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佛學的現世觀
(2009-11-12 21:33:47)
下一個
世上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是把世外事說與世內人。恰恰相反,大部經典都是對世內人說世內事,或用世內事否定世內事。這一點,對旨在渡人脫離苦海的一切佛經,亦不能免。所謂佛經,都是說與世人,是世人在世修身之器,也是為此目的而成。
佛學的基本精神,在於世間行,不在出世行。遠遁深山的隱者,是為自己選擇了一個生活方式,遠遁本身,並非能造就悟者,二者之區別,是相與體的區別。
梁任公曾以簡單四字給修佛之根本做了總結,即“無我”以及“無所”。其實不盡然,所謂“無我”之說並非絕對,因刨根起來,佛學並不否定“我”之存在,所謂“無我”,並非要把“我”給修沒了,而是破除“我相”之義,佛學之重,便重在這裏了。
而這世間一切空華,便是諸相所依,離開三界與眾生,便沒有所謂諸相,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此說,佛學是世間的學問,不是世外的學問。
既然講的是世間的學問,自然需要在世間行才能有得,因佛學不但重悟,更重的是證悟,需有所行,方能有所證。所謂頓悟,是成不了佛的。
既是世間的學問,講的又是世間事,作為旨在引領人脫離三界,擺脫輪回之妄苦的大乘經典,便要假借世人能懂之話、能懂之事才能達此目的。因此一切佛門經典,都是以夢話對夢中人,醉話對醉酒人的,其旨是在渡人,因此並非第一義。而在有所得後,一定要棄掉對經典的執念方可,這,正如釋迦所言 “一切有為法,皆夢幻泡影”,是與空華即同流轉,不可妄執。
這又正如,那本脫離了愛欲的菩薩,若以大慈悲心回渡世人,便需假借愛欲重入人世,以常人所行,行菩薩道。
那麽佛學之根本在哪裏呢。其根本,便是引領世人在世間行,不為諸相所迷,不為妄執所困,不為貪欲所墮。諸妄雖有其因,不住,便不得其果,脫離因果,便脫輪回。
本人非宗教中人,對宗教從來也沒有特別的興趣。建議讀者一定要把佛教與佛學,道教與道家,甚至儒教與儒家區別開來,個中分別,截然不同,如此方能解讀一方文化。謝謝。
我也略微讀過一些佛家的東西和皮毛。有一本佛教書籍,說人都有法門。死後,精氣神就從法門泄露出去。靈魂就從法門隱遁。每個人的法門不同,靈魂走的時候,要念五字真言,怎樣怎樣,如何如何,才能靈魂升天。而肉身就溫潤不腐,如在生一般,從此脫離輪回。從畜道,進入天道。就可以永生不死。
長命百歲,永生不死,一直是人類的願望。就像人類當初想,飛天一樣。有了飛機,這不再是奢望了。六道輪回,我是不敢苟同。可是,人真的有靈魂嗎?對此,我存疑問。物質不滅,精神是否也不滅?我們來人世一趟,難道真的走的時候,什麽也留不下?
冥冥中,又有誰在主宰我們的生命?子虛烏有,這些東西,輪不到我們來煩。塵世間,已經有太多俗物,讓我們煩惱。哪裏再有精力,來探討這麽些不著邊際的東西呢?
也許是謬論和愚見,讓各位見笑了。
第一句話就看不懂.既然世上任何一部經典,說世外事給世內人,怎麽大部經典說世內事給世內人?任何應該包含大部在內的啊.世外事不包含世內事啊.讀了好幾遍,弄不懂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偶的腦袋開始短路,有點暈,先不管,擱置一旁,接著讀,看見老佛慢慢化身成老莊,忽而分身,忽而合二為一,又忽而回到佛境,化身老佛.最後偶奮力一掙,努力尋找衣領,發現骨線有如蜘蛛網,若墜其中,則覺作者功夫深遠,若爬的出來,便如脆絲一般,隨手拂去,輕飄若無.乘飄渺雲行飄渺路.
趕緊收回元神.進入偶的計算機時代.