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2005-02-16 06:14:14)
下一個
導 言
人們總是希望見證人所說的都是真話,沒有半點含糊。許多略知中國人的見證
人,雖然能說出一些真實的東西,但他們中並沒有多少人能如實地敘述;更不用說
要他們講出全部真情。任何個人,無論他的知識麵多寬,都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國人
的全部真實情況。因而,本書必須麵對來自3種不同觀點的異議。
首先,或許有人會說,要把所知道的有關中國人的特性如實地轉述給他人,那
隻是白費力氣。喬治。溫格羅夫。庫克先生是1857至1858年期間倫敦《泰晤士報》
的一位專門采訪中國的記者;他像所有到中國去的作家一樣,有機會親眼目睹在各
種環境下的中國人,並可以借助於那些很具資曆的人物的看法去了解中國人。然而
,庫克先生在他所出版的書信集的前言中卻承認他對中國人特性的描述是失敗的,
並為此表示歉意。他說:“在這些書信裏,有關中國人特性的作品,我寫得並不夠
精彩,這是很大的疏忽。這本是一個最具誘惑力且最能施展才華的題目;機智的假
定,深刻的概括,自信的斷言,都可以在其中得到展示。那些吹毛求疵的批評家們
肯定會由於我沒有從這種機會中有所收獲而鄙視我。事實上,我寫過幾位中華民族
中非常優秀的人物;但不幸的是,在我把眼前的這些人物置於筆下時,他們曾有過
的粗俗的言行卻與我的初衷相違背。為了追求真實,我燒了好幾封長信。此外,我
還經常就這種事與最著名的漢學家坦誠地進行交談,結果發現,他們與我一樣,都
認為要形成有關中國人特性的整體概念是不可能的。當然,這些困難隻有那些真正
了解中國人的漢學家們才會遇到。一位精明的作家,可以在完全撇開主題的情況下
,輕易地作出兩個客觀真實、頭頭是道但相互對立的分析。有朝一日,我們或許可
以獲取某些必要知識,能夠全麵準確地分析和評價中國佬的特性中明顯的自相矛盾
。目前,我至少必須排除嚴格的界定,用中國人所具有的特殊品性去描述中國佬★。”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人已經使自己成為國際事務中的一個重要的角色。他們
被看做是壓服不了的、神秘偽,的確,除了在中國,任何其他國家的人都不可能真
正了解中國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中國人是根本無法理解的矛盾體。但是,既然
我們已經與中國打了幾百年的交道,那麽,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對中國大地上的人民
以及其他複雜的現象作同等看待。
“其次,對本書更為嚴重的反對意見是筆者並不完全具備寫此書的資格。一個
在中國生活了22年的人,並不能完全保證他有能力寫出有關中國人特性的書,正如
一個在銀礦裏埋頭苦幹了22年的人,並不足以證明他有資格撰寫出有關冶金學或複
本位製的論文。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整體;一個還未考察過它的一半以上省份且隻是
在其中兩個省居住過的人,當然沒有資格對這整個國家作出概括。本書的這些文章
最初隻是為上海的《華北每日新聞》所準備的,並沒有考慮更廣泛的傳播。然而,
其中的一些論題不僅在中國,而且在英國、美國和加拿大都引起了極大的興趣,筆
者這才應讀者的要求將文章匯編成冊。★★
★“中國佬””這個含有貶義的詞似乎已經根植於英國人的語言之中,而“中
國人”這一恰當的詞卻被排除在外,這是一樁令人吃驚甚至遺憾的事。在中國的外
國刊物中是否有一家不用“中國佬”這個詞稱呼中國人,在中國這個國家中是否有
一位作家就是不用這個詞,我不得而知。
★★ 《中國人的性格》於1890年在上海出版;這個版本在中國和東方廣泛流
傳,兩年前就已告罄。
第三種反對意見,來自某些人,認為要闡發某些看法,特別是涉及中國人的道
德特征,會產生誤解和不公正。
然而,人們應當記住,印象並不可能像統計數字那樣絲毫不差。它們更像是照
片的底片,沒有哪兩張是相同的,但每一張都真實地再現其他底片所沒有表現的某
些方麵。拍照用的膠片不同,透鏡不同,顯影劑又不同,其結果當然也就不同。
許多久居中國的人,他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完全要比筆者多得多。他們所表達
的看法實質上是與筆者相一致的。還有人認為,在某些部位加一些亮麗的色彩會給
過於單調的畫麵增添真實性,這些人的看法同樣值得尊重。正是考慮到這些十分正
確的意見,筆者對原文作了全麵的修訂。由於出版的緊迫,原來所討論的中國人的
特性有三分之一被省略了,當然,最重要的部分仍然保留,並新寫了“知足常樂”
一章。
對於中國人所具有的並且表現出來的一切好的品性,我們沒有任何正當的理由
不予以讚美;同時,又不能陷於某種先定的思維框架,抬高他們實際上所具有的道
