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實話,在美國這十年來,白天忙,夜晚怕,我其實沒有多少城市生活的體驗。
另外,美國這個隻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年輕國度,它的城市也年輕,人口流動性又如此之大,很多時候,讓我這樣的過客,感覺千篇一律。
可是正如上麵說的,美國年輕而富有活力,它甚至還在成長著,同時,它也平靜安寧──它的國土上,很少像世界上其它國家那樣經曆過那麽多的毀滅性的戰爭和動亂──於是,它處處留下了成長的痕跡,供人們憑吊,回味。
我也許暫時無法細細品味探究美國城市的變遷和發展,就讓我感覺一下我在五大胡之行中遇見的幾座城市吧。
我的五大湖之行,無意中,恰好是沿著美國人向西部進軍的路線進行的。我盡量安排在野外宿營,行程盡量避開城市,饒是如此,也有好幾天在城市裏度過,其中克利夫蘭兩天,芝加哥三天。而紐約,雖然不在我的路線上,可是它距離巴爾的摩不遠,我偶爾路過或者專程去玩,都不止一次兩次。
(一) 感 覺 紐約
如果 說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的興起,跟伊利運河的修建直接相關,還可以很直觀地理解的話,當初,我卻沒有想到,紐約也跟伊利運河、跟五大 湖有那 麽重要的關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伊利運河,甚至如果伊利運河晚一些時候建成,紐約都很可能沒有今天的風采。
18 世 紀末 19 世 紀初,紐約不過是美國第五大城市,是個僅僅兩萬人 口的小港口,同在美國 東海岸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還有南方路易斯安娜的新奧爾良,無論是人口還是貨運量,都領先於紐約。當時的美國西部,特別是五大湖區的貨物,大部分都通過密西西比河水道,經新奧爾良而出口墨西哥灣。而隨著伊利運河的修建運營,它提供的便利的水運,使得紐約幾乎立即成為五大湖區和西部的貨物出口的首選港口,反過來,五大湖區由 於激增的人口和迅速 發展的工業農業,為紐約作為工業生產基地而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1825 年伊利運河竣工, 僅僅兩年, 1827 年, 紐約的貨物吞吐量就超過了所有的城市,其中兩倍於巴爾的摩,五倍於新奧爾良。經由紐約愛麗斯島 (Ellis Island) 歸化美國的大部分歐洲移民 ,都直接奔向西部,即使如此, 1850 年, 紐約人口也達到了五十萬,遠遠超過了其它城市。
( 紐約百老匯夜晚的風情 )
在 紐約和它的對手競爭的過程中,伊利運河給予了紐約無與倫比的優勢,這個優勢隨著連通東西部的鐵路的通車而消失,看起來,似乎大家又回 到了同一起跑 線。可是,由於伊利運河而帶來的四十年發展,紐約積蓄的工業和商業優勢實在太多 了,在此後的一百多年的 長途賽跑中,紐約再也沒有被對手趕上, 甚至距離 還越來越遠。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將一直保持下去。
從前到 紐約,或者匆匆穿城而過,或者隻是遠遠的瞥見那燈火的海洋和森林般聳立的高樓大廈,也曾在帝國大廈頂樓鳥瞰紐約,除了震驚欽佩,一時沒有別的感受。就在五大湖之行前,我和幾位朋友去玩了好幾天。朋友中有位老紐約客 (New Yorker) , 帶著我們不慌不忙地體味紐約。
