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論漢族的種族歧視傳統》

(2004-12-01 14:59:26) 下一個
作者:sensen 在中國,維族與漢族的矛盾盡人皆知。由於我沒有在新疆長期居住的經曆,因此對新疆問題沒有多少發言權。但我想從另一個方麵探討漢族有無歧視其他民族的傳統。 其實,漢人自古以來就有歧視其他民族的習慣。我簡單歸納如下: 1)大家都熟悉狻猊、犰狳、豬玀這些表示動物的名稱往往是由獵犬旁組字。在古漢語裏,其他民族的名稱也常用獵犬旁,以此表示這些異族類似野蠻的動物。如:“獫狁”—— 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史記·匈奴列傳》有一段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日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又如:“狄”—— 我國古代北部的一個民族,分赤狄、白狄、長狄諸部,各有支係。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稱為北狄。在秦漢以後,“狄”或“北狄”曾是中國中原人對北方各民族的泛稱。《國語·晉語》有句“戎狄懷之”;《史記·貨殖列傳》也有句“夷狄益甚”。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有些有良知的漢族知識分子對此亦感到汗顏,並促進了一些文字變革,如將“獠族”改為“僚族”(我國古民族,分布在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古人亦以“獠”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又將“獞族”改稱“僮族”。但是“僮”還有仆人的意思,還是一種歧視,解放後就再改為“壯族”。 除了用獵犬旁,古人還用蟲字底來稱謂一些少數民族,如解放前分布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的“蛋民”(也稱“蛋家”,英文是Boat Dweller,即“水上居民”之意,解放後以並入漢族的形式消失)。現在的文獻已改用“疍民”來稱謂這一族人。 至於“羌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縣、汶川縣、鬆潘縣境內)的“羌”字,其字型和發聲都從“羊”字(《說文》:西戎牧羊人也)。這是否也是一種歧視,就見仁見智了。 2)千萬不要認為漢人歧視周圍的少數民族僅僅是由於一種民族優越感所然。因為即使漢人處於外族包圍或迫害的逆境之中,這種劣根性依然故我。大家都知道,從上個世紀初到二戰爆發之前,有大量的中國難民為了躲避戰亂和饑荒紛紛逃到東南亞各國。當時那些中國難民(或移民)大多數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南方人,與今日的留學生可是不能同日而論語的。但他們到了僑居國依然要歧視其他種族的人群。他們稱當地人是“番鬼”;日本人是“東洋鬼”;白人(英國人和荷蘭人)是“紅毛鬼”;印度人是“大眼睛鬼”或“孟加拉鬼”;黑人是“黑鬼”。隻有一個民族是人,那就是漢人自稱為“唐人”。現在的廣東百姓還時常稱外國人為“鬼佬”。 3)當稱謂歧視已經成為一種語言習慣之後,漢人甚至可以創造出許多“與時俱進”的歧視性稱謂來稱呼與其不同的人群。如廣東人和香港人在改革開放之後稱從北方南下做臨時工的女孩為“北妹”,男子為“北佬”。雖然“北妹”和“北佬”都還不是動物,但廣東人和香港人經常是以一種非常輕蔑的口吻說出這兩個稱謂。 總而言之,漢人的確是一個有待從善的民族。至於漢人與日本人一樣死不認錯、將錯就錯,有其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的各種成因,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