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讀史劄記(66)--努爾哈赤賜死大妃阿巴亥之謎
(2004-02-22 08:54:30)
下一個
阿巴亥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妃子,她的地位形同後來的皇後。比如後來多爾袞執政時就被追封為皇後。而且,她本人也不安分。她和代善擅自交通,例子是努爾哈赤的小妃代因紮揭發的,她給代善和皇太極都送去了烹製的熊掌,代善吃了,皇太極沒吃,還告發了這件事。阿巴亥當時寄語代善希望照顧好她的三個兒子。
努爾哈赤死時,阿巴亥也才38歲,正是壯年,如果說她名下的三個兒子盡管爵位不低但都年齡較小不能有所為的話,那麽,她和
代善的勾連就比較可疑了,代善是當時在八旗中勢力僅次於努爾哈赤的,如果不是他及其兒子有力的支持了皇太極,皇太極是不可能即位的。努爾哈赤死前沒有留下遺詔,大妃不死的話就是諸王的母後,無形中於八固山之上又是一個核心,而多爾袞、阿濟格三兄弟雖則年齡小可是權力不小,阿濟格在天命十年就和莽古兒泰一起領軍征討察哈爾了,多鐸很小就領有全旗,如果再加上代善家族的兩紅旗,那麽勢力將不作第二人想。真有一個風吹草動的話,誰也奈何不了。
因而,努爾哈赤顧忌身後之不可測,乃命大妃殉葬。
1.不能說皇太極和大妃一直以來有宿怨。隻能說大妃在拉攏皇太極問題上的失敗和皇太極這個人的謹慎和機敏。
2.大妃和代善的關係最多隻能說是曖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苟和,包括小妃阿濟根和代因紮揭發的也隻有吃熊掌這一件事,如果以曖昧的罪名來殺一個位高權重的大貝勒顯然是不可能的。褚英被殺是因為犯了眾怒,而代善的敦厚和褚英的咄咄逼人不同。
(具體可見我的《清朝皇族內部鬥爭史》一文)
3.努爾哈赤生前留有八固山共同執政的想法和願望。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努爾哈赤發布了八大貝勒共治國政的“汗諭”,這是努爾哈赤為死後所設計政治體製。強調“同心謀國”,共議國是,在政治上汗王與八和碩貝勒處於平等的地位,國家大事的決策,軍事義務的承擔,掠獲品的分配,司法權的行使,都要經過八家共議才能決定。經濟上的一切利益,要堅持“八分”分配的原則。對汗王的擁立或廢黜,也要通過八旗共議才能決定。規定以後推舉的共主稱國主,不稱汗,八旗貝勒稱王。也就是說皇太極雖然是努爾哈赤生前唯一沒有被責備的四大貝勒,但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努爾哈赤要傳位給他,也就是天位不定,那麽,也就沒有理由來殺掉代善了。一般老皇帝殺掉威脅儲君的大臣或者親王才是正論。而在滿清初期根本就不存在儲君一說。
4.大妃和代善的在努爾哈赤死後的活動才是老罕王最為憂慮的。
代善為人敦厚誠謹,沒有政治野心(這也是努爾哈赤不殺他的原因),然而這麽一個幾乎沒有什麽政治主張但又權力很大勢力很重的人一旦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拉攏之後那麽他所起的危害作用就顯然比較大了。而以代善和大妃唯一的一次接觸看來代善這人的意誌力顯然也不是什麽很強的主兒。將來老罕王一旦不諱,局麵很可能異常複雜,以大妃的身份和代善的勢力想破壞八固山聯合執政的局麵是很容易的。
5.現存的史料在清朝入關之後做過大麵積的修改,修改的目的就在於表明皇太極即位的合法性,然而像朝鮮的記錄以及部分滿清老的史料中都明確說明了一點就是努爾哈赤對身後的安排是傾向於共治而非獨裁。也就是說皇太極的即立純屬於幾大家族共同擁立的結果,否則也很難解釋三尊佛的現象了。
6.至於多爾袞時期,情況又有所不同。
如果是諸王決定殺掉阿巴亥的話,那麽這個動議一定是以下這幾位當時權力最大的貝勒提議的:
代善、阿敏、莽古兒泰、皇太極、杜度、嶽托、阿巴泰、
多爾袞三兄弟。
以上諸王也就是努爾哈赤生前指定的八固山格局。而多爾袞兄弟當時雖然不是年長,可也不是年幼無知。在滿清諸王中十四五歲開始征伐的不在少數,阿濟格十四歲就開始追隨乃兄征討察哈爾了。可見他們在當時是擁有一定的發言權的,況且努爾哈赤生前對三兄弟的照顧最多,他們領有的牛錄數量在阿巴泰這樣的兄長之上。如果諸王動議逼迫阿巴亥殉葬的話,三兄弟的態度應該是怎麽樣呢?就算是當時被迫同意的話。那麽,在多爾袞後來執掌滿清大權時,他是不是有理由報複呢?
而以上諸王除了阿敏和莽古兒泰早死之外,其他的兄弟和
多爾袞的關係顯然不錯。代善的兒子滿達海備位執政之一
,杜度的兄弟尼堪也是理政三王之一,阿巴泰和他的兒子
博洛同為親王,而入關之距離大妃之死不過二十年時間,
多爾袞想算舊帳顯然很容易,而且,部分當事人也在,然而多爾袞除了追尊生母諡號之外,再無其他舉動。
以上的種種跡象表明大妃阿巴亥之死隻能是努爾哈赤的遺命,而非諸王居中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