紐約是我到北美以 來,看 見的唯一的一座到了淩晨一兩點,大街上還人來人往的城市。在深夜,我曾經悄悄地打量行人,特別是比較偏僻的街道的行人,有衣冠楚楚的,有隨意疏狂的,有坦蕩嬉鬧的,也有形跡可疑的,可是大家都相安無事,至少在我看來井水不犯河水,人人都有自己的軌跡,都有自己的方向。紐約與其說是座城市,還不如說是個巨大無比的沸騰的鍋,熱氣騰騰,撲撲冒泡,浪花四濺,水流激蕩,不停地卷起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旋渦。 它如同一個大熔爐,不分好的壞的,善的 惡的,有用的無用的, 將一切 進入其中的全部燴在裏麵。也許你會嘲笑它的混亂,甚至詰病它的不分是非 ,弱肉 強食,可是無 論是誰,隻有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在這 大熔爐中生存下來,然後以此 為起點,輻射到全美各地 。甚至, 這 一點,也是美國精神的一部分。
我曾在 紐約 的百老 匯看歌劇,看得上癮,連看了兩場。一場是 “ 美女和野 獸 ” ,另外一 場卻忘記了題目,演的是個發生在巴黎的莫名其妙的愛情故事。坦白地說,我對歌劇一竅不通,我真正看進去的地方,是每場表演,都有一個熱鬧非凡的場麵,劇中的好人或壞人,美女或野獸,警察和小偷,學者和妓女,在舞台上一齊載歌載舞,喧鬧嘈雜 而生機盎然。也 許劇中是神話世界,也許描述的是萬裏之外的國度,可是這個場麵,卻是紐約獨一無二的特色。
( 紐約的街頭,霓虹閃爍,白霧蒸騰 )
自從 2001 年 9 月 11 日那 場震驚世界的悲劇發生之後,到紐約遊玩的旅客,有一個必去之所,這就是紐約世貿雙塔的遺址。我在遇難者名單上,尋找到了好些中國姓氏的名字,這種人間悲劇,中國人即使是想置身事外,又如何能夠?而當看到了紐約世貿大廈重建的計劃藍圖時,一時心中風生水起,豪氣頓生。
( 紐約世貿大廈重建藍圖 )
(二) 感 覺 克利夫蘭
克利夫 蘭是伊利運河開通後的最直接受益的新興城市,從紐約通過運河來到伊利湖,第一站便是伊利湖畔的克利夫蘭。我沿著伊利湖岸 往克利夫 蘭開去,在城外湖邊,穿過一個化肥廠,廠房既老又舊,煙囪裏卻還在冒煙,即使我緊關車窗,也被空氣中化學藥品味道嗆得連打噴嚏──難得地在美國回味了一把記憶中的中國化工廠彌漫的那種刺鼻氣味。
在俄亥俄州的幾天中,我幾乎走遍了克利夫 蘭在內的整個俄亥俄州北部,到處都是鋼筋水泥大廈的殘骸,提醒著人們它往昔的輝煌。在 19 世 紀到 20 世 紀 50 年代,五大湖區豐富的 礦產資源和幾乎取之不盡的優質水源,奠定了它成為世界主要的鋼鐵和成品石油生產基地的基礎,克利夫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多少通過伊利運河進入五大湖的美國人,都 在 這裏找到了自己的美國夢。
但是那個美國夢,在某 種程度上來說,或者說,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已經不複存在。從 上世 紀 60 年代起,克利夫 蘭經曆了長達幾十年的工業衰退,特別是鋼鐵工業,幾乎遭到了滅頂打擊。絕大多數鋼鐵公司不是倒閉,就是被並吞,而最大的原因,是由於近幾十年來的資本全球化運動,鋼鐵產業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利用那裏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謀取更大的利潤。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美國的向西部進軍,從根本上來說,是向財富和資本的進軍,這就是美國夢的由來。鋼鐵公司向第三世界遷移,乃至資本全球化,本質上,正是昔日美國 向西部 進軍的精神的延續,是美國夢在今天的體現。
