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閩南故事 (五) 吃什麽呢?

(2011-07-24 09:39:22) 下一個

吃什麽呢?這是1942 年十二月,到日本戰敗,還有三四年。日本人占了廈門島。 大陸是國統區。物資不通, 島內產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同安集美的來不了。人們可遭罪了。

外婆家裏有幾塊田園,有幾石海蠣子。沒有水田, 隻有旱田。幾塊地外婆自己去種。阿公的好友, 慶霸的父親帶來牛, 幫忙犁了田。 姨母婆家的力子和成子, 從他們村,趕了牛,帶了犁, 也過來犁田。 外婆自己澆糞。種了甘薯,土豆(即花生), 小麥,大麥, 稷和麻。這些都是免水的。 俗語說“懶惰查甫愛種麥, 懶惰查某愛做客”,譏諷男人的懶 和女人的好吃。 做客總有點心吃。種麥是省力的事。

離村很近的地方有一塊地, 大家放豬出去吃。 外婆就用那塊地種了麻。麻葉很苦很苦, 豬不吃。 日常的麻繩都是用 麻皮搓成的。 有些人, 很少數的人, 喜歡吃

麻葉。 我們鄰居的阿婆就是一個,解放後,很不易得, 真好這一口, 就得苦苦追求。

外婆很會種稷子。她很聰明。菜地旁密密地種了一圈綠豆, 這樣雞就鑽不進去了。 新鮮的綠豆摘回來, 煮糜真好。可是米很少。 因為我們家沒有水田, 不能種稻子。日本人發兩斤戶口米, 可是不夠。 

另有幾塊田園租給別人種。 收成時, 種地的人得三分之二。 地的主人得三分之一。 一壟一籠算, 比如主人家挑了第一壟, 那麽他將得第四壟, 第七壟。。。。 如此類推。主人要自己去收成, 種地的不用幫。  本來我們的地都是讓別人種的。 

姨母婆家有一些水田。 他們家有三個小夥子種田。有時姨母婆會送一些米來。收田割稻子的時候,  媽媽她們會去幫忙, 就是顧雞,在曬稻子的時候, 不讓雞來吃。再名正言順地帶些米回家。姨母婆很疼惜媽媽她們三個。 

外婆自己下海去刨海蠣子, 把整塊的石頭搬進擔子裏, 把海蠣子刨下來,再把石頭放回海裏, 把海蠣子擔回家。冬天,剖海蠣子是女人的日常工作。不過老人和小女孩子都能幫。在鄉間, 很小的女孩就會剖蚵子了。 蚵刀細細長長,像顆 打扁的長鐵釘,一頭有個小小的木頭柄。有點像一把小小的劍。用它撬開蚵子,把蚵子肉挖到碗裏。手指上都纏了破布,不然早被蚵子殼割爛了。整個冬天都吃它,做鹹, 配糜。

可是糧食還是不夠。 日常吃甘薯葉。 爛掉的甘薯, 磨一磨,還得吃。甘薯葉真難吃呀。 孩子們吃不下,外曾祖母趕緊煮一點甘薯粉的勾芡,加到碗裏。她哄孩子吃下:“這樣比較滑。”她自己種芥菜, 吃鹹糜。 幾個花生舍不得吃, 一直曬。怕憨和回來沒得吃。外曾祖母自己隻吃幾個“嫩尾仔”, 沒有長成的小花生。

憨和是外曾祖母的侄子, 大名萬和。他因為跑日本, 跑到大陸上,為了避免抓壯丁,給一對孤老當了兒子, 改了姓。憨和有時會回來。外曾祖母有時也會過海去看他。

外曾祖母現在更忙了。本來心分成了兩處,現在分成了三處。養孫女阿領和阿鸞姨母同歲,兩個成了對頭。阿領不願跟她跑,要呆在家裏。外曾祖母三處奔忙,不時要把頭燒耳熱的孩子領回家去看顧。三個村莊距離遙遠, 全靠一雙小腳。外曾祖母走啊走, 就把裹腳布解開了,赤了腳走。她還要哄那些走不動的孩子們,“快數電線杆子, 到了果林子我們就買果子吃。”

外曾祖母乖姑子, 閩南鄉村婦女。1881 年生人,正名阿乖。回到娘家,晚輩稱她乖姑子, 同輩稱她阿乖, 乖子。在婆家稱層嬸子,她的丈夫的名字中有一個“層”字。 她的丈夫是南洋客, 1914年的一次探親中, 逝於家鄉。她在日本人發動的這場戰爭中, 失去一個兒子。 次子萬維,失蹤於日占時期的菲律賓,沒有任何音信。

鄉下還好。城裏人餓死了很多。 他們來到農村, 給人做兒子,住寺廟,甚至 臨時給人做妻子。隻求有一口飯吃。 

1945 年, 通了。 同安集美通了。 在車頭, 逃難的鄉鄰們一個一個回來。 死的死了, 活的回來。

“萬般前途, 不值得拿鋤頭翻田土。”什麽都比不上土地好。餓怕的人們使勁買地,為解放後造就了一大批地主, 這是後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