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會——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希特勒攫取政權
20世紀初,主流教會表現為各國帝國主義政策的熱烈擁護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間,各國的教會支持自己國家的戰爭政策,認為國家政策討上帝歡心,上帝站在自己一邊,對手是中了魔,戰爭雙方的武器都得到了教會的祝福。
一戰結束後,歐洲的情況發生很多變化,各教會卻是一如既往,很快又在反動勢力中找到了自己的支柱。
1922年,穆索裏尼在意大利奪取政權。開始的時候,他是反教會的,但是情況馬上發生了變化,教會與法西斯建立起了緊密的關係。穆索裏尼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利需要教會,而教會也需要穆索裏尼,雙方共同用一切手段對付政治上的左派。
教皇Pius十一世在1923年如此評價穆索裏尼:
“上帝為意大利喚醒了這個男子漢……隻有他明白了自己的國家需要什麽……”
1929年,雙方簽署拉特蘭條約,其中確立天主教會為國教,梵蒂岡成立國家,教皇宣布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同時還向天主教會做了更多的妥協。而在德國,一戰結束時,各大教會束手無策,還在懷念不複存在的帝製。
許多教會的大人物在一戰後仍然站在反動的一麵,反對魏瑪共和國,反對民主發展,反對自由主義,反對社會民主黨,當然更反對“布爾什維克”。
在1919年9月5日的第一屆新教大會上,主席Reinhard Moeller博士聲明:
“德意誌帝國的光輝,父輩的夢想,每一個德國人的驕傲,已經不再了,隨之而去的是德意誌政權的執掌者,帝王和皇室,我們作為德意誌的強盛的旗手而深深敬愛的皇室……”
1919年中被強加於德國的凡爾賽條約更挑起了反共和國的氣氛。
新教的保守勢力在德國民族人民黨找到了自己的政治故鄉,天主教勢力集中在中心黨和基督教人民黨。
引人注目的是,首先是新教教會在當時始終有民族主義和反猶的趨勢,教會內的保守-反動勢力支持納粹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牧師加入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國社黨),至少支持了希特勒攫取政權。正是這些人促成了“德意誌基督教徒信仰運動”在1932年的誕生。
在國社黨的領導下,德意誌基督教徒信仰運動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就發展成了德國新教的領導力量。在教會內,他們支持建立新教帝國教會,支持領袖原則。1933年9月,在Wittenberg召開的全國教會會議上,一個運動成員Ludwig Müller被選為帝國主教。
“德意誌基督教徒運動”雖然受到了“牧師應急聯盟”和“承信教會”(參閱文末譯者注)的反對,但是這兩個組織並不象人們常說的那樣是原則上反對納粹主義,而是對“德國基督教徒運動”內容和和神學立場有反對意見。當然,這兩個組織裏有個別反納粹的牧師。
天主教方麵對納粹的好感也在加強。
在1932年3月13日選舉帝國總統時,大量的傳單被散發:
“天主教徒選天主教徒阿道夫·希特勒!”
納粹在其黨章中認同一種“積極的基督教”,首要目的是阻止不同教派之間和內部的爭鬥。重要的“國社黨25點”黨章裏寫道:
黨采取積極基督教的立場,不依靠任何教派的信言,反對我們內外的猶太-唯物精神……”
國社黨把自己稱為“真正的”基督教的保護者。1935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道:
“是誰使教會避免了沒落?除了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發起的運動,沒有其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