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文明

西亞 - 耶路撒冷:猶太文化; 東亞 - 東方聖城:儒家文化。[敬天道,尊祖宗。]
正文

《中國書法發展史》05(轉帖)

(2006-02-13 06:08:58) 下一個
4、薛稷(公元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是魏征的外甥,官至禮部尚書,太子
少保,世稱薛少保。
他書法學虞世南和褚遂良,是褚的高足。唐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
足見他“銳精臨仿”。《廣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則於褚為近。至於用
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這就是宋徽宗瘦金書之所由出。有《信行禪
師碑》傳世。
其主要作品:
1)信行禪師碑:唐李貞撰文,薛稷書,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八月立。
原石久佚,僅有清何紹基舊藏剪裱本,現存1800餘字。此碑書法瘦勁妍媚,下
開宋徽宗“瘦金書”之先河。清吳荷屋雲:“用筆之妙,雖青瑣瑤台合意之作
亦不過是過。”此碑明顯的汲取理褚書的特色,有一種清健娟秀的風韻。尤其
是豎法的微曲輕勾,純然是褚書的麵目,然於筆的起落間又流露出自己的風格,
不失為唐楷佳品。

5、陸柬之(公元1045-1105)
江蘇吳縣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早年學其舅,後學“二王”。後人
稱其“晚擅出藍之譽”。他的書法遺跡傳世者甚少。《絳帖》有陸字廿五字,
又有行書陸機文賦一卷。其書法,趙孟俯以為“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
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我們看陸書《文賦》
墨跡,亦如陸機《文賦》論文所稱“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播芳蕤
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有逸氣,逸筆,直追“二王”。
其主要作品:
1)文賦:行書,前李東陽篆“二陸文翰”,沈度隸“陸機文賦,陸柬之書
”,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卷流傳有緒。趙孟俯跋雲:“右唐陸柬之
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人之下
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稀耳。”此卷書法多自蘭亭中來,超逸神俊。有
跋雲:“其戈波之法,雖得虞秘書而變化不拘,自成一體,殆有逼永和遺跡
者矣。”


6、李邕(公元678-747)
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的字從“二王”入手
,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
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又將軍行
法,既得其妙,乃複擺脫舊習,筆力一新。”《葉有道碑》、《嶽麓寺碑》、《
雲麾將軍碑》為其代表作。他的筆力遒勁舒放,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蘇東坡
,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俯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
“風度閑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
其主要作品:
1)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
年) 立,在湖南長沙嶽麓公園。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碑額陽文篆書“麓
山寺碑”四字。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筆法挺拔,氣勢縱橫。黃庭堅評其書
曰:“氣勢豪逸,真複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損相半,使子敬複生
不過如此。”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嶽之不可撼,曆來於《李思訓碑》並稱為
李邕的書法傑作。
2)李思訓碑: 全稱《唐故雲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
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亦稱《雲麾將軍碑》,李邕撰文並書。《李思訓碑》
唐開元八年(公元 720年)六月立。行楷書30行,行70字。此碑書法勁健,凜
然有勢。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雲:“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其融液屈衍紆徐妍溢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盧
詢下朝,風度閑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

7、張旭
字伯高,吳郡人,世稱張長史,生卒年月不詳。
他得書法得之於“二王”而又能獨創新意。他的楷書端正謹嚴。規矩至極,
黃山穀譽為“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若說他的楷書是繼承多於創造,那麽他
的草書則是書法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了。韓愈說:“旭善草書,不治他技故旭
之書,變動如鬼神,不可端睨。”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他能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
表現書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藝術境界。在書法藝術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關
鍵在於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可以說,他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己的個性,
而在書法上成了有創造力的無愧於自己時代的書法家。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
遠遠超過了前代書法家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盛唐氣象。
其主要作品:
1)肚痛帖:無款,傳為唐張旭書。草書6行,共30字。明王世貞跋雲:“張
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此《肚痛帖
》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從刻帖中可以看出,寫此幅字時是蘸飽
一筆一次寫數字至墨竭為止,再蘸一筆。這樣做可以保持字與字之間的氣貫,
還可以控製筆的粗細輕重變化,使整幅作品氣韻生成,產生“神虯出霄漢,
夏雲出嵩華”的氣勢。
2)郎官石拄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
十九年(公元 741年)立,在陝西西安。《郎官石拄記》書,原石久佚,傳世
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古今法書苑》謂:“張顛草書見
於世者,其縱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於自然。書一
藝耳,至於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見於世則此序尤為可貴也。”明趙涵
《石墨鐫華》謂此記“筆法出歐陽率更,兼永興,河南,雖骨力不遞,而法
度森嚴。”有讚雲:“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號稱
神逸”,“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此石宋時已
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3)古詩四貼:《古詩四帖》傳為張旭所書。 紙本,草書,寫在五色箋上,
共40行。 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前兩首詩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
首為謝靈運的“王子晉讚”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讚”。原跡現藏遼寧省
博物館。
盛唐時期,以張旭為代表的一派草書風靡一時,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
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
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
”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
文學家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所雲:“張旭善草書,不治它技,喜怒窘窮
,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從草書焉發之
。”此幅草書,通篇氣勢奔放,運筆無往不收,如“錐劃沙”,無纖巧浮華
之筆。
4)終年帖:唐張旭書。唐蔡希綜《法書論》雲:“( 張旭)乘興之後,方肆
其筆,或施於壁,或劄於屏,則群象自由,有若飛動,議者以為張公亦小王
之再出。”由此可見,他的草書迥異於“不激不厲”的大王書風,而取法於
“縱逸不羈”的王獻之。其駭目驚心的壁書和屏書,今已蕩然無存,草書作
品《終年帖》等尚可從摹刻本中看到。此帖作為張旭的作品是公認的。如此
難得的墨跡,留給後世的是那如駿馬奔馳,倏忽千裏,如雲煙繚繞,變幻多
姿的藝術形象。
5)十五日帖:唐張旭書。 唐代韓愈曾讚道:“往時旭善草書,觀於物見,
山水崖穀,鳥獸蟲魚,草木之華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
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
端倪。”這是曆代書論中指出書法寫神達情的最精彩的論述。他仿佛告訴人
們,正因為有了張旭的狂草,中國書法的感情容量才得以深邃的擴展。《文
論》嚐雲:“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以此論欣賞張旭草書,會
發現書論和書作是如此合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