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宿舍(故園夜月之六)
(2009-02-05 12:59:34)
下一個
那是破除私有觀念、以集體主義精神為主導的時代,人們對家的概念是很淡的,當時人們的住房,都是向單位租用的,故稱“集體宿舍”,我小時候所住的集體宿舍是三號大院中最盡頭的一棟房子中的兩居室。三號大院與水院院區僅一牆之隔,在解放前是美國軍事顧問團住地的一部分,其中心活動區有兩幢大樓,後來成了軍區接待處,其餘十幢小的雙聯排別墅則用圍牆與接待處、校園隔開,成為水院集體宿舍之一,大院門牌號碼是3,因此人們習稱為三號大院。別墅建築格局基本相同,遙想美國鬼子居住的當年,一家一套,中間是兩個車庫。如今中間兩個車庫各住一戶人家,兩邊的單層套間,分別住進四戶人家。洗澡上學校大澡堂,廚房和廁所則四家共用。我家是個兩居室,由原來的主臥室改造的,我睡覺的房間地麵有一半是鋪得地磚,估計原是主臥室的衛生間。家裏所有的家具都用白漆印著單位名稱,鄰居家的也是一樣。
三號院所有的房子是集體的,家具是集體的,家裏的大人也是集體的。大人們整天很忙,白天集體“抓革命促生產”,晚上集體過“組織生活”。雖然“階級鬥爭天天講”,然而有“無產階級專政鐵拳”作保障,社會治安空前絕後的好,大院的孩子們成天聚在一起。一天到晚“瞎瘋”,由於各家居住條件相仿,私有財產全無,孩子們在各家亂竄,大人小孩俱心無掛礙,暢行無阻。夏天,室內又熱又悶,各家都搬出桌凳,在室外樹陰下用餐,納涼。天氣最熱的時候,很多人在室外搭起鋪板,鋪上篾席,支起蚊帳,就在室外露宿。有家長拉胡琴,就有一群孩子圍著唱歌,有家長給自己孩子講故事,立刻圍上一堆孩子開起故事會。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則是看電影。
那時各大單位都有放映隊,幾乎每周都放電影。學校同學多為周近幾個大單位職工子女,哪個單位晚上放電影,同學上學時互相通告,晚上便結隊前行。電影場地一般在學生食堂,夏天時則放在運動場,銀幕放中間,兩邊都能看。孩子們先在草地上追跑嬉鬧,一直要到自己喜歡的電影開映才能安靜下來。
電影以黑白片居多,有國產片,有外國片,當時流行的順口溜給這些電影作了分類:“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打打鬧鬧,中國電影新聞簡報。”新片不多,很多時間都是老片重放,我們喜歡的電影還是《地道戰》、《南征北戰》、《奇襲》等國產戰鬥片,喜歡到能把對白都背出來,並在平時廣泛運用,誇獎別人就說:“高、實在是高、高家莊的高。”請求別人幫助:“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伸出手來,拉兄弟一把”。考試成績不理想,則說:“我們以往失敗的教訓,就在於輕敵喲!”到玩遊戲時,這些台詞更是大有施展的空間。
當年玩得最起勁的集體遊戲是“官兵捉強盜”或叫“打遊擊”,“打遊擊”應該是改良版的“官兵捉強盜”,增強了“女遊擊隊長”、“女特務”等角色,以吸納女孩子參加。遊戲前角色分配時,男孩子湧躍爭當“鬼子小隊長”、“土匪司令”,可以講粗話,拿皮帶抽人;女孩子則積極扮演“女特務”、“姨太太”,可以用紅紙染嘴唇、塗臉蛋。男孩子是以“反革命”的嘴臉過打人罵人的癮,女孩子則以“反動派”的身份一逞愛美打扮之心。孩子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人之初、性本善”等封建思想的迂腐和荒謬。
三號大院南北兩排房子中間的空地足有兩個足球場大,靠著住家有一排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的麻柳,樹陰下是我們放學後“學習小組”集體活動的主要場地。大院中心地帶種著麥子,是“遊擊隊”埋伏的好地方。割下一段麥桔,用鉛筆刀劃出小口,就能吹出很響的哨音。屋邊牆角各家劃出“自留地”,種菜養家禽。則是“鬼子漢奸”掃蕩時喜歡光顧的地方,掐根頂花帶刺的黃瓜,摘下黃裏泛青的蕃茄,趕得雞飛鴨子呱呱叫。大人們隻管耕耘,不問收獲,一任孩子們胡鬧。有時遊戲人數增加,隊伍壯大,“戰鬥範圍”則由家屬院擴展到校園,校園裏不僅種麥子,還種山芋,還有各種果樹,在我們眼裏真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牆之隔的軍區接待處也種莊稼和蔬菜瓜果,但是那裏有解放軍牽著狼狗巡邏,去不得。
後來,拆了平房,平整了田地,大院的邊上和中間都建起了火柴盒形狀的多層宿舍樓,各家都搬進至少是兩房一廳,廚衛俱全,獨門獨戶的單元套房。便不再有孩子們的集體狂歡,我也與童年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