德品行而大加讚賞--這種做法的危害性並不亞於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這使
我們聯想起撒克裏。曾經有人問他,在他的小說中,怎麽會好人總是傻瓜,壞人卻
是聰明。對此,這位偉大的諷刺作家回答說,他是無心的。一幅表現橡樹的木刻畫
,要求觀察者從橡樹的輪廓中分辨出拿破侖抱臂低頭站在聖。海倫娜島的樣子。長
時間地這樣看,往往一無所獲,而且,這樣做顯然也是不對的;但是,一經他人指
點,看畫者在看畫時就不可避免地要看到拿破侖的樣子。同樣,在中國,許多事起
初並沒有出現,但卻能被看出,而一旦被看出,就難以忘卻。
正如限製性從句不能取代概括性的主句,本書的文章並不是對整個中國的概括
,也不是諸多外國人所見所聞的集萃,這一些必須提請讀者們注意。這些文章僅僅
是一位觀察者對自己的印象所作的描述,隻是許多“中國人特性”中的一部分。它
們並不構成一幅中國民眾的肖像圖、而更像是觀察者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用炭筆對
中國民眾的某些特性所作的簡略素描。它們隻是組成一條光線,而無數的光線交織
在一些,才能形成一道白光。它們也可能被視作歸納研究,來自筆者及其他各種人
的個別經驗在這裏得到匯集。正是為了做到這一點,圍繞著各個主題列舉了大量的
具體事例。
米多斯先生是眾多研究中國及中國人的作家中最富哲理性的。他認為,一個人
對外國民族特性有了正確的看法並希望把這種看法轉達給他人時,其最佳方式莫過
於把所有有關的筆記都交給他細讀。在這些筆記中,詳細記錄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
件,特別是那些非同一般的事件,並附有當地人對該事件的說明。
從大量的此類事件中推出一般性結論。推出的結論可以被懷疑或否定,但所列
舉的個別事例,隻要是真實的,就不能僅僅由於某種原因而被擱在一邊。任何有關
中國人特性的理論最終都必須對這些事例作出分析。
將中國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進行比較是十分困難的。試圖從事這一研究的人
會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同樣,許多看起來屬於中國人“特性”的東西,實際上隻
是東方人的特性,待會兒就會看到這種情況;至於對不對,每位讀者都可以根據自
己的切身經驗予以判斷。
據說,當今與中國人交往、了解他們的社會生活,有三條途徑:研究他們的小
說、民謠和戲劇。這些信息來源無疑有其價值,但似乎還有第四條途徑,這就是研
究那些住在自己家鄉的中國人的家庭生活,這一途徑比前三者相加起來還有價值,
但它並不向所有研究中國和中國人的作家開放。正如在農村比在城市更能明白一個
區域的地形。在農村也更易於了解人的特性。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的城市住上10年,
他所獲得的有關中國人家庭生活的知識,或許並不如在中國農村住12個月所獲得的
知識多。除了研究中國人的家庭生活,我們還必須把鄉村看做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基
本單元,本書的這些文章正是以中國農村為立足點而寫成的。這些文章並不是為了
表達一個傳教士的觀點,而是一個沒有任何主觀偏見的觀察者對所見所聞的如實報
告。正是由於這一點,本書沒有涉及所謂用基督教改善中國人特性的問題,也不作
出中國人需要基督教的假定。但是,假如他們的特性中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那麽,
這些缺陷如何糾正就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如前所述,“中國問題”己遠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國際性的問題。完全
有理由相信,到20世紀,這一問題將是更為緊迫的問題。中國人是人類中相當大的
一部分,如何改善他們是每一個希望人類美好的人不可能不感興趣的問題。如果我
們覺得自己的這些結論是正確的話,那麽這些結論將會得到一係列曾被過多忽視的
論據的支持;如果這些結論錯了,無論怎樣支持,都不攻自破。
埃爾金勳爵對上海商界的那次答問,雖然已過多年,但他的話至今仍是正確的
和恰當的。他說道:“當自由進入這個國家的障礙被搬開時,西方基督教文化將發
現自己所麵對的不是野蠻,而是一種在許多方麵都表現出衰退和有缺陷的古老文明
,但在另一些方麵又不能不使我們抱以同情和尊敬。在將要出現的競爭中,基督教
文化要想在這個具有懷疑態度且又足智多謀的民族中開辟道路,就要使人們明白,
進入天堂的信仰比不離塵世的信仰更能保證公眾和個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