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已遠離

加州的陽光還是紐約的雨
正文

電影在美國是如何被斃掉的

(2006-09-18 01:04:04) 下一個

好萊塢每年生產的電影大大小小的加起來少說也有近千部。而在這些電影當中最後能夠在影院發行的不過隻有三四百部的樣子。沒能被大規模發行的電影有些會在下幾級的市場裏獲得機會,比如說發行DVD,或者賣給有線電視網。而另外一些則不得不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自生自滅了。

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電影審片體係。選片的標準也大有不同。其中包含了文化、曆史以及保護本國電影工業等多重因素。然而好萊塢的標準隻有一個,那就是市場。

麵對多種多樣的影片資源,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就算是財大氣粗,也不可能毫無選擇地拿來直接在院線發行。在商業運作的大環境下,任何投資都是要講回報率的。很多情況下,即使一部影片主要是由電影公司投資製作的,在決定是否大規模在影院發行時,電影公司也要考慮再三。因為這個決定牽扯到又一係列的用於市場推廣的投資,而且有時候這些投資與影片本身的成本不相上下。做出發行與否的決策不僅要憑借多年的行業經驗和職業敏感度,更重要的是看這部影片的市場調查數據。

我前一陣子正好參與了一個電影調查項目,最終結果是影片被無情地斃掉了。所以對這一係列的操作深有體會。這部影片是一個恐怖片,也是這家電影公司最拿手的題材之一。這個公司的市場部門從一開始就對這部影片的市場前景顯得不太確定。於是就從宣傳短片的測試開始調查觀眾反響。幾個短片測試完畢,結果仍然不置可否。觀眾反應出現了分級化傾向。也就是說恐怖片的影迷比普通觀眾熱情很多。可問題又在於這些恐怖片影迷對短片的反應還不夠好,沒有好到可以確定影片一定會在這個人群中大受歡迎的程度。到這個階段,僅僅是宣傳片的測試就顯得不夠了。

於是,電影公司決定組織審片會,也就是根據電影的內容和特點挑選不同年齡和不同喜好的觀眾來組織收看這部影片,並在看完影片後提供反饋。就這樣,我們按照要求組織了一些比較愛看恐怖片的觀眾參加。記得當天審片會結束後,包括導演、製片和電影公司高層的一席人就圍了上來,略帶焦急而又強作鎮定地等待結果。對於導演和製片商來說,這也許意味著宣判,因為他們一定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不出半個小時,初步結果就統計出來了。數據清晰地顯示,這部電影的受歡迎程度相比其它同類型影片在平均值以下很多。導演的臉色非常難看,而且還試圖跟其他人爭辯出現這種結局的原因不完全在他。而他的論據在區區幾個數字麵前卻顯得那麽蒼白無力。我看到數據的第一眼,就在這個電影上劃叉了。第二天一早,果真不出我所料,電影公司市場主管打電話來說他們決定放棄這部影片的影院發行。

在我參加的審片會當中,評價高於平均值的並不是很多。每當這樣的好結果出現時,我總會真心地對影片製作人員說一句,祝賀你們。而每次結果不盡人意的時候,周圍的氣氛會變得很凝重。有時片方也會追問原因。我會告訴他們:“結果並不令人樂觀,我會在明天的報告裏針對具體問題詳細說明。”看到導演沮喪的表情,我常會產生一種同情,因為他們的辛苦沒有得到回報。雖然這並不是說在下級市場裏沒有成功的機會,但哪一個電影導演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全美甚至是全世界成千上萬塊銀幕上同時上映呢?

在和一位資深同事的閑聊中,我說起了這種心理上對導演的同情。我的同事卻反駁說,這些人耗費了那麽多的金錢和人力物力,最後製造出的是垃圾,你認為這值得同情嗎?我想了想,覺得他說的可能也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