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周前終於有時間看了華納的史詩片《三百斯巴達勇士》(300)。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故事了,以前也曾被搬上過銀幕,但我還是抱著好奇的心態想看這部最新的電影。有一大半的原因在於身邊周圍的好些同事和朋友,尤其是男士們,都說它值得一看。翻開影片的票房紀錄,居然在美國本土上映的第一個周末就已達到七千萬,到目前為止的票房收入更是達到了一億八千萬之多。這樣的紀錄創下了同檔期影片票房的新高。所以我無論如何也要看看它好在什麽地方。
影片講述的是以前讀過很多遍的斯巴達勇士抗擊波斯人入侵的故事,集中描述的是史上有名的發生在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戰役(Battle of Thermopylae)。斯巴達人一向尚武,那裏的男孩從幼年時期就被培養成士兵以便在日後保衛國家,而他們的這個傳統在波斯入侵時派上了用場。國王親自率領斯巴達三百勇士與希臘各地聯軍一起迎敵。由於占據了有利的地勢,這些勇士們一開始堅如頑石,不給侵略者以任何可乘之機。但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強大的敵軍優勢得以顯現,這三百名勇士最終戰死疆場。
看完影片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視覺的衝擊與震撼以及畫麵的精美絕倫。同時,影片對戰爭場麵和故事情節的處理都無可挑剔,真可以稱得上是有巨片風範。可是與此同時,好像又缺少了看罷此類影片應該有的一種激情和滿足感。相關的專業評論也是好壞參半。說好話的無非是誇讚影片的視覺效果和表現手法。尤其值得一提的事,這部電影是根據弗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暢銷漫畫改編的,其中許多鏡頭的設計都是與漫畫中的經典畫麵一致的,所以僅這一方麵就吸引了不少的眼球。然而批評的聲音也不算小,主要在於影片缺乏創新,隻是在一個經典故事的基礎上又把原來的情節重新講述了一遍,雖然也有感人的對白和唯美的畫麵,卻不能給人留下不滅的印象。
可以說,《三百斯巴達勇士》是一部典型的商業色彩濃重的好萊塢影片,或者說,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化快餐。在影片當中各個類型和層麵的觀眾都能找到他們喜歡的東西。男人看彪悍戰士們的打打殺殺,女人看國王和王後間的偉大愛情。喜歡漫畫的人可以看出漫畫的痕跡,喜愛曆史題材的可以領略到一種古舊感,而熱衷神話故事的又能發現影片中的傳奇色彩。好一個熱鬧的大雜燴!在這頓豐盛的“快餐”中,觀眾能找到很多過往經典影片的影子。勇士們的戰鬥場景讓人聯想起《角鬥士》(Gladiator),古靈精怪的各式波斯軍隊有些貌似《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中的奇人怪獸,而當亂箭向勇士們射來時,人們又不由得想起《英雄》中的場麵。方方麵麵都照顧到了的這部電影就像一個好學生的作業,雖然沒有什麽好扣分的地方,但它卻隻是個一份作業,而不像是一部“作品”。
由此看來,這部影片火就火在它的快餐效應,集合了多種多樣的元素,也迎合了多種多樣觀眾的口味,但是隻能吃飽而不能細品。它的商業成功和口碑的不一致似乎折射出我國近年來所謂大片的一個共同現象—雖然國內票房奇高,但藝術性並不能得到大範圍的認可。就好像觀眾雖然是抱著享用一頓法式大餐的期待去看電影,結果卻吃了頓肯德基,吃是吃得挺飽,但精神上的愉悅感和滿足感都有所缺欠。《三百斯巴達勇士》的商業成功說明了好萊塢也有這樣的作品,而且有時會非常賣座。但值得慶幸的是好萊塢還有多種其它風格的作品可供觀眾選擇,讓人在吃累了大餐時吃吃快餐也算是換個口味,不知道國內的電影觀眾能否也會這樣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