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際象棋與中國象棋》

(2004-12-01 15:18:36) 下一個

作者:sensen (2004年6月27日首次發表於華夏文摘)

近來竟陰差陽錯地喜愛上國際象棋,以至於回家一有空就上網與不知身在何處的棋手搏殺一番。據考證,這國際象棋源於6世紀甚至更早的一種印度遊戲,還可能與古老的中國象棋有關,之後經波斯帝國傳入歐洲。這種梵語為 Chaturanga,波斯人稱 Chatrang,阿拉伯人叫 Shatranj 的古老遊戲從 10 世紀開始在歐洲廣為流傳並得到發展,於 15 世紀形成了現代的國際象棋(Chess)。

我對國際象棋的興趣有一方麵的原因是它與中國象棋的迥異,而這些差異不但意味深長,還滲透著東西方價值觀的不同。不信你看看:

先說那革命軍中馬前“卒”吧。相對於中國象棋裏的5個兵,國際象棋裏有8個卒。與中國象棋一樣,地位最卑下、棋力最弱小的兵(Pawn)也是隻能前進,不許後退。中國象棋裏的兵衝過了楚河漢界之後還可以向左右兩邊或躲閃或發難,以至於有“過河卒子當車使”的美譽。但在國際象棋裏,這可憐的步兵隻能一味地靠人海戰術前行斜殺,絕不會左右躲閃;猶如西方國家的普通百姓隻會坦率直言、見義勇為,而缺乏中國人的察言觀色、欲言又止。

然而這些洋大兵一旦形成錯落有序的聯手防線就能讓敵人無懈可擊。其手足深情常常造就了帝王霸業。反觀國兵,由於一開始就注定要疏遠而立,以至於很難形成集團作戰。偶爾有兩兵聯手已經傳為佳話。更大的差異在於這些洋兵如若奮鬥到底(到達對方底線),就可立即得到加封晉升,為後、為象、為車、為馬,任由你挑。士兵們如果都歡喜晉升為王後,國王也不介意有三妻四妾。而國兵卻麵臨著另一番命運——不論他們如何浴血奮戰,也不論建立了何等豐功偉績,最多隻能撈個“當車使”的虛榮,絕無任何實質上的待遇提高;而到底的士兵就象下崗工人一樣是廢子一個。

國際象棋中的馬又名騎士(Knight),與中國象棋裏的馬有相近的子力,走法也類似,隻是沒有絆馬腳的規定。麵對這洋騎士,要麽殺之,要麽縱之,絕不能設計絆腳石之類的陰謀以辱其尊。而國馬不但會被對方絆馬腳,自己人在有意無意中也會絆他個馬失前蹄。這與開國元勳們沒有死於戰場卻不得不受虐於老毛的淫威是一個道理。

中國象棋中並無女性角色。而國際象棋裏唯一的女性角色王後(Queen)卻是子力最強者。她直衝橫行斜殺無所不能,不但獨當半邊天,還經常殺得眾男士屁滾尿流抱頭鼠攛。對弈中先失王後的一方總是在劫難逃,所謂失美人者失江山也。隻要能設計、陷害、和鏟除這王後美人,哪怕賠上幾條男士的性命也值得。

在比較國際象棋裏的國王和中國象棋裏的將帥之後,你可能又有另一番感慨。中方的最高統帥總是深居宮中、畫地為牢的將帥。不但將帥不能走出宮牆一步,宮內還有兩個專職的衛士終身侍奉於宮中。宮外牆邊的兩相亦司衛職,雖可在後方調防,仍不許進入前方陣地。而在國際象棋裏的任何一個棋子都可以攻入敵方陣地,並無專司防守的衛士。中國象棋的如此布陣充份體現了國人的圍牆意識和防守主義,難怪中國擁有獨一無二的萬裏長城。這宮牆裏的統帥從不接觸卑微的前方士兵,如果真的碰上,那一定是敵人的小卒已經兵臨城下或破門入宮了。無怪乎那些深居中南海的黨國領袖要脫離群眾了。

中國象棋裏雙方將帥不能出宮上前線也就罷了,還不能直視對方,見到對方已望出城門就得趕緊回避。了解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北約飛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之後以及美國偵察機迫降海南島之後,美國總統總是無法與江澤民直通電話。 國際象棋裏國王(King)並無固定的活動範圍,哪個角落都可去。不但可以穿行於士兵之間,還可以深入敵方陣地,甚至可以和對方的國王短兵相接、追逐肉搏。不知這與歐美民主國家的領袖多有令人羨慕的親民作風有無關係。有趣的是,這國王通過王車易位(Castling)也有左右兩個城堡可以藏身。隻是當對方有任一子力能控製到王車易位的通路上,或對方正在將軍(Check)時,王車易位就不被允許。這大概是規定最高統帥在戰事緊張的關頭不得獨自逃入戴維營吧。

另一方麵,在國際象棋裏,將對方逼得走投無路算和棋;隻有生擒活捉國王才算贏。這又與中國象棋那種攻不進城就將全城團團圍住、令其將帥寸步難行最後逼死宮中的無賴戰術大相經庭。希望人們還沒有忘記當年林彪的部隊把長春圍困數月俄死幾十萬市民最後逼迫守城的國民黨將領棄城投降而解放了長春的這段曆史。

中國象棋裏的炮取代了國際象棋裏專走斜道的象。那馬後炮在中國的棋場官場都十分管用。而用炮隔山打牛的本事曾經被氣功大師嚴新發揮得淋漓盡致。當年嚴新在廣州的千人帶功大會上振振有詞:你們知道大興安嶺的大火是怎樣被撲滅的嗎?是我看它燒了幾個月實在看不下去,在北京發了點功,大興安嶺那邊立即降下了傾盆大雨,火就被撲滅了。

下棋可修身養性,並非虛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