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已遠離

加州的陽光還是紐約的雨
正文

奧斯卡的魅力

(2007-05-24 23:35:45) 下一個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又成功地舉行了一屆。記得在頒獎典禮前一兩個月,各種宣傳推廣活動就在洛杉磯的街頭、全城各大娛樂據點以及各路媒體上鋪天蓋地地展開了。從表麵上看,這些活動的本質無非都是圍繞著電影和電影從業人員進行的一係列花花綠綠的宣傳,但是每年的這時候造勢的動響都是一浪高過一浪,生怕奧斯卡的聲音傳不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些人不免會覺得看幾次也就罷了,膩了,好像沒什麽新鮮的了。這樣想不能說錯,因為奧斯卡本身就是一個美國電影工業界的年度總結會。然而一個總結會能連續地操辦79年,並且年年引發世界範圍的討論和關注,這本身就是奧斯卡的過人之處。那麽奧斯卡經久不衰的吸引力到底源自哪裏呢?


先當然是好萊塢電影本身的魅力。美國電影工業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產業,並且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一直在穩步發展。這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充滿活力並且競爭激烈的高度成熟的市場。每年單單是大規模發行的影片就有上千部,這些電影大都製作精良,適合各種口味和年齡層的觀眾。在美國當電影觀眾真的很幸福,因為好看的新片確實讓人應接不暇。經常是剛剛準備去看這部電影,那部特想看的又出來了。所以很多觀眾都不得不在下一輪的
DVD銷售和出租市場中找齊,這於是又促進了下幾級相關市場的發展。雖然近幾年的電影市場有所衰退,有些不敵網絡媒體之勢,但看電影依然是美國人一種很重要的生活方式。有如此多高質量的影片和如此廣大的觀眾群,作為每年一度的電影行業總結會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當然會引起廣泛的興趣。相反地,如果一個地區每年隻有屈指可數的幾部大製作影片可供選擇,想必觀眾對此類頒獎的興趣也不會有多麽濃厚。

還有就是好萊塢不斷推陳出新的炒作。雖然“炒作”這個詞總是帶有些許貶義,有過度商業化的嫌疑,但好萊塢對商業化是從不避諱的,本來這一切就都是商業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味地追求商業利益,對具體的運作方式敷衍了事,更不能說明放棄電影的藝術性。關於好萊塢和奧斯卡的炒作總是非常專業的,每年都有不同的看點。拿今年來說,主要的看點有最佳導演獎 Martin Scorsese Clint Eastwood兩位前輩中的前輩之爭,有Kate Winslet這位第五次獲得提名的演員帶給最佳女主角的希望和懸念,還有對Leonardo DiCaprio是否能以一個成熟男人的形象成為影帝的猜測。所有的提名都是新的,不是新人就是新作品。圍繞這個“新”進行的所有宣傳恐怕都會是最有效的。然而同時,宣傳策略還很注意新舊的結合。今年的奧斯卡海報上寫滿了好萊塢老電影中的經典對白。懸掛在好萊塢的巨幅宣傳畫上,就用了1949年的電影《白熱》(White Heat)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話:“媽,我做到了!站在世界之巔!”(Made it, Ma! Top of the World!)。這不但激發了電影迷們的懷舊心理,更巧妙地關聯到了所有獲得奧斯卡提名和獎項的電影工作者們,隱含的意思就是這些人已經幸運地站在了世界之巔。

奧斯卡的另一大值得關注之處就是從這裏看到的好萊塢的行業標準。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準則,有的寫在手冊裏,有的公布在會議上。而作為電影這樣一個娛樂大眾的產業,其標準顯然是要讓全世界看到的。奧斯卡的提名和獲獎都是衡量一個電影人成就和市場價值的尺度。它告訴世人的信息是:這些人就是我們這裏最棒的。觀眾通過對獲獎者和他們的作品的欣賞和品評就會對整個行業建立信心、甚至建立起情感聯係。說得再明確一些,就是讓社會其它各界的人們看到是什麽樣的人在為他們提供娛樂,這些人好在哪裏,我為什麽要把時間和金錢花費在他們身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社會誠信的體現,尤其是奧斯卡獎項的公正性和保密性這麽多年來從未受到過質疑。

就因為這些,奧斯卡我一定還要看。不僅因為可以再次分享別人成功的喜悅,再次享用一頓娛樂大餐,更因為我支持這種給人以信任感的娛樂精神,因為我樂於看到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娛樂行業就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斷地從差作品中吸取教訓,製作出更好的東西,而不是花時間精力去欺騙觀眾的眼球,抵賴觀眾的質疑,甚至下作地詆毀觀眾的品味。奧斯卡是商業的,但它更是藝術的,有專業精神的和以觀眾為本的。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可以說奧斯卡更像是一個節日。就像每年過感恩節和聖誕節一樣,雖然很清楚地知道過這個節會做些什麽,但還是很令人期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