是從周朝開始的),掌訴訟的大理,掌音樂的瞽,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官師、國老,掌出使的遒人,掌收取貢賦的嗇夫,掌山澤的虞人,掌畜牧的牧正,掌夏王飲食的皰正,掌夏王車輛的車正。

夏朝九州的劃分和甸、侯、綏、要、荒五服的存在,說明了夏朝對地方的管理是以各部族首領為諸侯,稱為伯或者牧。諸侯必須服從夏王的政令,對王朝承擔貢納、朝見、服役和隨從征伐的義務。

諸侯之下有大夫,即各個大家族的族長。

所以古人說,夏王有天下,諸侯有國,而大夫有家。

夏朝的《禹刑》規定了正刑五大類,科條三千,有大辟(殺頭)罪兩百多條,臏辟(孫臏享受過這類刑法)罪三百條,宮辟(司馬遷享受的那種)罪五百條,墨(臉上塗墨)、鼻(那個字找不到,就用這個代替了,具體就是割人家的鼻子,商鞅給秦孝公太子的師傅用過的那種)罪各一千條。並有名為夏台的監獄。

[老兵評史]三。三--夏朝故事之少康複國

夏朝的建立者夏啟的兒子太康(看這個名字就有問題,也太糠了)是個公子哥,不理朝政,沉湎於玩樂田獵,結果被有窮氏首領後羿驅逐了。

這個後羿可是太有名了。他自己善於射箭,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百姓沒法活了,於是他老人家出馬、給射下來了九個,剩下的那個到現在還掛在天上呢。對了,被他射下來那九個太陽哪裏去了?這個問題很重要,弄得不好後果會很嚴重。後羿的老婆就是嫦娥,偷吃老公的靈丹妙藥飛到月亮上去的就是她。不過不知道糧食和氧氣問題是如何解決的,那裏據說很缺空氣的,雖然據說美國人也沒有真的上去過。而且據說這個嫦娥和豬八戒有那麽一腿

太康死後,後羿立太康的弟弟仲康(看這個名字也不怎麽樣,又腫又糠的)為夏王,實權操縱在後羿的手裏,合著這位是個傀儡。仲康死後,他的兒子相繼位。

這個時候,一個叫做寒(左水右足)的家夥殺了後羿,又殺了相,幹脆自己做了夏王。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直接殺掉君主自立的事件。相的兒子少康逃到了自己的部落,發奮努力,攢了一隻多達五百人的隊伍,趁著篡位者內部出了亂子,反攻複國成功,夏朝從他開始又恢複過來了。那個自立的家夥則逃回他的部族去了。算下來,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位君主,除了第一位的夏啟以外,中間的那三位都是倒黴蛋。

少康的兒子在位時期擁有一支比較強大的武裝,終於徹底肅清了篡位者的勢力,並且征伐東夷,將夏朝的事業發展到鼎盛階段。少康父子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人民的武裝,就沒有人民的一切,這道理是何等的正確啊。

[老兵評史]四。商朝故事

商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得到確認的王朝。不像夏朝,直到今天其是否真的存在還有爭論,大量的出土文物早已確定商朝的存在。這點據說中國就遠不如日本了,據說日本人製造曆史方麵具有世界領先水平。中國人不製造曆史,隻是喜歡修改曆史。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輔佐者是伊尹。按照儒家的記載,他們兩位是賢王良相,出於拯救民眾於水火的正義感,雖然和夏朝的內政無關,但是基於人權高於主權的原則,帶領聯合國軍入侵夏朝,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大商朝。其實商是臣服於夏朝的一個部落,趁著夏王的統治無力,聯合一些部落起兵造反成功,自己稱王,建立商朝。不過這兩者也沒有什麽區別,反正自古以來曆史就是給勝利者塗脂抹粉的,失敗者永遠是昏君加奸臣,勝利者永遠是賢王加良相,原因很簡單,勝利者發工資。

商朝是建立了,商湯卻死了。商二世和商三世相繼繼位,不過都是伊尹輔政,號稱阿衡。後來商四世繼位,荒放無度,不尊湯法,被伊尹放逐到桐宮,閉門思過,三年後才得到寬恕,回來複位,在此期間是伊尹攝政。另外一說是商四世被放逐三年後,起兵反攻成功,殺伊尹。由此可見,伊尹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權臣,至於下場嘛,往好了說是霍光前輩,往壞了說就是眾多權臣兼奸臣的鼻祖了,可見好人難當啊。不過他的稱號阿衡,後來被王莽用來作為自己稱號,宰衡,的一部分,那個“宰”字來自周公的稱號太宰。

商朝建立後的前九代是王朝的鞏固發展時期,然後就是九代中衰時期,多次遷都,直到盤庚,第十九代,遷殷才再次興旺發達起來,從此不再遷都,直到商朝滅亡,那是商紂,第三十代,的事情了。

九代中衰和多次遷都的說法很多,現在看來可能是資源問題。商朝的中心區域是現在的河南省,當地土地肥力不足,當時耕作技術又不佳,不懂得施肥和複種,隻知道死命種地,再加上當時運輸能力不行,因此無法長期支持大量人群在同一個地區的長期定居和繁衍。盤庚選的地區估計很好,又有一些政策來維持和控製地區人口的數量和密度,因此得以長期維持。

商紂是商朝的亡國之君,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二位亡國之君。按照儒家的說法,商紂很像後來的隋煬帝,各方麵都很傑出,就是不知道如何體恤民力和維持各方麵勢力的平衡,結果成了無道暴君,被偉大、光榮、正確的周武王推翻。其實他是失敗於自己軍隊遠征時的周軍進攻,就維持各方麵勢力的平衡方麵,他的確沒有做好,沒有能夠及時識破周文王的陰謀詭計。至於其他罪名,例如生活腐化和殘暴酷刑,估計都是後來的人扣的屎盆子。

反正曆朝曆代,勝利者都是偉大、光榮、正確的先進生產力代表者,失敗者則是獨夫、民賊,古往今來,概莫能外。

(待續~~~)

http://talkskyland.com/dispbbs.asp?boardID=12&ID=13616&page=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