今天的克利夫 蘭,又回歸了某種 “ 繁 華 ” ,然而是另一 種繁華,金融銀行業在這裏興起, 伴隨著旅遊餐 飲業的日益興隆。然而,金融銀行能否 足以重振克利夫 蘭,在我看來,是很值得懷疑的。
──記得小時候曾經讀凡爾納的 “ 格 蘭特船長的兒女們 ” ,船 長的兒子小羅伯特問: “ 有金 礦的地方,應該是最 富裕的吧? ” 那位可 愛的 學者巴加內 爾答道: “孩子, 世界上最富足的地方,是那些 產鐵的地方。 ” 有 鐵才能從事生產, 也就是 說,從事生產的地方,它的興旺發達,才有可能更為長久。 生 產製造也曾經給克利夫蘭帶來了近百 年的繁 榮,今天擺在克利夫蘭人麵前的,是繼續發展新型的製造業,還是轉向金融財經、旅遊觀光? 無 論如何選擇,資金和技術從何而來?特別的是,他們是否還 會遇到象伊利運河曾 經給他們帶來的那種巨大的機會? 我不知道克利夫 蘭能否打破這個曆史的定律。
我坐遊艇沿著流 過市區的凱雅霍加河 (Cuyahoga River) 溯流而上, 夾在兩岸的富麗堂皇的酒吧、飯店旅館和雄偉壯觀卻稍顯灰暗的大橋中間,那些古老的工廠和倉庫更是顯得黯然失色。 60 年代此地 風起雲湧的包括校園民主運動、婦女解放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反戰和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等等在內的政治 “ 革命 ” ,以及以 搖滾樂、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義和自我主義為主的文化 “ 革命 ” ,也都隨著 風吹雨打,隨著凱雅霍加的滔滔河水匯入了廣闊無涯的五大湖,再也不見蹤影。世事滄桑,短短幾十年,換了人間。
在某一處,一邊是燈紅酒綠,另外一邊空地的礦砂堆邊,一隻灰鷺茫然若失,呆如木偶,仿佛之中,我一時簡直以為是失去生活保障的老鋼鐵工人的精靈所化。
( 克利夫 蘭凱雅霍加河邊的礦砂堆 )
臨走前,我在克利夫蘭結識的朋友戴維 David ,指著暮色 蒼茫之中的一座高高的大廈,告訴我,這是從東海岸的紐約到芝加哥之間,最高的建築。我揮手向它致意,告別了戴維,繼續西進 。
(三) 感覺芝加哥
芝加哥是美國人完成五大湖地區 進軍的最後堡壘,至此,真正的美國西部就全部展現在人們的麵前。然而,直到 1830 年,芝加哥不 過是個人口隻有三百人的小鎮,到 1837 年也才 4000 餘人。伊利運河 給它提供了來自東部的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但是它真正騰飛的機會來自另外一條運河,伊利諾依 ─ 密歇根運河 (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 。
曾 經說過,伊利運河是美國工程建設的一所學校,這點在修建伊利諾依 ─ 密歇根運河上體 現得淋 漓 盡致, 絕大多數修建這條運河的工人和工程師 ,來自伊利運河的工地。 這些工人和工程師的經驗和帶來的技術,給伊利諾依 ─ 密歇根運河的 順利完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條長達 97 英裏的運河於 1848 年修成投入運行,它幾乎是伊利運河的翻版,甚至 連運河兩岸也同樣有著騾馬拉船的纖道,也許,連 “Low bridge, everybody down” 這首歌也在這裏傳唱吧?它將五大湖水域跟美國的最大的水係密西西比河連通在一起,從此,從五大湖的任何一個地方出發,不僅可以向東到達大西洋,也可以沿密西西比河深入美國中南部,直至南方的墨西哥灣。
早在伊利 諾依 ─ 密歇根運河完工之前,芝加哥已 經成為世界上最 大的穀物交易中心, 1848 年運河建成運 營的當年,芝加哥的貨物吞吐量驟增四倍。隨著鐵路的通車和完善,芝加哥迅速成為美國交通運輸的樞紐。
也 許,不經苦難,難見風骨,做人如此,紐約如此,芝加哥也是如此。 1871 年十月八日,地 獄之火 ( 史稱 Holocaust Fires) 席卷了伊利湖以西的五大湖區,同日的芝加哥,一 頭母牛打翻了牛棚裏的一盞油燈,大火從西區燒起,當時居民區大多數是木質建築,而芝加哥又是著名的 “ 風城 ” ,火借 風勢,緊接著南區、北區相繼起火,整整三分之一的芝加哥陷入火海之中,近 300 人 燒死,一萬七千 多家房屋被 燒毀, 10 萬人無家可 歸。大火燒了 27 個小 時,一直到最後天降大雨,才將大火澆滅。芝加哥從灰燼中重建,采用最新的建築藝術,形成了今天的千姿百態極盡巧思的建築風格。不僅如此,工業重建,也一律采用最新的工業技術,迅速在市場競爭中奠定了領先的地位。
( 從芝加哥河上看 Sears Tower ,芝加哥最高的建築 )
芝加哥和 紐約不是同一種類型的城市,似乎不太好比較。著名的《紐約客》 (New Yorker) 雜誌的編輯萊布林曾經作過這個嚐試,結果 遭到了 驕傲的芝加哥人的強烈抗議。萊布林說,芝加哥是 “The second City”( 第二市 ) ,在他看來 紐約是 “The first City”( 第一市 ) ── 可以理解芝加哥人的 憤怒。 作 為報複,也是說實話,芝加哥人這樣評價自己的城市: “The Real City”( 真正的市 ) 。
而我,則不分伯仲,既喜歡紐約,也同樣地喜歡芝加哥。
在我看來,相比 紐約,今天的芝加哥更加象一條奔騰千裏而接近入海口的河流,在它的曆程中,有過奮鬥,有過拚殺,也有過苦難,可是現在它成熟了。在芝加哥最繁華的密歇根大道上可以看到,很雅致, 很有 風韻, 從整個城市建 設和布局 來看,更象一個 藝術品 。 這種底蘊和雅致,是紐約不太可能達到的。這條大河依舊奔騰 ,但是卻清澈,甚至可以看 見水流奔放時的波紋的軌跡。芝加哥之區別於紐約的地方,在於芝加哥更加理性,更加優雅,也更加富有效率 。也 許 一切, 這得益於經過紐約的社會大熔爐的冶煉 ── 新移民在以 紐約為首的東海岸城市受到資本主義倫理和思維的熏陶,當他們最終到達芝加哥定居下來時,能夠迅速而有效地融入資本主義 社會體係。相 應地,芝加哥得益於紐約社會大學校的畢業生的理性和熟練,卻也因此少了些紐約的生氣勃勃和文化碰撞時的眼花繚亂。
然而在芝加哥街 頭,我時時也眼花繚亂:紅綠燈前,一位老太太,垂垂老矣,開著一輛大紅的跑車,悠然自得,熟練地打著方向盤,小車如同遊魚般,在車流的縫隙中穿行;幾個滑旱冰的少女,背著小包,在人流中無聲地滑行,如同花間蝴蝶,一陣清風掠過身邊,抬頭看時,隻見那矯健柔美的身姿,還有那修長秀美的長腿以一種語言無法形容的優雅交叉滑行;街角轉過一位女子,典型的美國麗人,身材修長,極美,一手拎著幾個高級商場的購物袋,嫋嫋娉娉,儀態萬方,邁著貓步,目不斜視;而人行道上,迎麵一對黑人夫婦推著一輛連座童車,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居然一黑一白 … …
芝加哥的最後印象,是在密歇根湖上得到的, 這是著名的 Odessey 遊 輪。我沒想到這是一個非常正式的遊輪,幾乎所有的男女乘客都穿著西服或者晚禮服,隻有我一個人身著便服,幸好我向來還算注意儀表,否則真的要“鶴立雞群” 了。船上有舞 廳,歌聲一起,成雙成對的人翩翩起舞。人群中有對五六十左右的老夫妻,本地人,自言不過是來過個輕鬆的周末,舞蹈動作極其誇張,特別是那老太太,含情脈脈地看著丈夫,每一舉手投足,那功夫都做到十足還加三分,那種癡迷愛戀的表情,熱戀中的十幾歲小姑娘也做不來。我倒也欣賞他們的浪漫,可是時間一長,心裏抵不過那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於是逃到了遊艇頂層,觀賞芝加哥城市的夜 景。
( 芝加哥密歇根湖夜景 )
湖上 風很大,不愧芝加哥 “ 風城 ” 的雅號。回想 剛才那對老夫妻的浪漫,記起了 一位在芝加哥生活工作的朋友 Lotus 給我講的 “ 風城 ” 綽號由來的另一個版本: 1893 年芝加哥力爭世界博 覽會的舉辦權,競爭中講了不少大話,對手們嘲笑芝加哥人口氣大,冠之為 “ 風城 ” ,按中國 話 就是嘲 諷他們說,吹牛皮不怕風大閃了舌頭!然而,芝加哥人兌現了他們的大話,世界博覽會非常成功,成為芝加哥經濟文化騰飛的新起點。
我笑,不管那 種表演式的愛戀是否過分,也不管他們的精致優雅是否做作,其中的真情實意,誰又 能否 認呢?就和芝加哥人的大話一樣,大話歸大話,畢竟,他們也是以腳踏實地為根本的 。
嗨!
不好意思,這幾天身體有點反複,咳嗽得厲害,加上太太的父母來美國,忙得稀裏糊塗的,幾天沒有上網。
我沒法改你的回話,不過咱們都明白的,就讓它在那裏吧。:)
嗨!不好意思,這幾天病倒,發燒頭痛,到現在還沒完全好。
其實城市風情錄我也有心去寫的,隻是試了一下,發現不太容易,因為要深入體會一個城市,不是我那樣走馬觀花地過一次就能夠把握得了的,頂多隻能大致掌握一個感覺,比如說這篇,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這些城市去多了,印象平平。倒是覺得美國山水更可愛。
本來是因為匆匆一過客,所以題目也是“感覺”了,因為知道錯過了很多東西。
多謝提供這麽多東西,有空的話我會一一去欣賞體會。
生活在那裏的時候,還根本沒注意到這些。
紐約的其它值得一寫的東西很多,比如:帝國大廈的建築與紐約州長競選總統落選以及大蕭條。唐人街的房屋是添湖造地,老五道口的黑幫(電影《紐約黑幫》講的就是這個地方的故事,五顆星影評。)
還可以寫寫紐約建築高潮時期磚的來源。
出了紐約市區,可以寫寫美國“長房子”印第安人的民主聯邦,以及美國建國時期抗英獨立,從印第安人那裏取經學習民主。水牛城的故事也值得一些,比克利夫蘭的故事豐富得多了。總統被刺殺,水利發電,大瀑布,城市的興盛於衰落。等等。
當時是春天。不過老天爺很照顧我,那幾天都風和日麗的,連湖邊的風都是暖暖的。
本來是寄回國去給我媽看,在文章裏插了一張我的照片,這次上貼的時候,也懶得另外去找芝加哥夜景的照片,就貼上來了。
我老婆的評價:眼睛太小,又不笑,跟黑社會似的。:D
我平時喜歡笑鬧,但是一拍照,立馬就僵住了。天生的不會照相。
至於出書的事情,也有人在催,隻是我自己越來越不急。我過去的遊記和旅遊,還有大約十篇左右的好寫或者整理,我打算再寫個一年兩年,注意開始把話題擴展開來,寫二十篇左右,這樣就總共有個六十篇左右,然後從中選三十篇左右出版。
反正就是一句話:不急。:)
到時候,新舊好朋友們肯定是要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